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智慧園航拍。(李劍鋒供圖)
專題
灣頂明珠,其命維新。
12年前,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式奠基,拉開了熱火朝天大建設的序幕;
6年前,獲批全國首個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爲建設知識産權強國前行探索;
4年前,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打造中新兩國創新合作新標杆;
2年前,其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複同意,正式進入開發建設2.0階段。
這裏的每一天都有新故事,有日新月異之新,更有中新合作之新。2022年6月26日,在知識城奠基建設12周年活動上,中新智慧園正式開園,別樣的新事透露著未來發展新變化。
文/何瑞琪、饒鳳珍、陳建龍、鄭嘉俊
新上加新
中新智慧園見證知識城12年變化
奠基12年之際,中新智慧園的開園別具意味,其充分展示中新雙方在知識城的合作成果以及入駐企業的科創亮點項目,展現知識城作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的蓬勃活力。
以此爲開端,講述知識城的新故事,多了一種沉澱後的突破。
走進新開園的中新智慧園,12棟辦公小樓坐落在天然生態坡地上,綠植環繞疏密有致,清新感撲面而來。這裏有産業空間、有生活配套,沿著風雨連廊一路慢行,不經意間能發現戶外桌椅,隨時可以與同事碰撞靈感。
這和2016年建成的知識城騰飛科技園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是新加坡凱德集團與中方政府合作引進的第一個項目,當時就打破了傳統園區的格局,大膽地在産業園裏建起住宅項目,目標非常明晰,有産有城有生活,人才能留得住。
“如果說騰飛科技園是1.0版,中新智慧園就是2.0版,它也是知識城建設12周年來走過從0到1,從1到多發展階段的標志。”中新廣州知識城合作事務辦副主任徐晖說。
如今,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下稱“知識城合資公司”)已具備自主開發並獨立運營能力,打造的首個旗艦産業園項目——中新智慧園,進一步借鑒新加坡緯壹科技園建設運營經驗,使園區成爲智慧鏈、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協同的發展平台。
“多年來,知識城合資公司在‘政府引導、企業先行、市場運作’的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中新合作的橋梁作用,鏈接雙方政企資源,在多層次、寬領域 、深融合的共贏格局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站在知識城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的新起點上,除了繼續推動中新合作實踐平台建設,我們也在積極拓展綜合城市開發和運營能力。”知識城合資公司總裁陳長新在致辭中表示。
從奠基到開園曆時3年,中新智慧園已引入多個海內外産業化項目,開園當天,迎來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金融科技等領域18家優秀企業入駐。近期擬將與默克公司共建技術應用聯合研發中心,“中新創新合作名片”越發閃亮。
此次入駐園區的恩士迅是一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的公司,在新加坡開設了40年,進入中國市場也超過20年,去年決定通過中新合作項目在知識城搭建恩士迅大灣區金融科技交付中心項目。
“我們一直沿著中新合作項目走,從蘇州工業園到中新廣州知識城,發展信心十分堅定,我們看到大灣區以及黃埔區金融科技方面的蓬勃發展。目前已有一個非常大的新加坡金融區進入到我們的交付中心,未來我們會繼續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金融機構進入。”恩士迅(中國)總裁李珊說。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內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簡稱“STC展廳”)已落戶全球首個諾獎得主主題肖像館,未來計劃舉辦全球頂尖科學獎得主高峰論壇、沙龍及交流等活動。
陳長新表示,自2018年,合資公司自主開發項目全面發力,包括中新智慧園、廣州新僑學校、知識塔、龍獅住宅等項目相繼動工建設並投入運營,未來將逐步形成中新合作平台建設與新型城市開發運營雙輪驅動的協同發展模式。
面向世界
架起國際合作新橋梁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合作平台,中新廣州知識城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國際合作與科技創新的雙重重任。面向世界、面向前沿、面向未來,開放、創新堪稱知識城與生俱來的基因。
處處呈現的中新合作元素,串起了知識城12年時光。其不僅僅是硬件建設的合作,更對新加坡“軟件”方面進行有效借鑒與吸收,在城市規劃、生態融合、知識經濟、醫療教育、社會服務等方面,逐步露出一座日趨成熟的未來城市的峥嵘。
在距中新智慧園不遠的“環九龍湖總部經濟帶”,中新合作標杆項目知識塔正在拔地而起,其設計高度達330 米,將成爲中新雙方共同推動知識城在科技創新、城市建設、知識産權、人才交流與培訓、招商引資等領域合作的重要載體。知識塔還將引入新加坡能源集團區域供冷供熱系統,建成一個可比擬新加坡濱海灣的能源高效運用示範性項目,助力中國“雙碳”目標。
當前,2平方公裏的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中新合作二期)全面啓動建設,不斷吸引著中國和海外資本的關注。隨著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聯合創新實驗室等高端科技創新平台集聚落地以及中烏(黃埔)國際創新研究院一批國際合作項目的運作,知識城將成爲中國打開“開放大門”上,一個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
面向高端
“三集群兩高地”成競爭“基本盤”
大國博弈,科技先行。城市競爭,高新産業爲先。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從舊金山灣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再到長三角,幾乎所有城市都在布局以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新興産業,全面逐鹿前沿賽道。
在這場高端賽道的競逐戰中,大灣區走在前列,而知識城又是大灣區重要的創新載體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在廣州以“人”字頂點交彙,頂部這顆熠熠生輝的“灣頂明珠”就是知識城。無論是在兩條科創走廊中,還是在廣州科技創新軸中,知識城都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將“知識經濟”傳向灣區各個角落。
成立12年來,知識城以知識經濟爲本色,立足于廣州發展實際,形成了以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三大産業集群。而作爲全國唯一的知識産權保護示範區,知識城借助一系列高新産業和體制機制創新,又打造了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元素最集中,納米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兩大高地。
“三集群兩高地”,已經成爲知識城的産業創新底色。自2010年奠基至今,知識城累計注冊市場主體2.4萬家,注冊資本近4815億元。12年過去,知識城從一片火熱工地,蛻變成爲首屈一指的高新産業沃土。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經濟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從而帶動産業集聚、資本湧入和人才彙流。12年來,知識城不斷彙聚大院大所,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科研平台,推動航空輪胎大科學裝置、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二期等科創平台投入使用。這些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和先進産業集群,將成爲知識城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
面向未來
232平方公裏“大知識城”呼之欲出
在12歲生日到來之前,中新廣州知識城已經悄然完成了擴容。
去年底,《中新廣州知識城“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印發,繼新龍鎮全面納入知識城版圖之後,長嶺居也被納入其中。短短幾年時間,借助幾次擴張,知識城規劃面積從此前的123平方公裏,增至178平方公裏,再進一步擴容到232平方公裏。而在2010年知識城創立伊始,起步區規劃面積只有8.08平方公裏。
做大物理空間的背後,是知識城産業蓬勃發展的現實,也不乏通過知識城帶動其他板塊,從而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深遠考慮。未來,從北向南,從知識城到科學城再到黃埔港、生物島,黃埔區四大片區將會連成一片,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把創新資源“攥指成拳”。
面向未來,在“十四五”規劃中,知識城2025年地區生産總值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規上工業産值超過2000億元,而2020年分別是250億元、118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知識城經濟及工業將實現倍數級的增長。
如果說“十三五”時期是知識城高新産業體系初步建立的耕耘期,“十四五”時期則是高新産業釋放蓬勃增長能量的收獲期。
根據規劃,到2025年,知識城生物醫藥産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集成電路産業集群産值分別超過500億元、500億元和100億元。
中國古語中,12年爲一紀,意味著階段圓滿,也意味著即將開啓新征程。一紀峥嵘,知識城不斷求索、成長和蛻變,12年的經驗與成果,將引領知識城邁向新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