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開局,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第一步行動,就是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強調制度創新、精准發力,推動“放管服”改革,整體提升新片區營商環境。
記者在會後遇到一位企業家,她的公司是一家醫藥企業設備與原材料供應商,落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她說,當初落地臨港時,從遞交材料到拿到營業執照,一共只用了一天。而得益于新片區與特保區的相關保稅政策,公司在進口到出售這一環節每年可以節省大約400萬美元的稅費。她興奮地說,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2020年,這家大量業務與外貿挂鈎的公司居然還實現了超過30%業務增長,實屬不易。
“如果沒有臨港,我們的這塊業務只能放到新加坡了。”言下之意,至少在特定領域,臨港的營商環境已能帶給市場主體同新加坡一樣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因此,企業家尤其期待,再次強調提升營商環境後,臨港會是怎樣的光景。
事實上,臨港新片區揭牌以來,隨著接連不斷的制度創新、改革落地、事權下放,營商環境提升速度明顯。去年6月,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的評價體系,知名咨詢機構普華永道就已爲臨港新片區打出了83.2分的高分,超過了德國、日本、阿聯酋等;與排名前三的新西蘭、新加坡、香港相比,也只有兩三分的差距。
但當第一波紅利吃完,邊際遞減效應開始顯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變得更難。對于臨港新片區來說,應做的是立足制度創新,加速補短板,繼續鍛長板。
譬如在納稅方面,世界一流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大都有極其優惠的企業、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臨港則尚有不少提升空間。目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明確的8項稅收政策已落地5項,包括最重要的重點産業企業所得稅、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等。剩余3項能否盡快落地?在這之後,能否再探索一些新的稅收減免制度?
又譬如在施工許可方面,臨港新片區率先建立投資項目“一站式”服務機制並在全市推廣複制;率先試點工程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制等一批工程項目建設改革創新舉措,擴大“特斯拉模式”溢出效應。按政策制度推演,在臨港新片區辦理施工許可只需4個手續,一共耗時僅20.5天,成本爲0,商湯科技等項目基本實現了“拿地即開工”。
在普華永道去年的報告中,臨港在該領域已經拿到了100分滿分,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更精進。正如管委會領導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所說,臨港新片區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記者就此詢問了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的相關負責人。他表示,目前正在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這比“告知承諾制”還要更進一步,將大幅削減企業需要遞交材料的數量,降低企業成本,提升辦事效率。
“力爭在2到3年內成爲國內審批最精簡、監管最精准、服務最高效的‘放管服’改革先行區,打造全市最好、在全國最具示範效應、在國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營商環境高地。”他說。這樣的前景著實令人期待。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胡幸陽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胡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