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以來,奧密克戎新冠疫情在全國多個城市暴發,對中國經濟影響明顯。
具體來看,就業、消費數據影響較爲嚴重。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降至-3.53%,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5.8%。在地方政府基建投資拉動作用下,全國固定資産投資整體保持平穩,但房地産市場投資與銷售的下滑態勢顯著。從對外部門來看,由于去年高基數因素拖累,加上外貿港口樞紐城市上海受近期新冠疫情影響,進出口數據下跌幅度都比較大。其中,4月進口同比增速爲零,出口同比增速降至3.9%。
從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來看,今年財政、貨幣逆周期政策的調節力度或加大。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看,今年專項債發行規模維持在3.65萬億元,在政府調低今年赤字率目標的基礎上,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將承擔逆周期調節的重擔,同時央行上交萬億元利潤也是對財政資金的補充。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截至3月,今年融資趨勢整體企穩,在降息、降准的帶動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在加大。
當下,爲達到疫情防控與經濟穩增長的雙重目標,擴大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的存續依然是實現我國經濟目標的重中之重。
對于疫情影響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我們建議:一是要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當務之急,也是未來中國民生之需;二是在保住市場主體的同時,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活企業信心;三是在注重需求側改革方面,除了加大投資力度之外,要高度重視“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它需要就業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而這一切也同樣來源于保市場主體,這也是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目標的根本。
正文
2021年,中國經濟整體經曆了較爲強勢的複蘇,在去年高基數的帶動下,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處于下行周期,而奧密克戎病毒的擴散超出預期,這或許將加快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速度。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達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所設定的5.5%GDP增長目標是接下來各項政策制定要考慮的重心。
一、中國經濟現狀究竟如何?
1、IMF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降
2022年,中國與全球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烏克蘭危機、全球能源價格高漲、美聯儲加息都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的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將從2021年的6.1%下降至3.6%。其中,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GDP增速預期從2021年的5.7%下降至3.7%,歐元區GDP增速預期從2021年的5.3%下降至2.8%,英國GDP增速預期從2021年的7.4%下降至3.7%,日本GDP增速預期則從2021年的1.6%上升至2.4%;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中國GDP增速預期從2021年的8.1%下降至4.4%,印度GDP增速預期從2021年的8.9%下降至8.2%,俄羅斯GDP增速預期從2021年的4.7%下降至-8.5%。
2、奧密克戎疫情拖累中國經濟表現
從中國經濟整體狀況來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爲4.8%,略高于去年四季度的4.0%,但低于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5.5%目標。
從城鎮調查失業率來看,3月失業率從2月的5.5%升至5.8%,該數字不僅5個月連續上升,並且已超出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5.5%失業率控制目標。
從投資來看,3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爲9.3%,較2月的12.2%有所下滑,低于2021年的均值13.8%;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爲8.4%,同樣從2月的11.4%下滑,低于2021年的均值15.9%。
從消費來看,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降至3.27%,爲連續第11個月下降。其中,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爲-3.53%,是自2020年8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年增速爲12.5%。
從房地産市場來看,全國房地産市場較上海先行進入下行周期。從房屋新開工面積來看,3月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增速爲-17.5%,連續第12個月下行;3月上海房屋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增速爲-15.8%,反而較2月的-34.6%有所回升。
從房地産銷售來看,今年全國與上海房地産銷售均進入負增長時代,全國與上海商品房銷售均顯示出量價齊跌的特征。3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累計同比由2月的-19.3%進一步下滑至-22.7%,上海商品房銷售額累計同比由2月的-2.6%下降至-2.9%。
從中國經濟對外部門來看,今年進出口表現較去年有所走弱。2021年,中國出口與進口的平均增速分別爲36.9%和30.7%,高基數也是帶動今年外貿部門增速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冠疫情對進口和出口同時産生負面影響。4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速爲3.9%,較3月的14.7%下滑幅度明顯;3月、4月中國進口同比增速均爲0%左右,較2月的10.5%大幅下降。
從外商直接投資來看,今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較去年穩中有升。2021年,月均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爲144.6億美元,而今年2月與3月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均達到200億美元以上。
從價格指標來看,全球供應鏈中斷對PPI價格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但有所緩解。4月,PPI同比增速降至8.0%,是連續第6個月下降,同時CPI與PPI之間的“剪刀差”在縮小。
4月,CPI同比增速由3月的0.9%上升至1.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對CPI上升的拉動作用顯著,4月鮮菜價格同比增速由3月17.2%上升至24.0%。4月,核心CPI同比增速爲0.9%,較3月的1.1%略有下滑。
從財政來看,受經濟基本面下行影響,今年財政支出力度顯著大于財政收入,但考慮到政府目標財政赤字率由去年的3.2%降至今年的2.8%,我們預期全國政府性基金將承擔更大的逆周期調節作用。
3月,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速爲3.42%,遠低于2021年的均值8.66%;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速爲10.4%,遠高于2021年的均值0.04%。
從全國政府性基金來看,3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爲-25.6%,較2021年均值23.67%大幅放緩;3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爲43%,較2021年均值-8.32%大幅提升。
從貨幣的角度來看,截至今年3月,社會融資規模與人民幣貸款在去年下行趨勢的基礎上有所回暖。3月社融增速與人民幣貸款增速分別爲10.6%和11.3%,分別較2月上升0.4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此外,3月M1同比增速爲4.7%,較去年12月的3.5%上升1.2個百分點;M2同比增速爲9.7%,較去年12月的9.0%上升0.7個百分點,顯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在增大。
綜合而言,從經濟各指標來看,目前就業、消費數據的下行趨勢較爲明顯。受地方政府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全國固定資産投資整體保持平穩,但房地産市場投資與銷售的疲弱走勢較爲顯著。中國外貿數據一方面受到去年高基數因素的拖累,另一方面上海作爲一個外貿港口樞紐,城市近期的封控也會導致對進口的影響更爲顯著。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看,今年專項債發行規模維持在3.65萬億元,在政府調低今年赤字率目標的基礎上,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將承擔逆周期調節的重擔,同時央行上交萬億元利潤也是對財政資金的補充。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截至3月,今年融資趨勢整體企穩,在降息、降准的帶動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在加大。
3、中國加大逆周期調控政策力度
從財政政策來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目標赤字率由去年的3.2%下降至2.8%,這意味著國債與地方政府一般債的發行規模將下降,財政發力將更多地由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來完成。一般債券是地方政府爲了彌補一般公共財政赤字而發行的地方債券,可緩解地方政府臨時資金緊張;專項債券是地方政府爲了建設某專項具體工程而發行的債券,專項債的發行不算在財政赤字內。此外,一般債券主要投向沒有收益的項目,償還以地區財政收入作擔保;專項債券主要投向有一定收益的項目,償還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對應的項目收入作擔保。
從年內累計淨融資額來看,今年國債與地方政府一般債累計淨融資額爲2258.9億元,與往年同期相比,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值,遠低于2020年疫情高發時期的7426.5億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截至5月1日,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累計淨融資高達1.42萬億元,已達到今年擬安排專項債發行額度3.65萬億元的39%。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專項債發行規模遠超往年,這主要得益于1.42萬億元的提前批額度,使得專項債在上半年能夠快速發行,拉動有效投資。
從貨幣政策來看,央行自去年12月開啓新一輪的寬松周期。央行分別于去年12月15日和今年4月25日分別下調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和0.25個百分點。此外,央行于今年1月17日下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10bp,于1月20日下調1年期LPR利率10bp、下調5年期及以上LPR利率5bp。
二、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1、新冠疫情對經濟産生影響,如何達成既定GDP增長目標?
3月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的疫情反複、形勢嚴峻,在防控過程中給經濟增長造成了明顯沖擊。上海、吉林、浙江、江蘇等疫情反複地區的城市出行、貨運物流均急劇收縮。
從經濟數據來看,3月中國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下降0.9%,爲疫情以來首次負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急降3.53%;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達到5.8%,比2021年和2020年同期分別高出0.7和0.3個百分點。
本輪疫情對中國4月經濟的沖擊已可見端倪。從景氣指標來看,4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産出指數分別爲47.4%、41.9%和42.7%,低于上月2.1、6.5和6.1個百分點,企業生産經營活動放緩,景氣水平繼續回落。從外貿數據來看,4月出口當月同比增速從3月的14.7%下降至3.9%,降幅較爲顯著;進口當月同比增速爲0%,基本與3月持平,較2月的10.5%下滑超過10個百分點。
如果按照二季度GDP環比增速顯著低于2018、2019、2021三年均值的悲觀情形假設,則二季度實際GDP同比增幅有繼續下行的可能性,這會使全年完成5.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面臨重大挑戰。
加快複工複産進程是經濟複蘇的必然選擇,但目前企業想要複工複産伴隨著很嚴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企業不得不面臨很多“既要又要還要”的難題。例如,企業複工後內部“紅黃藍綠區”的劃分和管控,難度一點都不亞于居民小區,還要負責員工的吃喝拉撒睡,企業相當于一個小社會,確實非常不易。
雖然有這麽多挑戰,企業對複工複産的緊迫感還是很強。雖然目前複工申請、防疫和支持政策都在不斷細化,但還有不少斷點堵點有待打通,比如人員封閉、物流阻塞、財務靜止、配套不足等,以及市、區、園區和街道之間的政策銜接。此外,還有多家企業反映,他們面臨著物流和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一些企業的原材料來自于海外,希望能在清關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優先級考慮等。
2、中國經濟外循環依然穩健,但隱憂不能忽視
自從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之後,中國疫情防控高效、供應鏈保持穩定爲中國的外貿的局面帶來的積極正面的影響。2020及2021年,中國進出口占世界份額較往年有較爲顯著的上升,進口份額由2019年的10.76%上升至2021年的11.93%,出口份額由2019年的13.15%上升至2021年的15.10%。
雖然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從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外貿往來數據來看,近年中美貿易額的減少主要發生在2019年,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中美貿易額又恢複快速上升勢頭。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金額由2019年的4186.7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5761.1億美元,累計增幅爲37.6%;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由2019年的1227.1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1795.3億美元,累計增幅爲46.3%。
中國外貿在2020及2021年的強勢表現主要依托于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中國在疫情初期采取了果斷的封鎖措施,在主要經濟體中最早實現生産恢複,保障了供應鏈對外需商品的支撐;二是全球主要經濟在2020及2021年實行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拉動經濟強勢反彈,外需強勁也是提振中國外貿的主要因素。
同時,中國外循環也存在一些風險點:
- 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在近年快速上升,一些制造業企業將部分産能轉移至印度及東盟國家。例如,蘋果公司已開始在印度生産iPhone 13,以減少其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又如,2020年以前,中國還是耐克鞋類産品的最大制造國,現在,耐克一半以上的鞋子産自越南。雖然近年來,東盟制造業已較快速度增長,但從體量上來看,東盟五國制造業增加值與中國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 西方發達經濟體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中國如何進行産業的重新再布局需要考量。中美貿易摩擦就是西方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的最集中體現,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一年後,美國事實上已經對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産品加征了懲罰性關稅,涉及産品價值超過5000億美元。2022年4月,隨著美國通脹水平升至40年以來的高點,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將采取任何措施來降低通脹,降低中國出口商品關稅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選項也值得考慮”。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關稅貿易壁壘有實質性改變。
此前 ,也曾有歐盟對中國部分産品增加關稅,中國生産企業向外轉移制造基地的情況。
關稅等貿易壁壘問題,也是中國部分企業近年來向外轉移制造基地的原因之一。
- 中國高科技行業受到美國制裁的打壓,關鍵技術存在“卡脖子”情況。截至目前,美國已先後把近百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實行高科技出口管制。今年2月,美國商務部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未經核實清單”,這意味著美國公司向這些中國實體出口受到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約束的物項時,不再享受通常的許可豁免,甚至對一些無需許可的低技術水平物項,也需要中國實體聲明最終用途、用戶和目的地國家,並同意美國方面的核查。
- 疫情使中國供應鏈的作用受到的影響。上海作爲長三角的中心港口城市,3月以來的新冠疫情導致進口産品在港口的等待時間大幅提高,許多進口企業只能選擇成本更高的空運或直接繞開上海港。例如,有位于長三角的跨境電商提出,上海疫情對長三角的供應鏈、物流影響比較嚴重,一方面是原材料不能及時到位,由于原材料生産企業的停工斷供,影響了生産進度;另一方面推高了物流成本。
三、對當前經濟面臨問題的政策建議
根據4月29日中央政治局的定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是今年政策制定的主軸。
爲達到疫情防控與經濟穩增長的雙重目標,該如何應對目前相對嚴峻的挑戰?
1、疫情防控仍是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
1 )推行核酸及抗原檢測常態化
爲減少大規模“封城”措施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應實行常態化的核酸及抗原檢測措施,在城市主要的衛生服務中心、公園、露天公開場所、重要交通節點設立快速核酸檢測點,提倡持48小時/72小時核酸檢測報告出入公共場所,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在全市範圍內,增加抗原分發/購買渠道,提高居民抗原自測的主動性。
2) 加大對病毒機理的科普,尊重科學事實規律,消除民衆對于病毒的恐懼
新冠病毒也具有一定的病毒傳播和變異特征,應加大民衆對于病毒機制的科普,尊重科學事實規律,逐步消除民衆對于疫情的恐懼。
3) 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加大公共醫療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病毒不斷産生新的變種,疫苗接種是防止重症的重要手段,也是爲未來經濟開放所必須做的准備。根據OurWorldinData的數據,中國目前全程接種疫苗的人數已達到12.5億人次,全程疫苗接種率達到88.5%,遠超世界平均水平59.8%。從全球其它主要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全程疫苗接種率爲66.7%,英國全程疫苗接種率爲74%,日本爲80.7%,新加坡爲87.6%,中國香港爲82.1%。下一步,我們應提高老年人群體中的疫苗接種率,幫助老年人更好地抵禦病毒風險,爲未來經濟開放做好准備。
目前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990年的8.35%上升至2020年的19.74%,我國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5.6%上升至2021年的14.2%。與此同時,我國居民家庭醫療保健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斷升高,2020年城鎮家庭醫保支出比重爲8.04%,農村家庭爲10.34%。
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公共醫療體系建設亟待強化,而此次疫情更是暴露了老年人口作爲脆弱群體所受到的風險。與OECD國家相比,中國每10萬人重症醫學科病床數僅爲4.1個,大幅低于OECD國家12個的平均數。因此,應加大公共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的民生福利。我們認爲,加強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建設,不僅是因爲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也是未來中國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必須。
2、經濟發展如何內外循環並重
1 )消費是內循環經濟的核心
國務院辦公廳于4月25日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複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消費是中國經濟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內循環的核心,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中國政策重心從關注生産轉向消費。在疫情封鎖的情況下,中國消費潛力被壓制,無法釋放。我們建議,可參考2020年疫情時期所執行的刺激消費政策,具體措施包括:
- 由當地政府出台相應的消費刺激政策,各地可視情況向舉辦購物優惠活動的商家進行稅收減免等補貼措施;
- 鼓勵當地金融機構參與活動,在消費信貸領域實行更多優惠措施,包括免息分期貸款、消費金返還等;
- 國內此輪疫情較爲嚴重的幾個主要城市,例如上海等,恰好也是數字人民幣的主要試點城市,可考慮在主要試點城市中向特定家庭和小微企業發放數字人民幣,直接進行現金補貼,以保證經濟主體的存續。
2)中國經濟內循環、外循環如何並重
全球現有貿易格局對中國至關重要。2021年,中國出口爲20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37.1萬億元,出口比社會消費大約是0.54比1。可見外循環對于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重要性。
此外加大內循環也面臨中國國內消費能力提升所面臨的挑戰。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來看,同比增速自2010年起呈現趨勢性下滑的態勢。2020年2月,在武漢疫情的沖擊下,同比增速一度跌至-20.5%;2022年3月,在上海疫情的沖擊下,同比增速降至-3.53%,4月數據的下行幅度將更爲顯著。
中國消費增速下行的背後還有其它結構性因素。隨著中國GDP增速下降,中國國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在不斷下降。2020年,中國國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2.04%,爲曆史最低值。從基尼系數來看,雖然2020年基尼系數爲0.468,略高于2019年的0.465,但依然顯著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0.491。
共同富裕相關政策的推出正是要解決中國貧富差距這個問題。經濟學研究表明,當一個經濟體的貧富差距過大時,會抑制全社會的消費潛力。
在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就顯得尤爲重要,只有在居民就業和市場主體的存續能夠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能激發出消費潛力。政策制定者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這不僅是金融上、財稅上的扶持,還要保證中小企業在市場中有活下去的力量。
3)穩經濟的當務之急是穩預期
經濟周期固有其波動規律,周期的起伏波動對市場經濟主體而言並不可怕,但對于經濟預期的未知會動搖企業家和消費者的信心,一個新的政策在出台之前應加強與市場主體之間的溝通,更好地闡述政策制定的目標和約束以及政策執行的方法等。
我們建議,政策發布部門應就政策目標和具體執行方案與經濟主體及市場進行充分溝通和宣講,使市場對于政策有充分理解。2018年,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事實上,穩預期才是穩一切的前提,只有預期穩了,就業、金融、外貿、外資和投資才會穩定,也才能讓市場主體經得起經濟周期等不確定性的震蕩。
四、結語
中國經濟經曆過風風雨雨:包括上世紀80年代末的惡性通貨膨脹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本世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近年來逆全球化中的貿易摩擦。但這些並未停下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步伐。
目前,中國正在經曆新冠疫情的考驗,經濟增長與民生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在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之初,中國就曾提出過“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如今,在2022年中國個別城市又一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時候,我們認爲,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穩增長“兩手抓”的背景下,擴大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的存續依然重要。在保住市場主體活下去的同時,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活企業信心。在注重需求側改革方面,除了加大投資力度之外,要高度重視“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它需要就業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而這一切也同樣來源于保市場主體,這也是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目標的根本。
——
文 | 楊宇東 于艦 劉昕
編輯 | 于明 馬紹之
聯系我們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