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報道新加坡搶先香港一步。
9月2日,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式發布了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主板上市規則,2021年9月3日正式生效,新加坡也由此成爲亞洲第一個允許空白支票公司上市的重要金融中心。
盡管韓國和馬來西亞也都允許SPAC上市,但根據Dealogic數據,這兩個國家已多年沒有一樁SPAC交易。
而在世界的另一邊,美國監管機構正“磨刀霍霍”,加強對SPAC審查的立場頗爲強硬,和亞洲金融中心敞開懷抱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SPAC是通過募集資金組建而成的上市空殼公司,也被稱爲“空白支票公司”,唯一目的是與一家未上市公司合並,從而讓後者成功上市。與SPAC合並已成爲傳統IPO的一個替代選項,由于這種方式通常耗時更短,還可以讓即將上市的企業繞過傳統IPO的限制而發布商業預期,因此頗受一些企業歡迎。
新交所將SPAC上市市值門檻減半
今年3月新交所就SPAC上市框架啓動了意見征詢流程。在考慮了投資公司、銀行、律師和其他方面的反饋意見後,目前最明顯的一處修改就是把SPAC上市時的最低市值要求減半至1.5億新加坡元,約合1.116億美元。
在修改過後,新交所的SPAC市值門檻與美國標准更加一致,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和紐約證券交易所規定的市值門檻在5000萬-1億美元之間。新交所表示,一方面要吸引高質量發起人,一方面要確保未來同SPAC合並的企業維持一定規模,對上市SPAC的最低市值要求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具體來看,新交所的SPAC框架主要涵蓋以下要點和要求:
-
SPAC上市時市值不可低于1.5億新元。
-
SPAC必須在上市後的24個月內完成並購交易。如符合相關規定條件,期限可延長最多12個月。
-
在SPAC上市到並購交易後六個月內,發起人股份處于鎖股期; 符合相關要求的發起人則得就所持股份的50%履行多六個月的鎖股期。
-
根據SPAC的市值規模,發起人必須在SPAC上市時認購不低于2.5%至3.5%的股份(股票、單位或認股權證)。
-
只有獲得過半數獨立董事的批准和過半數股東的投票支持,才能進行並購交易。
-
股東所持有的認股權證可以與普通股分離。認股權證行權導致的股東稀釋影響不得超過50%。
-
所有獨立股東均享有贖回權。
-
發起人在SPAC上市時持有的“提振激勵”(promote)股份上限爲20%。
針對SPAC的框架發布,新加坡交易所監管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文仁表示,“新交所的SPAC框架將爲企業提供更豐富的融資途徑,並且在價格和執行方面有更強的確定性。我們希望通過推出SPAC制度吸引更多高質量的公司在新交所上市,爲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投資機會。”
陳文仁同時還表示,“爲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將著重發起人的素質和其過往的記錄。在制度設計上,我們也提升了發起人所涉及的利益與風險,以及發起人與股東的利益相關性。”
美國監管部門“磨刀霍霍”
新交所放行SPAC的大背景是,去年至今年一季度華爾街曾掀起一股SPAC熱潮。但隨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更具批評性的態度已導致SPAC上市遇冷,據BBG統計,全球各地的公司在今年通過SPAC募集1300億美元,但近幾個月來上市速度放緩。
美國今年已祭出一系列監管重拳。今年 3月,SEC告誡投資者,不要因爲SPAC有名人支持就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SPAC不同于傳統的IPO,自身存在獨特風險。SPAC的發起人與普通投資者可能存在利益沖突。比起IPO或公開市場上的投資者,SPAC的發起人通常能以更優惠的條件購買SPAC的股權,這意味著他們將從合並中受益更多,並且有動機去促成對普通投資者不利的交易。
4月12日SEC表示,正在制定一項新的指導方針,此前向早期交易投資者(如空白支票公司)發放的認股權證或將不再被視爲權益工具,同時從會計角度而言,認股權證可能從此前股本轉爲負債。這種潛在的會計規則變更可能會對SPAC市場造成巨大打擊,SPAC審查要求低、速度快的優勢可能會蕩然無存。
在那之後,關于加強SPAC監管的消息繼續不絕于耳。4月底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正在考慮出台新指引,以限制上市的空白支票公司發布增長預測,並明確這類公司在何種情況下有資格獲得某些法律免罰保護。
今年7月中旬有知情人士透露,SEC加大了對華爾街空白支票公司收購熱潮的調查力度,重點關注銀行擔任同一筆交易的承銷商和顧問時可能産生的利益沖突。收到美國證交會發函被要求提供信息的銀行包括花旗、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冰與火之歌”
一系列監管重拳讓美國SPAC熱潮已然退卻。Dow Jones Market Data對SPAC Research數據所做的分析顯示,在2月中旬以前完成合並的137家SPAC的總市值已經蒸發25%,一場廣泛的抛售已經把借助SPAC上市的公司市值抹去了約750億美元,上個月市值回落幅度更是一度超過1000億美元。這項分析不包括到2月中旬尚未完成合並的公司,也不包括已經退市的公司。
在已經宣布合並但尚未完成交易的SPAC中,約75%的股價低于上市價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早些時候SPAC炙手可熱,在宣布合並交易後股價幾乎總是上漲。
一些投資者認爲,今年夏天SPAC被打回原形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許多與SPAC合並的公司收入很少,卻有數十億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
“泡沫破裂了,”Westchester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人士、SPAC投資者Roy Behren說。“對前途光明但不確定的企業展開投機是要付出代價的。”
但在美國以外,不少地區仍對SPAC展現了不小熱情。7月27日英國宣布放寬SPAC上市規則,以此吸引更多SPAC上市。英國金融市場行爲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表示,將不再要求SPAC在披露交易計劃時暫停上市,這一規定被視爲推動SPAC在英國上市的信號,同時SPAC在首次上市時需要籌集的最低金額從2億英鎊降低到1億英鎊。
新的FCA 規則已于今年8月10日生效。FCA表示,這一轉變將爲規模更大的SPAC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對英國市場來說是一個投資機會,也是那些不願自行上市的私營企業的另一個融資來源。
此外,香港交易所今年年初也開始探討允許SPAC上市,香港計劃于2021年第三季度內向市場發出相關咨詢案。但最終新交所搶在了港交所前面。
華東一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交所的速度相當快,已經搶在了港交所前面,預計新規將爲新加坡吸引一大批業務,這是新交所在戰略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新加坡交易所股權資本市場主管Mohamed Nasser Ismail稱:“我們正在積極與潛在發起人接觸,期待專注于亞洲地區的SPAC交易活躍起來。”
對于未來,新加坡投資咨詢公司SoHo Advisors首席執行官Frank Troise表示,據我們觀察,不斷有美國發起人撤回美國上市計劃,並將目光轉向新加坡,新加坡將迎來一大批SPAC。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