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新舊電子支付方式爭相構建新型支付場景,監管層亦針對基礎架構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香港支付生態能否一改“有廣度、無深度”的窘境並再次領先
(層層壓力之下,雖仍有類似經營銀行櫃員機網絡系統的香港銀通聯合銀行推出JETCO Pay購物繳費服務,但本地支付市場中的優勝劣汰趨勢日益明顯。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 焦建/文 蘇琦/編輯
2018年農曆春節前後,家住香港元朗區的鄒昕女士改變了自己的付款習慣。“帶小朋友出門逛公園,東西越少越好。門換了指紋鎖不用帶鑰匙,八達通卡也不拿了,一般只帶手機就ok。”
促使其改變的原因,一是手機二維碼支付經常有滿減活動,二是她使用的三星note8手機最近與八達通合作,有無電均可充當八達通卡。
在香港這個智能電話滲透率極高、早已引入NFC支付技術的城市,電子支付方式種類並不少于內地各大城市。但此前它們除付款外的功能寥寥無幾,鄒女士的“一機多用”更是無從談起。
“有廣度而無深度”一方面與港人的支付習慣及對隱私的重視有關;另一方面,亦折射出香港支付系統各環節中的獨特生態。
隨著以微信、支付寶爲代表的內地支付手段加速布局,本地八達通、銀行及初創公司推出的各類新老支付手段亦在積極搶奪市場,新型支付“搶灘戰”及與之相關的政策調整,正在快速進行中。
“與其他地區或國家相比,香港在電子支付的某些方面遲了,但基礎很好……只要沒到終點,還不知道誰人會勝出。”香港某電子支付從業者如此形容。
生態分化中
爲統一各類交通系統的收費方式,從1994年起,香港五大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破天荒合作開發一種智能卡,經三年測試後正式面世。
因較早采用NFC(Near Field Commun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這一至今仍尚未在手機支付中普及的技術,在面世後20多年當中,這種被命名爲“八達通”的智能卡,一直被視作香港電子支付手段的代表。
作爲電子支付手段的不同類別,發行已超3400萬張的八達通卡、加之數量“多過米鋪”的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以及一系列新興的移動支付手段,占據了香港私人消費開支額度的六成左右。
與內地有異,移動支付並非香港電子支付主流。在電子支付所占私人消費開支六成額度中,有逾八成是信用卡交易,剩下的也大多爲八達通卡等;而香港電子支付環境的互通性亦不盡如人意。例如,若不開通自動增值,港人往往只得取款後到港鐵站或便利店用現金充值八達通。
類似的“痛點”孕育著機遇。發生在“本地姜”與“過江龍”之間的以移動支付爲核心的搶灘戰,正在激烈進行中:
2017年4月,在微信支付于香港舉辦的一次相關活動中,其境外支付布局浮出水面,WeChat Pay(微信香港錢包)宣告面世。次月底,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HK”亦浮出水面。
因交通便捷且稅率優惠,香港仍是大量內地遊客出境遊的首選。滿足其消費需求,是內地兩大移動支付領跑者進入香港的重要原因。
此外,因香港與歐美等國的金融環境極爲類似,監管嚴格且金融服務完善。如能成功紮根,可爲二者加速進入歐美市場練兵。
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對各類電子支付手段競爭亦持較爲包容的態度。因其原有《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未能涵蓋移動支付,香港特區政府于2015年時出台了《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次年8月,支付寶HK、微信香港錢包與八達通卡有限公司推出的O! ePay一道,成爲首批獲得儲值支付牌照(即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儲值支付工具(SVF)。
在支付寶HK推出當日,還至少有五家香港銀行宣布將支持“三星pay”。這類無需儲值且需硬件結合的移動支付手段,還包括Apple pay、Android pay等。與其相比,SVF在使用前需存入現金,故須受監管。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支付寶HK認爲其模式有一定領先性。“首先,支付寶的優勢在于已通過淘寶、遊客等渠道在香港市場中進行了先期培育;其次,支付寶無論是作爲網上還是移動支付手段,背後的技術能力、系統承載力、風控能力等‘內功’,在全球範圍都有領先優勢。”一位支付寶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記者稱。
但因涉及支付、清算等複雜問題,其在向海外擴張時亦會遭遇難題。“一是如何讓當地的金融監管部門熟悉和了解你,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此外,全球化肯定需要人才儲備,不能一蹴而就。”上述人士稱。
運營數月後,支付寶在香港選擇了其常用的“結盟”路數:2017年9月,作爲支付寶母公司的螞蟻金服與旗下擁有百佳超市、屈臣氏及豐澤電器的長和集團以各50%的比例組建合營母公司,共同運營支付寶HK;與之對應,微信香港錢包亦選擇與新鴻基地産旗下的商場,以及麥當勞、日本城等多家商戶合作。
綜合來看,目前在香港市場中的電子支付手段可做初步劃分:即存入現金與否,軟硬與否(采用卡片、NFC等硬件支持或以手機屏幕顯示二維碼)等幾大類;若以經營者區分,則可分爲本地銀行及信用卡公司、八達通卡公司、各類新型支付公司,以及支付寶、微信支付及銀聯國際等。
因難以與交通工具合作,亦很難進入公用事業繳費市場,香港本地新入場的電子支付手段的發展並不容易。一些雖宣傳可用以繳費,實際是人手代付。層層壓力之下,雖仍有類似經營銀行櫃員機網絡系統的香港銀通聯合銀行推出JETCO Pay購物繳費服務,但本地支付市場中的優勝劣汰趨勢日益明顯。
“在場者”們亦日漸分化:以曾被形容爲“港版支付寶”的TNG爲例,幾經嘗試及轉型後,其在跨境外彙轉賬市場找到了生機。2017年8月,其公布數據稱:香港35萬名外傭中,約三分之一選用其電子錢包。
相較之下,香港人早已熟悉的八達通系統目前每日仍平均處理超過1400萬宗交易,金額逾1.94億元。全港有超過9500家各類服務供應商在2.1萬多個零售點接受八達通付款。坐擁先行者的普及之利,其已從地鐵等公交支付,滲透至購物、繳費甚至學校點名等香港市民生活。在其推出的移動應用中,亦已經實現了轉賬、網上付款、購票及繳費賬單等多重功能。
“八達通尚未發力,彙豐在本地及環球擁有強大品牌,Tap & Go有大集團支持,TNG就走出自己一條‘彙款’血路。”這是香港某金融觀察人士對香港本地電子支付手段發展的觀察。在其看來,目前香港電子支付模式衆多,很難預測鹿死誰手。
“場景”深耕考驗
但已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相信:隨著市場洗牌的不斷加劇,勝利者只可能在巨頭中産生,它們既掌握了更多資源,亦可在整個系統內部通盤考慮戰略,而不會囿于一時一地的得失。
反觀“過江龍”的表現:入港至今,支付寶HK的合作商戶數量已突破1萬家,累積了超過100萬用戶;微信香港支付2月新增注冊用戶數目上升44%,亦有逾百萬港人開啓電子錢包功能。“八達通勝在普及,支付寶則著力推銷。sales滿大街去sell,叫人下載,想不用都難。”鄒女士如此形容。
“燒錢”對吸引用戶的影響亦不容小觑。
據微信香港錢包公布的近月開支情況:今年2月,其向用戶派發了超過1000萬港元利市,加之與商戶推出的各類優惠,當月初步估計共補貼用戶大約3500萬港元。
與其相比,八達通除與三星聯合推出“手機八達通”時給新加卡用戶80港元的優惠外,並無其他補貼。曾積極推出各類派利市活動的TNG,今年亦無新活動。
在“水銀瀉地”階段,誰有優惠,誰看似就有優勢。但業內普遍認爲這種優勢並不穩固,消費者會貪新鮮使用,但此後往往會複用現金、八達通、信用卡等傳統支付模式。“最重要是用戶會滾存余額繼續使用。”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
提高重複使用率,是“本地姜”及“過江龍”同時面臨的重大考驗。其嘗試的解決方案呈現出兩個特點:其一是注重消費應用場景的搭建;其二是方式交叉融合,並逐漸脫硬變軟,旨在降低成本。
面世伊始,支付寶HK納入了自動“集印花”服務,亦聯合了有港版“大衆點評”之稱的OpenRice提供餐飲優惠;加之掃碼付和淘寶購物,構成了支付寶HK最初的四大場景。
微信香港錢包則提出了分類解決方案:“Quick Pay付款碼”專爲餐廳、超級市場和連鎖店等商戶而設,可連接至商戶現有POS零售系統;“QRCode收款”爲個人、家庭式小店及小商戶而設,無須繳付終端機安裝費;“WeChat Pay Checkout”爲中小企業而設,其可進行市場推廣活動。
此外,微信香港錢包亦開通了向菲律賓、印尼、中國內地這三個地方進行跨境彙款交易的功能。“商戶數多了,用戶用到的機會多,自然可以滾動循環。”騰訊國際業務部總經理譚樂文指出。
“關鍵在于,在便利店、餐飲等存量消費場景中,支付手段已陷入‘紅海’競爭,可開拓性及空間有限。新的穩定消費場景增量來源是街市、的士支付等。但受制于成本等原因,它們往往是‘硬骨頭’,也成爲了新型支付手段脫穎而出的關鍵領域。”團結香港基金一位專門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人員對《財經》記者表示。
香港街市類似于內地的菜市場,也屬于小額、高頻次支付場景,且電子支付滲透率極低。故從十余年前開始,就曾有街市采取措施強制令商戶安裝八達通系統。但因除每月要付租用費,每宗交易還會收1.5%交易費,機器基本處于無人問津狀態。
包括八達通、微信香港錢包及支付寶HK,均在近期放棄了安裝類似高成本系統或POS機的嘗試,轉而嘗試用低成本的二維碼方式培育市場。但它們仍均有收取轉賬或手續費的長期打算,推廣時期的免收時長則由半年至一年不等。
在香港的士行業,引入新支付場景的挑戰更爲艱巨:目前全港約有1.8萬輛的士、4萬名左右活躍的司機(部分爲兼職)。司機作爲自雇人士,向車行租車營業。
與管理地鐵、巴士等交通工具不同,政府除了控制的士牌照數量及道路規則外,無法對的士行業進行整體安排。且因的士所有權分散,司機亦分屬不同聯會,無法從整體進行推動。
自2008年以來,就有公司嘗試在的士行業推動電子支付,但受制于無法實時傳送數據及必須一周後才能回款,嘗試失敗。兩年後,技術問題被部分解決,但卻因提供服務的八達通要收取生意額的1%作爲結算費,的士司機再次拒絕使用。
近年來,亦有不同的公司再次進行嘗試,並解決了當日回款等問題。但最終的結果並不理想,亦令香港的士行業難以推動電子支付的深層次原因不斷顯現。
“一是收取現金可以做到無憑無據,稅務局無從查核。司機一部分屬于正在申請公屋或已經居住在公屋內,收入過高,要麽會失去資格,要麽會令租金提升至一倍半甚至兩倍;另外,香港不少假期多的公務人員亦會在閑時開的士兼職,電子支付要實名制使用,又有GPS記錄,他們不願意曝光自己。”在新界開綠色的士的一位黃姓司機對《財經》記者解釋,“對于沒有顧慮的司機來說,電子支付要想推動,必須有誠意。而誠意就是免收手續費和提供獎賞。”
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則指出:的士行業每年生意額估計達140億港元,作爲一間支付公司,不可能長期獎賞,“如果你不收費,還要付錢,如何維持下去”?
“在Uber來勢洶湧之下,不少司機其實也有改變的意願。目前的關鍵在于看誰能找到與司機利益的平衡點,或者說誰願意貼錢取得優勢地位。”前述研究人員認爲。
2017年10月和11月,支付寶HK及微信香港錢包分別開始與部分香港的士合作推動移動支付。
“任督二脈”打通後
據香港金管局3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四季度,香港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的賬戶總數爲4673萬個,按季上升4.2%;總交易量約爲15億宗,按季升5.0%;總交易金額爲387億港元,按季上升12.0%。
即便如此,各類新型電子支付手段在香港的認知程度仍有待提升。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近日公布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六成受訪者完全無用過各類“手機錢包”。而影響他們的原因則分別爲害怕泄露隱私、不會使用及習慣現金或信用卡消費。
該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一位老師,因拒絕在香港及內地使用手機移動支付,其每周到深圳分校授課時,要麽由學生幫助支付餐費,要麽只能步行20分鍾到願意接收現金支付的快餐店就餐。
擔心交易數據被留下痕迹轉售給相關公司,是他的主要擔心。而香港消委會檢查的事實也證明:香港市面上十款移動支付服務中,有三家服務商會保留客戶的個人資料達七年,有一家則會永久保留用戶資料。
不少人願意繼續使用隱私程度最高的八達通卡,因其所有資料內置于卡片中,購買和充值使用均不需實名。
此外,目前各大支付手段之間的花樣太多,彼此之間卻無法互聯互通,“碎片化”也令不少喜歡方便省事的香港人望而生畏。
作爲推動電子支付平台化發展的嘗試,香港金管局正與業界商討制定共通的二維碼標准,以便做到一碼多端,商戶只需一個二維碼就能應對不同支付系統。
此外,3月6日,香港金管局還宣布:香港將于9月正式推出快速支付系統,所有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均可參與。
“在首階段,只需提供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便可隨時將港元或人民幣轉賬至不同銀行或電子錢包賬戶,跨行轉賬到賬時間將由1天-2天縮短至數秒內完成。”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在記者會上表示。
在此之前,雖商戶使用POS機的清算時間是一到兩個工作日,但誇張的例子,要苦等差不多三個月時間。故在香港業界內,將這套系統形容爲“打通任督二脈”。而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也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此套系統的兼容度有望超越內地。
但這也意味著,在其推出後,現有各類移動支付工具的先行優勢將會削弱。它們必須進一步增加支付功能種類,以增加自身賣點。以支付寶HK爲例,它也希望像內地一樣,從支付切入到金融服務,把理財、保險、消費金融等一系列服務納入。
而目前香港的金融監管現狀是:任何移動支付系統推出市面前,都要先經過金管局于2016年9月時推出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試驗。但是,系統要再加投資、保險等功能,就要涉及到香港證監會及保監局等各自的沙盒試驗,過程繁瑣。此外,如果這些系統並非由銀行推動或與銀行合作,便沒有進入沙盒的資格。
與之相比,新加坡的監管沙盒則歡迎與銀行無聯系的初創企業參與,審批過程簡單,全程由一個中央金融機構統籌。
據接近金管局的相關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作爲改革措施,目前該局即將推出沙盒的2.0版本。其核心是打通三個監管機構,確保新型金融創新的科技公司能夠在不經過銀行的前提下,與其溝通並反饋意見。
“1997年時,香港推出八達通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普及,就是因爲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進行推動,由地鐵牽頭,再邀請九巴、城巴等私營機構一同開發。新任特首希望加速無現金社會的建設,也應該有所實際動作了。”這位人士稱。
(本文首刊于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