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網絡
新加坡雖然是個年輕的國家,但卻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
預計到2032年,新加坡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90萬,約占總人口的18%,養老問題引起了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視。
新加坡政府推行以強制儲蓄爲原則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爲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此外,政府一直提倡和鼓勵家庭養老模式。
新加坡實行“三代同堂”的“溫情”政策。于1994年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爲“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
《贍養父母法》規定,凡拒絕贍養父母或拒絕資助年邁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起訴,如發現確實未遵守《贍養父母法》,法院將判決對其罰款一萬新元或一年有期徒刑。
1996年6月新加坡根據該法又設立贍養父母仲裁法庭,由社會工作者和公民組成,地方法官擔任主審,調解不成的可由仲裁法庭開庭審理裁決。
同時,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對與老人同住組屋的家庭提供便利和優惠,如在分配政府組屋時對三代同堂家庭給予價格優惠和優先安排;規定單身青年不可租賃和購買組屋,但願意與父母或50歲以上老人同住的可優先考慮,同喪偶的父母或殘疾兄妹一起居住的納稅人可享受“父母及殘疾兄弟稅務扣除的郵袋”等。
此外,政府爲鼓勵兒女與老人同住,還推出一系列津貼計劃,爲贍養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養老醫療方面的補助,以減輕其家庭負擔,提高贍養老人的積極性。
新加坡政府自1993年以來推出了12個《公積金填補計劃》,其中4個是專門的《敬老金計劃》。
還推出“三代同堂花紅”,即與年邁父母同住的納稅人的扣稅額可增加到5000元新幣,爲祖父母填補公積金退休賬戶的人也可以扣除稅額等。
在醫療方面,政府規定家庭成員平均收入在700元新幣以下的老人,可以到社區發展理事會申請加入基本護理合作計劃,到家庭附近的私人醫院或牙科診所看病時能享受政府的醫療津貼。
因病重而殘疾的人,如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新幣,每月可獲180元新幣援助金。
正是因爲政府爲贍養老人的家庭提供了得力的經濟援助,使得這些家庭老人在住房、醫療等方面確實享受到實惠,因此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家庭養老方式,便利之余還能享受天倫之樂。
新加坡的養老模式也有弊端,傳統的辦法還是和孩子一起居住,但現在這個觀念正在改變。
因爲新加坡老實施公積金制度,所以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他們除了從孩子處得到經濟支持外,還需要通過工作來支持生活。大概每4個老人中就有一個老人經濟上會有所不足。尤其是沒有子女且積蓄不足的老人。
新加坡人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是“工人個人上交月薪20%+雇主上交月薪20%”,公積金的總額的64%爲普通賬戶,可用于買房子,買股票,黃金,大學學費等;公積金的總額的18%爲特別戶頭,用于累積養老;公積金的總額的另18%爲保健儲蓄戶頭,主要用于住院費用。
而一旦會員達到退休年齡,政府則會爲其設立一個新的退休金賬戶,符合要求者可在65歲後按月領取退休金,退休後賬戶要求有最低存款額,達到要求的,在65歲後,每月便可以領取1200新元的退休金,一共可以領20年。達不到要求的可能只能領400-500的退休金,根本就不夠生活的。
新加坡每十年人均壽命就會增加3年。
2014年,新加坡男子的平均壽命爲80.5年,女子爲84.9年。由于壽命延長,人們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錢的繼續應付退休生活,因爲新加坡的退休金只能領20年。老人有了收入,就能在財務上獨立,無需依賴子女。
在新加坡經常見到七十多歲以上的老人繼續工作的情景,這就是新加坡人經常講的“新加坡不養閑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如果你去過新加坡旅遊,就會發現在餐廳有很多白發蒼蒼的老人擔任清掃工作。
因爲當地常年濕熱,不少人都有風濕性關節炎,老了之後骨頭變形,背駝的像蝦米一樣。
這些老人們奔波在狼藉不堪的餐桌前,收拾著殘湯剩飯;
推著清潔車,蹒跚地移步在食閣裏。
“和朋友在商場的美食中心吃飯,有一次,當一位頭發蒼白、行動遲緩的老者推著車走來時,周圍的人都神態自若,習以爲常。身邊的同學坐不住了,趕緊起身,一邊走一邊念叨:如果是我的父母,我絕不會讓他們來幹這些事情,他們應該在家安度晚年。”
廁所裏,站都不太站得穩的他們,還要佝偻著腰艱難地洗刷著馬桶…
“來新加坡讀書有好幾年了,平時上課的教室被打掃得幹幹淨淨,但一下課,路過教室旁的樓梯處,就能看見打掃衛生的老阿姨,兩鬓斑白氣喘籲籲地在階梯上吃午飯…”
“那晚剛抵達新加坡的我,剛放下行李准備去酒店附近溜達一圈,當我路過一間高樓附近的小巷時,突然發現一個黑影,走進一看才發現在昏暗的燈光下,躺著一位老奶奶,衣衫不整的她雙手伏在一堆垃圾上睡著了… 大半夜的一個老人露宿街頭實在太可憐了!”
撿拾廢品的老人
辛辛苦苦到頭來,也才賺了1000多新幣,能賺到2000新幣以上已經算很好了,靠著這些不多的收入支撐著他們的生活起居….
在新加坡打車,司機大部分都是老年男性。有的說是退休了在家呆著沒意思出來開車的。
真是讓人萬萬沒想象到,這些社會最底層最髒最苦最累的活,在新加坡竟都是這些年邁的老人在做!其他更髒更累的比如清理下水道坐等就都是印度人來做了!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的調查顯示,超過40%的65-69歲的老人,和超過66%的55-64歲的老人仍然在工作;而70歲以上,也有大概40400的人依舊在工作,大部分老人的職業都是清潔工、勞動者、機械操作員工、服務和銷售員等。
因爲新加坡推行居家養老模式,所以大型的公辦養老機構不多。
當地的養老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爲有錢人准備的高端養老機構,例如:
宜康醫療保健中心與療養院EconHealthcare(療養/護理/治療/咨詢的綜合機構)。
成立于1987年,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全方位醫療健康管理公司,擁有25年優質醫療護理和老年産業從業經驗,專業提供高素質的醫療保健及養老小區服務、管理與培訓,並致力于打造宜居老年生態小區。
與世界500強公司合資,開展專業護士上門提供家庭護理服務。(在國內也有合資的益康養老機構)
二。由私人,醫院,公益機構等爲殘障人士或者孤寡老人等設立的機構,例如:
李亞妹安老院,屬于低端養老服務
李亞妹安老院又名李姑娘養老院,位于交通繁忙的湯申路(ThomsonRoad)上。這家創辦于1973年的養老院最初由曾任中央醫院護士的李亞妹女士一手創立,後由其多位子女繼承,持續經營至今已逾37年。這家安老院是爲照顧無依無靠老人或在職夫婦無暇照顧的年老雙親而設立。
亨德老人院(社區養老/日間照料)
成立于1974年,1978年開始,由華人婦聯協會管理並正式命名爲亨德申老人院。
1992年,被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納入“原地養老”計劃範圍。
該養老院專爲一些殘障人士的老人提供服務,是新加坡具有特色的一間日間照料所。
仁慈醫院(仁慈安老院),新加坡慈善醫療的服務理念
仁慈醫院成立于1994年,是新加坡少數爲社區提供負擔得起的醫療、護理和康複護理服下午務的慈善醫療機構之一。
仁慈醫院跨學科的醫療團隊在仁愛與慈悲的基本原則上,一視同仁地爲不同背景、種族和宗教的病人提供優質的服務。仁慈除了照顧弱勢患者的長期醫療保健需求外,還安排康複期的急性病病人到社區醫院接受療養,使他們能夠恢複到病前狀態,重新返回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