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老襄好
(一)寄生蟲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近日在洛杉矶舉行頒獎典禮,韓國影片《寄生蟲》成爲最大贏家,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實現了韓國電影、亞洲電影的曆史性突破,也是奧斯卡曆史上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的外語片。
《寄生蟲》講述一家四口全是無業遊民的爸爸基澤成天遊手好閑,直到長子基宇靠著僞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家應征家教,兩個天差地遠的家庭因而被卷入一連串意外事件。
電影中,自始至終,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不是全然的壞人,但都在一次次越界中,造成對彼此的“無意傷害”與尊嚴挑戰,故事也隨之一步步向悲劇推進。
海報上,富人穿鞋,窮人光腳。每個人的眼部都被打上了馬賽克,面目模糊。
或許導演想呈現的,並非某個人的故事,而是某群人的故事。
或許導演想展示的,更多的是階級之間的灰色地帶,還有在這灰色地帶滋生的人性複雜陰暗面。
電影名爲《寄生蟲》,實際上講的是兩個階級三個家庭之間環環相扣的寄生關系。
窮人寄生于富人獲取生存資源,富人寄生于社會規則守護既得利益,整個寄生鏈相輔相成,相安無事。
一旦寄生蟲們起了內讧,窮人之間互相爭奪,富人對窮人的訴求視而不見,那麽寄生鏈就會被打破,所有寄生蟲都會從鏈條上滾落,摔的粉碎。
說到底,無論窮富都是社會運行的一種必要元素,只有在調和情況下才能保持平衡,否則都會成爲曆史車輪下的犧牲品。
所以說,整部影片的焦點不在于寄生蟲,而在于寄生關系。這個關系才是根本的問題。
(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
影片中,先是機緣巧合,後是精心策劃,金家和樸家構建了一種微妙的寄生關系,他們各取所需獲得了一種暫時性的穩定共生。
直到一場大雨,當兩個貧窮的家庭在地下室相遇,他們並沒有選擇相互理解與幫助。而是爲了渴求富人垂憐,爭奪生存資源,展開了發瘋似的相互傾軋。
其實,我特別喜歡暴雨夜的這場戲。
自然災害不分貧富,對待任何人都是一樣。但即使在這種公平下,窮人卻更加絕望無奈,最終敗下陣來。
大雨讓金家成了受災的難民,而樸家不但安然無恙,第二天樸社長的妻子還感謝這場暴雨帶來了好天氣。
整個影片從喜劇到悲劇,不過一場大雨。
沒有人特別邪惡,卻最終彼此傷害。命運一次次反轉,人人皆如寄生蟲般悲哀。
(三)你沒窮過你不懂
這部電影裏很多隱喻,用得相當尖銳精妙,特別是影片中反複提起的“味道”。
甚至尖銳到,我忍不住聞了聞自己。
影片中的味道,我想不是地鐵的味道,不是肥皂的味道,而是一種經年累月,揮之不去的“窮人味道”。
影片中的樸社長,不會料到,他會因爲嫌棄“味道”,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片中的金司機在極端情況下突然操刀,大概就是他那敏感的神經被反複刺痛……若你沒窮過,你不會懂。
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的人,他家就住在羅馬。這,就是階層。
都說貧窮是因爲懶惰,貧窮是種罪孽。中國不知何時開始,興起了一股屠戮底層人民的風氣。“我爲什麽不和窮人交往”這類文章大行其道,揭露所謂的“窮人原罪”,先是把底層人民的心態充分解構,然後明確指出不要和底層人民來往。甚至冒出“你窮是因爲你不努力”這樣的論調,開始誅底層人民的心。
于是那些起早貪黑,爲了生存努力掙紮的底層人民就被貼上了“懶惰”,“不努力”的標簽。仿佛把他們打到底層還不夠,還要跺上幾腳,方能顯得自己清高。
發出這些論調的人,我就想問問你們,你們覺得自己位置很高嗎?
如果不是。
灰燼與塵埃又何必要互相憎恨?
其實,中國新興中産階級和底層人民的距離並不遙遠。一場經濟危機,一場天災人禍,或許就會讓他們一夜回到解放前……
另外,救助窮人不但是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是救助富人自己。畢竟整個生態鏈環環相扣,沒有人能夠旁觀袖手。
你若沒窮過,你不會懂。
但同處鎖鏈中,何人不是寄生蟲?
圖片來源:網絡
文字原創:老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