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素玲說,她和丈夫這些年遇到的都是好顧客,跟顧客的點點滴滴,兩人會銘記在心。
51歲的梅文傑(51歲,廚師)是“楠記”的老顧客。不住牛車水的他,每隔幾個月就會上門添購香燭,逢年過節時也買些祭品。他無限惋惜地說:“傳統老店關門很可惜的事,如果有人願意接手,跟老板學習,將傳統保留下來是最理想的。”
他說,用化學香精加工的香本錢較低,但它可能有害于健康。他因此選擇進口成本較高,采用自然傳統原料如松木和檀香木等制成的香,同時也爲環保盡一份力。“這些香的原料來自印度和澳大利亞,制造商則分布在台灣、香港和馬來西亞等。”
“福榮”在1948年搬到牛車水營業,區樹楠等四兄弟也就順理成章,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到店裏幫忙。
區樹楠說:“疫情暴發後,我的生意少了一半,年輕人也越來越不注重習俗,老實說,我並不看好這個傳統行業。”
只進口傳統原料制香燭 不賣化學香精加工産品
疫情暴發後 生意少一半
由二哥經營的“福榮”多年前已停業,“楠記”苦苦多撐了好些年,最終還是躲不過關門的命運。就在上周,“楠記”最後一次進貨,這批貨賣完的時候,127年的家族生意就會正式走入曆史。
對翁素玲來說,退休是值得高興的事,但香燭店畢竟還是陪伴他們40年,如今要放下,心頭難免不舍。
“楠記”店裏的貨架上有一張海報,海報記載了區樹楠五年前說過的話。他當時說,願意讓有興趣者接手生意,但他如今已經改變主意。
自接手香燭生意以來,區樹楠就很珍惜與顧客的交情,爲了顧客的健康,他甯可少賺也要堅持進口傳統原料制造的香燭。
區樹楠夫婦育有一子,但兩人從沒想過讓從事營銷的獨生子接手生意。區樹楠說:“兒子有自己的家庭,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只要他生活安好,我和太太滿足了。”
位于牛車水史密斯街的“楠記”,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當年,老板區樹楠(75歲)的祖父離鄉背景,從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下新加坡謀生。“當時的新加坡有不少的道教徒和佛教徒,祖父認爲香燭生意有得做,于是在橋南路開了‘福榮’香燭店,我父親之後也跟祖父學做這門生意。”
回看堅守了大半輩子的香燭店,區樹楠表示,妻子翁素玲(73歲)的一路相伴,是他撐到今天的最大動力。
自1983年結婚以來,翁素玲就風雨無阻,一早跟隨丈夫到店裏開門、打掃、點貨、搬貨、補貨。她說:“擺在架上的貨品得花時間分門別類,我們也必須了解華人的風俗習慣,懂得按照不同的節日向顧客介紹適合的祭品。做我們這一行,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
跟“楠記”買了六年香燭的林姓文員(63歲)說:“我不舍‘楠記’關門,但看著兩夫婦在店裏忙進忙出,挺辛苦的,是退休享清福的時候了。”
受疫情影響,加上老板夫婦年事已高,牛車水擁有127年曆史的傳統香燭店“楠記”即將在9月結束營業。老板夫婦上周最後一次進貨,並趁顧客上門購買農曆七月十五的祭品時,親口把結束營業的決定轉告顧客。
區樹楠的父親1963年過世後,區樹楠與二哥便接手“福榮”,直到1993年,“福榮”因爲一項牛車水曆史保護規劃項目(conservation project)而必須重新找店面。“我們准備搬遷的同時也決定多開一家店鋪,二哥繼續經營‘福榮’,我則負責開分店,並將新店取名爲‘楠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