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汽車技術領域的公司正不斷吸引著創紀錄的交易和融資,其中自動駕駛方面的初創公司遙遙領先。這就意味著,想要從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企業,不僅僅是特斯拉或者Alphabet這樣的科技弄潮兒,衆多的汽車制造商以及早期的創業公司也都紛紛投身其中,試圖占據高地。
近日,CB Insights根據投資、收購和合作數據,確定了46家開發道路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不包括從事工業自主汽車的企業),本文將對其中一些重要企業的自動駕駛布局進行盤點。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自動駕駛汽車都是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其安全性。最近有外媒指出,盡管白宮要求相關企業自願概述戰略並提交公共道路上自駕車輛的數據,但很少有汽車制造商或科技公司遵守。而對于提交了報告的通用、福特和Waymo,也有批評人士指出,他們的內容在透明度方面遠遠不夠。
其實政府方面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希望通過確保透明度來向公衆保證汽車制造商正在進行嚴格的測試以確保最高的安全標准,而讓相關企業提交報告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但最大的問題是,進行自動駕駛布局的企業太多了。從全球的情況來看,CB Insights確定了46家開發道路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涉及了零件商、汽車制造商、芯片商等各個領域的巨頭。下面小智君(ID:Aiobservation)就爲大家做一個重點企業的概述.
國內三家企業進入名單:百度、華爲和滴滴
在這46家企業的名單中,來自國內的企業有三家,分別是百度、華爲和滴滴。
百度:計劃剝離自駕車,實現批量生産
百度涉足自動駕駛領域最早始于2014年4月,當時該公司與寶馬合作開發了半自動駕駛汽車原型,隨後在中國的高速公路上進行技術測試,可惜好景不長,因爲在戰略技術上的分歧,最終雙方在2016年11月分道揚镳。
到了2016年6月,李彥宏公布了大規模生産自動駕駛汽車的5年目標,不僅在硅谷成立了AI研究實驗室,還招到AI大佬吳恩達,盡管他已經在2017年3月離職。有報道指出,百度計劃在自動駕駛項目成熟後,就將其剝離出來,這一做法有點類似于Alphabet決定獨立其自動駕駛部門Waymo。
2017年底,百度開始測試其開源軟件Apollo。近幾年來,該平台一直被芯片制造商和小型初創企業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工作,包括英偉達、博世、戴姆勒以及福特等大公司也認爲這是一個很有用的項目。到現在,百度已經獲得了政府的批准,駕駛在國內33條橫跨北京的不同道路上進行測試。該公司預計,到2020年,全自動駕駛汽車將會出現在公共道路上。
華爲:智能手機進行道路識別,團隊已有200人
手機巨頭華爲也開始將目光轉向自動駕駛領域。2016年,該公司發布了一份白皮書,詳細介紹了移動網絡運營商如何在車聯網領域證明其價值,包括智能停車、車隊管理、車載娛樂相關的數據以及基于LTE的緊急服務等。報告還顯示,截止2017年2月,華爲組建的自動駕駛汽車研究團隊已達200多名開發人員。
隨後,華爲與沃達豐展開合作,並在2017年巴塞羅那世界移動大會上展示了一些最新技術,比如用于車聯網的蜂窩技術。到了2018年的世界移動大會,華爲推出了一款配備Mate 10 pro對象識別技術的保時捷Panamera,即通過智能手機來引導汽車。不過,這次演示並不認爲是該公司積極推進自動駕駛領域的雄心,反而是其進行通用AI功能的一次展示。
滴滴出行:建立AI實驗室,挖角Uber和Waymo
自收購了Uber在中國的業務後,滴滴出行現在緊跟美國同行自動駕駛研究的腳步。2017年3月,該公司在美國開設了自己的AI實驗室,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進行智能駕駛系統和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安全系統的研發工作。
目前,滴滴爲了發展其AI實驗室,已經挖來了不少的工程師專家,比如Charlie Miller(前優步汽車自動保安部)和賈兆寅(Waymo高級軟件工程師)。同時,它也是Udacity的合作公司之一。二者在2017年3月聯合宣布了一項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和安全的競賽,參與者有機會贏取10萬美元的獎金用于開發最佳的“自動安全和意識處理堆棧”。
今年2月,滴滴還首次展示了一款自動駕駛汽車,宣稱已經爲該車制造了軟件,並與各種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合作制造了硬件。到了5月,該公司還獲得了加州機動車部門的許可,開始在該州的公共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
國外企業數量多多,英偉達、英特爾、Waymo、福特等均在列
在剩余的43家企業中,除了合作夥伴關系外,剩余的廠商包括芯片商、汽車制造商等均在列。
亞馬遜:想盡辦法解決最後一英裏的交付問題
在過去的十年中,亞馬遜已經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尋找更好的最後一英裏的解決方案。爲此,該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貨運隊,探索了基于無人機的Prime Air交付方式,等等。在CES 2018上,亞馬遜還宣布將通過與豐田的合作夥伴關系參與自動駕駛的研發。
這款名爲“電子調色板”(e-Palette)的演示車是一款多功能的自動小型貨車,用于移動貨物、人員甚至是移動按公式,並計劃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進行首次亮相。而對亞馬遜來說,這種合作關系可追溯到更早的時候。
舉個例子,2015年,該公司與DHL和奧迪展開了一項試驗,其中涉及將客戶的包裹運送到他們的汽車後備箱;2016年,亞馬遜還申請並獲得了一項專利,可以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在複雜的車道上進行自主切換。2017年4月,《華爾街日報》還披露,亞馬遜已經成立了一個專注于自動駕駛車輛技術的專業團隊。
蘋果:起伏不定奮起直追
對蘋果涉足自動駕駛領域來說,其Project Titan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據了解,這一項目的目標是生産前沿電動車,但隨著2016年項目負責人史蒂夫·紮科迪(Steve Zadesky)的離職,這一項目被傳出凍結聘用的消息,這也增加了該項目前景的不確定性。
2016年7月,蘋果聘請了QNX的創始人,前CEO丹·道奇(Dan Dodge),並選定了硬件高管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來領導其工作。員工雇傭政策的轉變也預示著Project Titan的戰略性轉變,有媒體報道稱,蘋果最後決定先發展自動駕駛系統,暫停電動汽車的研發。
2017年4月,某些內部文件的披露恰好驗證了這一點,該公司正在建立一個自動化系統,並從美國宇航局聘請了機器人專家來推進自動駕駛的發展。隨後,2018年,蘋果建立了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從7月18日至今,已經在加州機動車管理局注冊了66輛自動駕駛汽車,並成功上路,這使得蘋果成爲該州第三大自主測試車隊的所有者(僅次于GM Cruise和Waymo)。
微軟:與汽車制造商尋求技術方面的協作
微軟正試圖進圖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盡管這個研究並沒有像其他科技巨頭那樣直接。微軟對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興趣更多地是建立技術層,而很少與汽車制造商建立夥伴關系。微軟最初的戰略似乎側重于合作,比如2015年11月與沃爾沃在自動駕駛汽車研發和微軟的HoloLens技術方面達成協議。
2016年3月,與豐田宣布擴大其5年的夥伴關系,支持豐田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開發方面的研究。截至2016年6月,該公司的戰略是向汽車制造商提供技術援助,而不是開發汽車本身。而來自汽車客戶的業務正在推動微軟Azure雲業務的強勁增長。
2017年,微軟宣布將開始向使用百度Apollo平台的自動駕駛公司提供Azure雲服務。也有報道指出,微軟還考慮過收購目前由寶馬、戴姆勒和大衆擁有的HERE高清地圖服務公司的股份。
Waymo(Alphabet):行業的領頭羊
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Waymo是最具標志性和持久性的自主車輛項目之一。2015年9月,谷歌聘請現代前高管John Krafcik領導該項目,並于2016年12月正式成爲Waymo。目前,Waymo已經完成山景城和奧斯丁、柯克蘭、華盛頓和菲尼克斯、亞利桑那州的測試。
谷歌還找了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FCA)作爲第一個汽車合作夥伴,至今FCA仍是其唯一披露的OEM合作夥伴。2017年2月,Waymo公開披露了其定制設計的自驅動硬件,計劃銷售一整套硬件和軟件包。幾個月後,該公司首次公開測試其定制的克萊斯勒Pacifica小型貨車,並很快與Lyft建立了合作夥伴。
2017年11月,Waymo車隊在美國公共道路上達到了400萬英裏。2018年第二季度,Waymo宣布再購62000輛新的克萊斯勒Pacifica小型貨車,將自駕車車隊的規模增加約100倍;2018年8月,該公司啓動了一項計劃,爲菲尼克斯地區的居民提供乘坐其自動調試汽車往返于公交車站和火車站的服務。
德爾福Aptiv:正進行路測希望明年底前量産
2017年5月,德爾福汽車剝離了其動力系統部門,並改名德爾菲技術公司,幾個月後,再次更名爲Aptiv。重建品牌是爲了更專注公司的軟件、電子元件以及其他與自動駕駛相關的項目。據了解,Aptiv創建了一個軟件和傳感器網絡,可以裝載在現有的汽車上,助其實現自動駕駛功能。
該公司在CES 2016上就發布了全自動駕駛概念越野;2017年10月,德爾福以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軟件供應商NuTonomy,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將超過60輛的Aptiv品牌的汽車投放到公路上。
目前,Aptiv成爲了第一家在新加坡進行自動駕駛技術測試的公司,之後波士頓的路測也開始進行;它還與Quanergy Systems合作開發和部署固態激光雷達,以便大大降低這些系統的成本。在CES 2018上,Aptiv通過與Lyft合作,爲拉斯維加斯的與會者提供了400次Level 4的自動駕駛(20多個目的地)。
最近,Aptiv報告稱,其系統將在明年年底前“量産”。8月21日,Lyft宣布使用Aptiv的技術完成了5000多次自動駕駛出行。
奧迪:推出自動駕駛A8模型
目前,奧迪已經發布了幾款源自A7和RS7車型的自動駕駛汽車模型,包括面向消費者的測試車。2016年7月,有消息稱奧迪通過成立SDS子公司吸引了很多汽車同行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
據了解,2017年4月,奧迪聘請了前特斯拉自動駕駛項目經理Alexandre Haag,擔任該部門的首席技術官。至于奧迪的下一個計劃,便是在其下一代A8旗艦車型中實現自動駕駛技術(SAE Level 3)的商業化(有待監管部門批准)。
奧迪是德國財團(還包括戴姆勒和寶馬)的一部分,以31億美元收購了諾基亞的HERE高精地圖部門。HERE最近在爲傳感器數據設計一個開放規格,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數據是由聯網汽車收集並傳輸到雲端。另外,截至目前,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奧迪A8僅被批准發布,並在歐洲(而非美國)是合法的。
思科:構建自動駕駛汽車移動的數據層
在過去幾年中,思科已經開始進行自動駕駛和智能汽車行業中數據收集以及分析層的探索。
2017年10月,思科開始與密歇根州交通局合作開展自動駕駛“adjacent”計劃,還在更好的將道路上的汽車與周圍的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在CES 2018上,思科宣布通過與現代合作將專注于爲智能汽車帶來千兆位的以太網連接,實現比以往更快的OTA更新,爲自動駕駛技術奠定基礎。有報告稱,思科這項技術將在2019年集成到生産的車型中。
德國大陸集團:采取漸進式方式推出自動駕駛輔助技術
德國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一直在穩步進行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該公司采用了漸進式的方式來研發自動駕駛基礎,只給出了一個2020年的模糊框架,並傾向于逐步推出自動駕駛輔助技術,比如Cruising Chauffer。
2017年4月,大陸集團在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開設了研發實驗室,擴大了硅谷的研究業務,希望專注于開發V2X自動駕駛汽車。而在2018年年初的北美國際汽車展上,該公司的高管們討論了重組業務,更加關注汽車機動性和自動駕駛技術。
幾周後,大陸集團宣布與英偉達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系,將大陸的汽車軟件工程與英偉達的Drive平台和操作系統相結合,以開發獨立的自動駕駛技術,然後對外銷售,搭載到現有車輛上,使其具備自駕能力,而無需任何複雜、耗時或昂貴的集成。
福特:開發私人市場,創新與投資並舉
2015年初,福特宣布推出“智能移動計劃”(Smart Mobility Plan),推動公司在車聯網、自動駕駛等創新領域的發展。2016年3月,福特成立了福特智能移動有限責任公司(Ford Smart Mobility LLC),專注于連通性、自動化和移動性(例如汽車和乘坐共享服務)的研究。
作爲其十年自動駕駛計劃的一部分,福特宣布在2016年將其測試車隊總數提高到30輛。它還開創性地關注了自動駕駛汽車在下雪以及完全黑暗環境中的測試。該公司計劃在2021年推出適用于預先繪制的“地理隔離”區域的高度自動駕駛汽車。
自2016下半年以來,福特積極尋求外部投資和收購機會,特別是一些從事人工智能、激光雷達和測繪工作的公司。其最大的舉措發生在2017年2月,當時福特投資了AI初創公司Argo,5年內投10億美元。
另外福特的合作夥伴還包括2017年8月發起的Domino’s Pizza,一起開發自駕式比薩送貨車隊;合作方還有Postmates,同樣也是按需自動送貨方面的研究。
Uber:致死事件後陷入困境
可以說,現在的Uber與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該公司前CEO特拉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一直都看好自動駕駛,使得該公司已經朝著這個方向采取了幾項行動,比如,從卡內基梅隆機器人實驗室挖來40名工程師,與亞利桑那大學合作開發更好的制圖和光學安全技術。
2016年5月,Uber首次公開了其內部的自動駕駛原型,今年還收購了自動駕駛卡車初創公司Otto,不過此次收購讓Uber陷入了法律爭議,被Waymo指控雇員竊取了與該公司專有的LiDAR傳感器有關的機密文件。最終,以Uber給Alphabet 2.45億美元的股權進行達成了和解。
除此以外,該公司還面臨著一系列的關于性騷擾和惡劣文化的負面新聞,導致了大量人員的流失;而在今年3月的致死車禍事故後,Uber暫停了所有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同時,該公司宣布其自動駕駛卡車計劃Otto結束。不過,2018年8月,優步宣布豐田投資5億美元,並計劃聯合開發自動駕駛車輛。
總的來說,自動駕駛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大衆的態度。Cox Automotive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很多人越了解自動駕駛汽車,就越對這項技術持懷疑態度。具體而言,一些涉及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影響了公衆的態度。假設所有車輛實現完全自主,那相信道路會更加安全的調查參與者的數量在短短兩年內下降了18%。幾乎有近一半(49%)的人表示,他們永遠不會購買Level 5的汽車,這筆2016年的30%也有所上升。
但該研究也顯示,如果這項技術可以爲他們駕駛汽車帶來更多的好處,並保證有更多的安全性,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接受這項技術的。所以,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而言,建立安全信心與建立技術同樣重要。
CB Insights完整報告: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autonomous-driverless-vehicles-corporations-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