澎湃新聞記者 邵文
“淡馬錫的核心投資策略是把握結構性趨勢,進行主動投資,”近日,在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的開幕式上淡馬錫全球企業發展聯席總裁、中國區總裁吳亦兵這樣介紹道。
淡馬錫成立于1974年,是由新加坡財政部負責監管、以私人名義注冊的一家控股公司,經營著新加坡開發銀行等36家國聯企業的股權,新加坡財政部對其擁有100%的股權。最新數據顯示,淡馬錫資産爲4313億美元,全球排名第7。
目前,淡馬錫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超過5000億人民幣,占到其全球投資組合的27%,中國和新加坡是淡馬錫投資組合中占比最大的兩個地區。
對于當下,吳亦兵具體闡述了驅動社會進步的和科技發展的四大結構性趨勢,“第一,數字化進程,覆蓋全世界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這會是未來整個社會運行的基礎。第二,未來新消費,在數字化驅動下,年輕一代消費升級、消費行爲的結構性變遷會催生一代新的企業。第三,更長的壽命會驅動很多新興需求,比如健康、養老需求,老年消費需求,以及財富管理需求等。第四,可持續的生活,助力實現碳中和“3060目標”,提供可持續發展方案。”
再跳開,從時間的縱向線來思考,可以從淡馬錫在中國的投資曆程觀察到三波不同的浪潮。第一階段從2000年淡馬錫進入中國開始,當時主要投資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重點投資代表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一些行業,比如銀行、房地産等。
第二階段從2010年開始,隨著經濟的轉型,淡馬錫的投資組合逐漸轉向由消費驅動的新興經濟,互聯網科技、電子商務、非銀行金融等,包含阿裏巴巴、騰訊、平安等。
當下則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吳亦兵認爲中國經濟從根本上發生了大的轉型,轉向了科技。“我們投資新科技、新經濟、新模式,重點專注于創新領域,比如說藥明康德,就是在醫藥創新領域的一個領先者,”吳亦兵說道。
吳亦兵從需求側與供給側兩個角度分析了中國經濟的根本性轉型,“在需求側中國的經濟增速開始趨于平緩,過去5年的平均值保持在6%左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15—59歲的人群較2010年開始下降,總人口增速放緩,人口紅利減少,這就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成爲核心的訴求。”
“從供給側而言,各級政府和各部委都推出了一系列涉及財稅、投融、研發知識産權的措施,提高科技發展的政策高度。同時在高科技行業,比如說芯片設計行業等,在政策的支持下不斷積累人才,這可能是未來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大量留學生回國以及過去20年創新企業所沉澱下來的大批創業型人才,也讓中國擁有一系列優秀創業者,提供了行業發展的空間,”吳亦兵繼續說道。
對于中國的科技行業,吳亦兵依然認爲整體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
過去十幾年,中國的toC(to Custom,面向消費者)消費互聯網行業,出現了一批一流企業,現在進入了穩定的成長期,爲科技創新創造了很好的場景。對于現在,吳亦兵認爲,toB的企業服務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盡管軟件和半導體領域還暫時落後于發達國家市場,但發展空間巨大。這些企業服務頭部公司從2019年到2020年,利潤增長達到80%,市值可能還有5-10倍的成長空間,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吳亦兵表示。
淡馬錫目前正在布局數字化趨勢所孕育的投資機會,包括數字化轉型、雲計算、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等。吳亦兵介紹,“中國已經開始有了一批高速成長的中早期硬科技公司,我們布局了其中的很多領先企業,包括工業互聯網、營銷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硬件和激光雷達等。”
吳亦兵將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0年開始,主要是引進來的機會,“引進來以後立足于國內穩定擴張的內部需求,並引入高技術産業集群,逐步建立高品質和成熟穩定的國內供應鏈,服務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
第二個階段從2010年開始,“中國龐大的本土市場和工程師紅利打磨了成熟的技術,形成了産品優勢,可以助力一些領先技術走出國門,尤其是在業務模式創新的方面開始進入了國際市場”。
第三階段則是推進自主優勢技術的革新,降低核心技術對供應鏈的依賴度,實現自主突破,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等。
除了科技創新外,吳亦兵也重點談了低碳投資,他認爲中國的脫碳路徑孕育了萬億美元的市場,包括能源脫碳,農業脫碳、化工脫碳等一系列行業,“中國即將迎來能源産業的巨大變革,同時會推動綠色能源電動車、綠色制造等巨大産業變革”。
具體的綠色能源角度,吳亦兵總結道,“中國整體的發電體系正從傳統的重汙染高碳、以煤爲主的發電體系,迅速走向太陽能和風能爲主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在下一個階段,新能源估計占到裝機總量的80%,而煤炭降到不到15%,這對綠色轉型的速度和效率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隨著新能源的廣泛運用,大量的能源服務、能源解決方案的需求將出現,比如集中式的儲能系統,電網的智能化,充換電基礎設施等能源服務行業將迎來增長的拐點。”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