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格隆彙 張牧之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手停口停,說的就是香港社會普遍的養老現狀了。
“免稅天堂”冠譽全球,低稅率也在客觀上打消了政府養老的可能,多數港人養老仍要依靠計劃性地購買商業保險,政府提供的養老金則成爲一個補充。
港府對退休老人的福利主要由公共福利金和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構成。前者包括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和傷殘津貼金額,沒有資産限制的高齡津貼等。
1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建議改革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包括劃一資産上限至50萬元,以及劃一每月津貼金額至3585元,預期有約5萬名現領取普通津貼的長者,每月可以多領取910元,亦增加約10萬名長者符合資格領取津貼,此舉可望更完善長者退休的保障。
那麽,強積金(MPF)在過去20年來于退休保障這板塊又扮演著什麽角色呢?有何存在價值呢?
香港積金局行政總監羅盛梅告訴格隆彙:“目前,全港有14家合資格強積金受托人公司管理強積金,約30萬個雇主及430多萬名成員參與該項計劃,截止到2019年12月底,該項計劃管理資金已經超過 9700億港元。”
1
爲何而設?
強積金是港府于2000年正式開始推行的一項以雇傭關系爲基礎的強制退休保障政策,目前在港月收入超過7100元港幣的18至64歲就業人口都必須參與強積金計劃,由企業和員工共同繳納,各自繳納額度均不得少于員工薪資的5%,由合資格的受托人進行投資管理。
假設每月收入2萬港元,按照現行法例雇主及雇員的供款額均爲雇員有關入息的5%,如果雙方不作自願性供款的話,每月雙方的強制性供款額僅僅2000港元。
一位剛獲得香港永居身份的白領告訴格隆彙,“每個月就那麽一點錢,我做到退休四十年儲下來也不到100萬,遇到經濟不景氣還不知道會跌多少,就算比較走運沒虧錢,換算成現在的房價,也就只夠買一個72尺(約合7平米)的房間。基本沒什麽用,我們只當是加了點稅。”
格隆彙在走訪了幾位在香港不同行業工作的人士後發現,他的觀點在香港白領中普遍存在。除了每月的供款額度相對較低、産品選擇有限之外,更大的問題在于管理費的高昂。
強積金具有小額大量、流轉多次的特點,其中部分環節的流轉仍然在依靠紙質支票往來,經營效率低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管理費的高昂。強積金的選擇包括主動型及被動型基金,香港貨幣基金管理費率多在0.6%上下,債券基金多在1%上下,股票基金多在1.3%上下,而強積金的平均基金開支比率(截至2019年12月)爲1.46%。
強積金制度是爲在職人士而設的 ,透過雇主及雇員定期供款,逐步建立基本的退休保障,對所有受雇及自雇人士來說,保障當然重要。但由于每月儲存的額度低,退休後攢到的金額往往不足以緩解退休壓力,對于房租萬元起步的香港白領而言,只能說是是杯水車薪。
對此,格隆彙咨詢了積金局的看法,他們回應稱,“強積金制度作爲世界銀行倡議的多支柱退休保障制度的第二支柱,旨在爲打工仔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同時它必須與其他支柱相輔相成,包括通過第三支柱(自願性儲蓄)進一步提升退休保障”。
因爲強積金管理費率高于同類零售基金,要讓工薪階層自願增加供款並不容易。好在近年透過自願供款爲退休增添保障的意識逐漸提升。根據積金局統計,強積金自願供款由2008年的43億港元,增加至2018年的116億港元,占總供款額約16%,當中共有8.83萬名雇員作自願供款,總額爲15億港元,每名雇員的平均自願供款爲1.67萬港元。
2
如何破局?
問題真的是出在供款率過低嗎?
經常被拿來與香港強積金制度進行比較的,是澳大利亞的超級年金和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
澳大利亞的養老保障體系包括基本養老金、強制性超級年金和自願性補充年金三大部分。
基本養老金由澳大利亞政府爲低收入人群繳納,在這裏不重點介紹。強制性超級年金由雇主按員工薪資的9.5%進行繳納,凡月收入在450澳元以上、年齡在18至65歲的員工都有權獲得該項年金,這部分年金只需繳納15%的稅。
在此基礎上,員工也可自願繳納一部分年金,因爲當地個人所得稅是累進制,稅率最低17%、最高可達47%,所以自願繳納年金也是變相的合法避稅。年金的投資和普通的信托基金大同小異,交由基金經理運作。
新加坡的公積金則是個人繳納收入的20%,雇主繳納16%,由中央公積金局負責管理,獨立于政府財政,大部分用于購買政府的有價證券(投資于基礎建設),有少量投資于短期證券。三大賬戶(特別賬戶、醫療賬戶、退休賬戶)的利率是在無風險收益率(10年期政府債券在過去12個月的平均收益率)基礎上加1%,記賬利率不得低于4%。
由于養老儲蓄基金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新加坡政府通過中央公積金制度籌集的大量資金,成爲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穩定的資本供給來源。
香港的強積金起初是出于規模效應的考慮,將每個打工者收入的小部分強制性地彙聚起來,再投入資本市場獲取收益。但要管理這麽大額的投資並不容易,既要控制回撤又要實現收益,對基金經理有很高的要求,資曆比較淺的投資經理未必能夠交出回報亮麗的成績表。
前述香港工作者自稱在香港換過三次工作,也就有了三個強積金賬戶,但要更換或合並賬戶,流程很繁瑣,所以一直沒有操作。而因爲更改賬戶流程的繁瑣,致使強積金基金的募資情況與業績表現並不挂鈎,也讓受托人難有提升業績的動力。
好在積金局對于MPF基金可以投資的産品做了嚴格的約束,讓基金整體的長期收益處在一個合理的位置。根據積金局最新數據,自強積金制度實施以來,截至2019年9月,投資回報爲2371億港元,年率化內部回報率(已扣除費用及收費後)爲3.6%。
我們來看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的養老制度有何分別——表面上看來其基金收益率貌似差不多,管理方式也大同小異。
但我們別忘了,一地的養老制度需要適應當地的經濟環境,澳大利亞和新加坡都是高稅率的地區,兩地都有征收銷售稅,但香港的個人所得稅自12000月薪起征,稅率最低2%,最高17%,視乎每年的經濟情況,財政司司長在每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還可能會有額外75%、上限1到2萬港元的稅務減免。最終,月薪3萬以下的香港工作者,實際有可能交稅不過1%而已。
低稅率和低利率爲香港帶來了零售業、旅遊業和金融業的繁榮,但在這一背景下,加上稅基之狹窄,想讓香港實現覆蓋面廣又有保障的養老福利制度實在是不現實。
積少成多,9000多億港元的強積金資産,現在相當于香港財政儲備的77%,從宏觀層面上看,在未來的確能減輕港府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財政壓力。
3
積金易:強積金的改良嘗試
供款率偏低除了客觀經濟環境外,也和缺乏統一標准導致強積金受托人行政程序複雜及缺乏成本效率有關,積金局也已經啓動了一系列改革來應對這些問題。
在大陸的金融機構中,金融科技是降本增效的主要方式。“金融科技”在內地早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詞兒,從手機支付到互聯網銀行,再到金融政務的逐步線上化,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但在比鄰大陸的香港,或許是由于金融體系的健全、零售支付的完善、傳統産業的守成以及一些文化保守主義的制約,在金融科技上的發展則落後得多,金融科技始終難以滲透,就算是在香港補貼多年的港版支付寶,在香港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落後。
在強積金的管理上,便利性一直被犧牲得很徹底——目前,牽涉到企業、雇員、基金受托人等三方面,仍有不少人在使用紙質支票流轉強積金,大量的小額度流轉,單是每年的流轉和管理就耗資不菲,使得MPF基金每年的管理費介乎0.52%至最高2%。
繁瑣的流程不僅帶來了高費率,導致一些資質過硬的信托公司不願申請成爲MPF基金受托人,市場競爭不激烈,MPF基金總體收益在市場上一直不夠突出,此外,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負擔。
羅盛梅說:“在 2018 年,積金局每年大約向 20 多萬名逾期供款或欠交供款的雇主發出付款通知書,雇主因逾期供款而支付的附加費總額超過6000萬港元,相信部分是由于雇主太過依賴紙張及人手工序所致。”
針對當前分散模式下計劃行政的問題,如何進行改進?電子化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依托于社會服務平台“積金易”,先解決便利性的問題。
2019年12月,積金局已經開始就積金易平台的建設征求建議書,新系統或將成爲強積金管理流轉中的潤滑劑,大大降低摩擦損耗。
目前,該征求面向社會各界金融服務平台,投標者需要針對三個項目捆綁式提交建議書,包括積金易解決方案及應用程序的運營,基礎設施、保養及信息保護,以及強積金計劃營運服務、轉型服務及向用戶交付的服務。
有興趣就積金易平台遞交建議書的人士可向積金局登記,征求建議書文件將通過電子郵件向已登記的投標者發出。投標者須于 2020 年 4 月29 日或之前 ,向積金局遞交建議書,預計2020年下半年將陸續批出合約。(登記網址:http://www.mpfa.org.hk/sch/mpfa/notices/index.jsp)
縱觀香港金融領域的各類改革,不難見到金融科技對效率的提升,前有金管局“轉數快”打通各家銀行賬戶,如今港府又將斥資逾33億港元打造積金易平台。這一次的改良將會扇動MPF市場怎樣的巨變?我們且看且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