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對于新城來說,是充滿意義的。
上半年,新城控股商業運營總收入39.38億,同比上漲近73%。
衆所周知,房地産底層邏輯正發生根本性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大分化上:
市場分化、房企分化、拿地分化、管理分化和産品力分化。
在這五大分化下,商業地産也從上半場的“雞肋”變成了下半場的“新風口”。
在房企們都在苦尋“第二增長曲線”、紛紛押寶商業地産的下半場,其對新城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
01
數據裏的新城
先通過一組半年報數據,整體上檢視下新城最新的狀態。
先看銷售
合約銷售額:1176.64億元,同比增長20.65%。
銷售面積:1086.9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3.87%。
如今地産行業已理性很多,對規模已不再一味迷戀,大家新共識是,規模增速保持在行業合理區間即可。
再看經營業績:
營業收入:791.05億元,同比增長109.63%;
歸母淨利:43.06億元,同比增長34.40%;
扣非歸母淨利:37.96億元,同比增長38.19%;
上半年,新城營收增速,行業數一數二;利潤增速,也是位居行業前列。
至于營收增速高于利潤增速的問題,大家需要認識到兩個客觀事實:
一是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逐步向社會平均利潤水平回歸。
二即便是巨頭們盈利能力也在下滑,比如萬科,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4.2%,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降11.7%,錄得12年來首次下滑。毛利率爲22.9%,亦同比下降8.87個百分點。
因此新城還能保持近40%的利潤增速,已實屬不易。
此外,報告期內,新城合同負債1975億,這意味著,新城未來一到兩年的營收及利潤繼續維持較高增速,基本是有保障的。
再看財務穩健性
報告期內,剔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産負債率爲75.45%;淨負債率爲60.48%;在手現金余額551.54億元,現金短債比約1.44倍。
新城財務狀況整體上比較穩健。
最後看其市場布局
上半年,新城新獲土儲總建築面積1831.6萬平米,相當于同期合約銷售面積的近2倍。
不過,下面的結構性信息才是關鍵。
上半年,新城新增土儲中一二線城市占比45%,長三角強三四線城市占比32%;截至6月底,其總土地儲備達到1.5億平米,其中一二線占比37.75%,長三角強三四線城市占比29.38%。
注意到了沒,新城布局的三四線,前面有一個明確的定語:長三角。
這背後既是新城“地域深耕”戰略的體現,但其釋放的信號,又超出了這一範疇。
下半場是一個典型的結構性行情,雖大勢不難判斷,但房企反而更難抉擇了。
一、從需求量能角度,房企需要向一二線城市回歸,但一二線占比過高,又會面臨政策一致性風險;
二、從分散風險角度,房企需要涉足三四線,但大多數三四線又面臨需求不足問題;
三、若全國範圍內,掐尖式挑選三四線,又面臨管理半徑過大問題,反而得不償失。
新城有選擇性地重倉長三角強三四線的策略,則恰好解決了上述三個問題。
因爲長三角不僅是下半場樓市首屈一指的高地之一,也是發展最爲均衡的一個城市圈。
2020年全國城市GDP50強中,江蘇有9個城市上榜,浙江有7城上榜;全國百強市中,江蘇占13個,浙江占8個;全國百強縣中,江蘇占25個,浙江占18個。
所以,通過上述關鍵數據,我們也就大致看清了,新城在當下的整體狀態:務實、穩健,銷售端的安全邊際也在越來越厚……
02
“第二曲線”加速
除了地産主業各項數據傳遞出的安心,半年報中,讓市場眼前一亮的,還有新城的第二增長曲線,商業。
如前述所言,下半場房地産底層邏輯發生變化,越來越多房企,開始將集中性商業作爲自己在下半場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選擇,新城亦不例外。
但不同房企在商業賽道所處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
0-1的初步布局階段:多數房企,尚處于這一階段。
1-10的突破階段:以招商、中海、寶龍等房企爲代表。
10-100的全面擴張階段:以新城、華潤、龍湖爲代表。
其中,新城的表現最爲突出。
不管數量,還是營收,還是全國化布局上,如今新城在商業地産領域,都展現出首屈一指的實力。
上半年,新城控股商業運營總收入39.38億,同比上漲近73%;在運營項目105個,平均出租率爲97.12%,客流總量4.96 億人次,銷售總額爲272.75億,平均客單價爲55元/人。
上半年,新城新開業吾悅廣場5個,累計已開業面積達950.67萬方,同比增長62.06%,新獲取項目18個,全年開業目標爲30個,營收達85億。
截至2021年8月25日,新城在手集中商業項目達177個,進駐全國131個城市,已初步完成全國化布局。
當然,我們說新城第二曲線加速成型,並不僅體現在城市布局、數量、營收、出租率上,還體現在退出渠道上。
今年7月,新城控股發布公告稱,正籌劃將9個商業物業作爲底層資産,在新加坡設立信托基金,並最終實現上市。
雖最初只有9個商業物業,但信號不可小觑。
大家知道,上半場國內房企之所以大都不願意涉足商業地産,就是因爲資産流動性太差、變現渠道不暢,房企只能持有,雖說每年有租金收入,但也長期沉澱了大量資金,得不償失。
而現在,新城正著手通過上市,打通商業資産的退出渠道。這也就使得新城的“第二曲線”更有想象力,也更加成熟。
一方面,新城通過租金收入,每年獲取一兩百億的穩定經營現金流;
另一方面,通過基金上市,新城不僅釋放了商業資産的流動性,還能充分享受到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
03
重估新城控股
如上所言,如今地産行業底層邏輯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底層邏輯變化之下,地産行業的估值模型也發生了變化:
1.0 土地紅利時代:特征是土地爲王、龍頭定價。
2.0 杠杆紅利時代:特征是杠杆爲王、規模定價。
3.0 管理紅利時代:特征是運營服務爲王、多元定價。
在3.0時代,新城在資本市場的價值重估,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一是行業或賽道層面,即β(貝塔)的價值重估,如以商業運營等見長的房企,較于傳統型房企的價值重估,也就是商業運營較于傳統地産,將享有更高的估值溢價。
如今在資本市場,商業運營做得好的房企,也確實能往往能得到較高的估值,也最受投資者追捧。
商業是資本市場難得的高景氣賽道,這也意味著,以新城爲代表的商業運營型房企,其β值未來還有進一步上行的空間。
二、房企個體層面,即α(阿爾法)的價值重估,如商業賽道內的房企,估值也會慢慢分化,那些高成長性、運營能力強的房企,也將會獲得高于商業賽道均值的估值溢價。
新城在商業領域的成長性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意味著新城控股的α值,理應更高。
可能有人會說,從絕對值上看,新城控股估值在內資房企中已不算低了,但並不意味著不能繼續走高。
君不見,同樣以商業見長的港資房企恒隆,回調之後的動態PE仍然達38倍,直逼茅台。
事實上,這種價值重估在新城身上,已經開始有所體現了。
這不,近一個月,新城控股就獲得了海通、中信、華泰、廣發等11家券商的研報關注,平均目標價爲55.77元,較于當前股價漲幅達62%。
而券商給予新城控股高目標價的一個集體性因素,就是商業驅動帶來的高質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