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張曉玲、曹安浔
編輯:李清宇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應該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能讓深圳成爲美好居住和工作的城市。
繼兩年前深圳首次提出2035年住房計劃後,深圳官方再次向外界傳遞了建設房地産長效機制的信息。
8月28日,深圳市住房與建設局局長張學凡公開演講透露,深圳要學習新加坡,未來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目標是讓深圳60%的市民住進公共住房,爲此將加大住房供應,推進大規模住房建設。
然而深圳的現實卻是,70%多的人仍然居住在城中村,人均住房面積也在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准線之下;住房供地嚴重不足,住房只占土地供應的22.6%,之前的供地計劃常常不能完成。
未來,深圳能否兌現自己的承諾,還是要看土地供應和住房供應體系能否突破。
不過,張學凡透露的信息,結合此前“深八條”新政的實施,可以讓人看到深圳調控樓市的決心,在穩定市場和增加供應上同時用力,深圳的樓市、房價穩定可期。
01 對標新加坡
這是深圳第一次明確公開的官方表態,在住房供應體系方面學習、對標新加坡。
張學凡表示,深圳全市住房累計數量達到1068萬套、6.12億平方米,人均面積27.8平方米,還沒有達到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准線。主要原因是深圳還有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積的54%左右。
深圳商品房供應量更是少得可憐,按套數來算不足20%,按面積來算也只有28%左右。根據深圳市住建局《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18年深圳商品住宅總建築面積爲1.69億平方米,共計187.9萬套。
而深圳每年淨流入人口40-50萬,房地産需求量仍很大。
房地産長效機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穩定住房供應體系,核心就是大力發展公共住房。
張學凡強調,深圳要學習新加坡,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作爲一線城市代表的深圳,住房建設方面的長遠目標是,有60%的深圳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公共住房。
深圳對標的新加坡模式,起源于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新加坡政府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
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以政府組屋爲主、市場化的私人房産爲輔的住房體系。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顯示,早在2016年,新加坡便有高達82%的公民居住在組屋裏,也就是說,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與商品房比例約爲“8:2”。
事實上,這不是深圳第一次提出6:4的比例。早在2018年6月,深圳曾發文,明確了面向未來(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發展目標,計劃未來18年提供170萬套住房,並將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定爲2:2:2:4。
在演講中,張學凡並未透露過去兩年多深圳住房供應的完成率和比例。
02 供應難題待解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深圳住房體系的改變,仍在艱難實踐中。
事實上,深圳此前的土地和住房供應計劃大部分都未實現。
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指出,深圳“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都提出了大量的住房規劃,但最後都沒有實現,特別是保障房和人才房。
十三計劃也大部分沒有完成。《深圳市住房發展2020年度實施計劃》顯示,2016-2019年底,深圳市商品住房用地累計供應510.7公頃,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90%;累計供地擬建設商品住房26.27萬套,僅完成“十三五”規劃指標75%。
2016-2019年底,深圳市的公共住房用地累計供應281.3公頃,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120%,但安居工程建設籌集共計35.34萬套,僅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的88%。
相比兩年前,深圳在公共租賃住房方面的新目標是110萬套,爲此每年將建設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補齊5-8年的短板,人均住房面積也將從現在的27.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
2020年深圳加大了房地産的供應和開發。房地産開發量是去年的2倍,爲十年來最高的一次;房地産開工量達到1200萬平方米,是過去開工數的2倍多。
張學凡表示,住建局聯合規資局,將在“十四五”期間的用地供應上做一些調整,住房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將由過去的22.1%提高到25%,甚至將在“十四五”期間的前兩三年提高到30%的比例,補齊住房用地供應的短板。
不過僅靠新增土地供應顯然難以達到目標,深圳必須挖掘多元化的土地和住房供應主體。
在2035年的規劃中,深圳在住房土地來源上,從過去的政府壟斷供應土地,變爲政府供地、企事業單位自用地、村集體用地、棚戶區改造等多個渠道。
張學凡也表示,深圳需要房地産企業積極參與大規模建房行動,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
不過,多位深圳業內人士指出,深圳住房要實現接近新加坡那樣的模式,要達到6:4的比例,還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之前提的到2035年新增保障房100萬套,商品房70萬套,包括最新的政策房110萬套計劃,但這都只是增量的部分,但加上存量,很難達到6:4。
03 房價飙漲已成過去時
深圳今年二季度的魔幻上漲猶在眼前,7月新建商品住宅均價57904元/平方米,二手房均價73343元/平方米,位于全國第一。
那麽,學習新加坡對深圳樓市、深圳房價又有何影響?
張學凡表示,政府的住房政策目標體系就是兩手抓,對于公共住房,政府的職責是做兜底,未來讓60%市民住上政策房,通過穩定的、可持續的、可實現的政策和成果,在每一年度體現出來,形成良好的預期。
在一手兜底做大公共住房的同時,另一手是穩定房地産市場。
7月15日,深圳出台了住房新政,新“深八條”,比起2016年10月4日出台的“深八條”有一些變化,過去對房地産的調控以行政手段爲主,從現在開始,是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並存,將來慢慢過渡到以經濟手段爲主的方式。
這次的“7.15”調控政策中,經濟手段主要有兩條,一是金融信貸政策,一是稅收政策。
“我希望嚴格落實好新出台的‘深八條’調控政策,嚴格落實好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政策,這對企業會有一定影響,但我們要的是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是市場的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對市民沒有什麽好處,對企業也沒有什麽好處。”張學凡說。
市場和企業都接收到了這一信息。不少深圳開發商和中介機構表示,政府的決心很大,樓市的風向真的變了。上半年那種房價上漲很難再出現。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認爲,這預示著下一步深圳的市場會有很大的變化,住房會大幅增加供應量,去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
炒房客尴尬了!這個城市收入漲幅跑贏房價
近日,貝殼找房對外發布《2020新一線城市居住報告》。《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中長沙、沈陽、重慶的房價收入比相對較低,其中長沙是典型的居住友好型城市,收入漲幅明顯跑贏房價。
據中國房價行情網統計,今年7月份,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中,長沙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均剛過萬元,且雙雙處于墊底位置;在全國315個城市7月房價排行榜中,長沙排在第62位。
值得一提的是,因上半年市場過熱,深圳、杭州、南京、東莞、甯波等城市近兩月紛紛出台政策收緊樓市。與上述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沙卻因爲調控成效顯著而成了各地紛紛效仿的對象,甚至在7月初還引來深圳住建局前來“取經”,長沙也俨然成爲“房住不炒”的“優等生”。有網友戲稱:大城市的樓市調控正在全面“長沙化”。
此外,其它新一線城市中,居住競爭力指數較高的城市有成都、武漢、重慶、天津等,其中成都的居住競爭優勢在新一線城市梯隊中脫穎而出。成都小區周邊資源配套相較均衡與完善,其居住便利性指數僅次于北上廣深,城市擁堵指數也低于大部分樣本城市。成都2020年上半年成交均價爲14049元/平,住房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明顯低于杭州、南京等城市。鄭州、合肥、長沙、武漢、成都等中心城市對省內人口的虹吸效應大,省內購房客群占比達到8成以上;而深圳、東莞、佛山等灣區重點城市移民指數較高,非本市購房客群占比超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