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婷 北京報道
消費者對美國長期通脹預期下滑。當地時間7月15日,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從6月的紀錄低點微升至51.1,環比上漲2.2%,同比下降37.1%。消費者預計未來一年的通脹率中值爲5.2%,與過去五個月的預測相比變化不大,長期通脹預期中值則降至2.8%,略低于此前11個月2.9%-3.1%的區間。
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公布後,市場對于美聯儲7月加息100個基點的預期有所降溫。自今年3月至今,考慮到美國就業、通脹等情況,美聯儲已連續三次共加息150個基點,其中6月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1.5%-1.75%,爲自1994年以來單次最大幅度加息。
美聯儲此輪加息節奏相較以往更加激進主要源于持續高企的通脹。自去年6月以來,美國通脹率連續高于5%,屢創曆史新高。美國勞工統計局7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今年6月CPI同比上漲9.1%,爲1981年11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環比上漲1.3%。其中,6月能源價格同比上漲41.6%,爲1980年4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4%,爲1981年2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剔除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價格後,美國6月核心CPI同比上漲5.9%。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乃至全球通脹短期內較難見頂回落。這主要由于推高通脹的因素不僅包括短期地緣沖突帶來的供給沖擊,還存在中長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能源轉型帶來的綠色通脹所引發的結構性調整。
從目前形勢來看,邵宇稱,在美聯儲加息引導下全球貨幣政策步入緊縮周期,對需求形成抑制、加劇經濟下行壓力的同時通脹預計維持在高位。未來,全球可能陷入“滯脹”困境。對于一些基本面比較薄弱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在美聯儲加息背景下面臨本幣貶值、資本外逃引發的經濟、金融風險。
全球通脹高燒難退
“用于制作墨西哥玉米卷的雞蛋和豬肉的價格都上漲了,不過一個墨西哥玉米卷的價格仍保持在15比索左右。”在墨西哥城南羅馬區因蘇爾根特斯南大道的墨西哥風味餐廳賣玉米卷已余三年的Sergio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居住在墨西哥城科約阿坎區特拉爾潘奧林匹克街的本地居民Aram告訴記者,油價上漲了約2比索/升。
當前,受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全球大多數國家普遍面臨高通脹的挑戰。根據各國統計局最新數據,G20國家中通脹率處于5%-10%的國家爲14個。具體來看,土耳其、阿根廷、俄羅斯通脹率分別爲78.62%、64%、15.9%,排名前三,巴西和西班牙通脹率高于10%,英國6月年化通脹率爲9.1%,歐元區爲8.6%,墨西哥7.99%,印度7.01%,日本和中國均爲2.5%。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茉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推高全球通脹的中短期因素主要在于:地緣政治沖突推升國際油價高漲,多數國家前期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累積效應,特別是大規模財政刺激和救助計劃引發國內需求增加推動了價格上行。
西南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戰略實驗室主任方明也指出,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面臨著較大通脹壓力,推高通脹的共同因素在于以下幾方面:前期發達國家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推動的美元貶值和流動性泛濫;俄烏局勢緊張等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飙升;疫情沖擊緩和後與經濟複蘇相伴的需求提振。
而影響通脹的差異在于:發達國家的通脹壓力除來自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風險外,主要來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和零利率或負利率政策導致的流動性泛濫,以及相應的金融市場和房地産價格的泡沫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壓力主要來源于經濟周期的恢複對通脹的影響。
從具體區域來看,方明稱,亞洲國家的通脹壓力相對溫和,拉美國家通脹壓力相對較高,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在于:亞洲國家經濟結構相對完整,普遍存在一定的貿易順差,財政金融體系較爲健全,並擁有較高的外彙儲備,貨幣彙率普遍較爲穩定;拉美國家普遍存在著較大的經常賬戶赤字,財政金融體系較爲脆弱,伴隨美元升值貨幣彙率貶值幅度較大。
對于全球通脹後續走勢,方明指出,全球通脹壓力或從7月逐步下降,冬季或有所反彈。他解釋,從供給來看,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影響有所下降,地緣政治影響仍然存在,能源冬季供給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中仍將保持相對高位;從需求來看,隨著通脹上升各國央行大幅加息,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經濟增速下滑或衰退,需求下降可能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都會導致通脹有下降壓力。而且,隨著美聯儲加息並退出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升值趨勢明顯,將帶動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進而導致通脹壓力下降。
張茉楠則表示,全球通脹已經進入結構性、長期性通道,短期內不太可能見頂。這一判斷主要考慮到三方面因素。
首先,美國推動的對華脫鈎、近岸化、逆全球化以及其他國家基于供應鏈自主性、安全性考慮而導致的産業鏈、供應鏈重構帶來的結構性成本上升尚未體現在目前的通脹中,會在未來幾年逐步顯現,從而加劇全球通脹的頑固性。
其次,出于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考慮,迄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的目標,部分國家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融資大幅放緩。而當前地緣沖突下歐盟對俄羅斯已實施7輪制裁、俄羅斯向歐洲輸氣的主要管道“北溪-1”于7月11日開始年度維護,全球能源供需失衡以及運輸成本大幅上漲導致國際能源價格高企。即使後續地緣沖突緩和,能源危機導致的供應缺口有所緩解,能源轉型帶來的綠色通脹將繼續影響全球通脹水平。就目前發展而言,新能源相較于傳統能源投入成本高、收益見效慢、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新舊能源真空期綠色通脹問題更加凸顯。
再者,全球範圍內很多國家進入老齡化、少子化時代,未來適齡勞動力人口緊缺、人力成本上升可能形成全球性現象,就業市場缺口可能造成“工資-物價”螺旋易升難降的局面,從而加劇通脹問題。
收緊貨幣政策影響幾何
歐洲央行將于本周召開會議,預計將進行2011年以來的首次升息。自去年3月以來,巴西等拉美國家陸續啓動加息周期,亞洲地區印度、韓國、菲律賓也陸續加息,加拿大7月14日超預期加息100個基點,爲24年來最大加息幅度和G7國家中首個加息此幅度的國家。
整體來看,全球已有超75家央行啓動加息進程。G20國家中,阿根廷、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印度當前的基准利率排名前六,分別達52%、14%、13.25%、9.5%、7.75%、4.9%。
張茉楠對記者稱,全球各國加息進程預計持續至明年,今年年內不太可能踩加息刹車,不過後續視經濟、就業、通脹情況加息節奏會有所放緩。
“美元是其他貨幣計價的基准。”方明指出,隨著美聯儲大幅加息,美元必然升值,其他國家彙率將大幅貶值,日元兌美元已經跌近136,未來不排除降至140-150;歐元兌美元跌破1,未來可能回到0.825的曆史性低點。
相較而言,中國金融市場較爲穩定,資本賬戶並未完全開放,加上經濟動力較強,人民幣彙率相對穩健,但未來仍然面臨美元升值帶來的人民幣貶值與資金外流的壓力。經濟對外依賴性大、金融體系較爲脆弱、金融市場泡沫化嚴重的國家,隨著美聯儲加息和美元升值,可能出現金融危機,資金外逃貨幣大幅貶值。“未來,全球利率水平趨緊的趨勢下,全球資本將回流美國,並階段性地回流其他金融市場較爲穩定的國家,比如中國和新加坡等。”方明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7月16日發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已連續4個月經曆持續的資本外流。
近期,美元指數持續飙升。邵宇認爲,美元指數未來可能突破110。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宗良告訴記者,美元指數被看作美元升值或者貶值的風向標,但實際上美元指數主要衡量的是美元兌歐元、日元、英鎊等6種貨幣的彙率變化程度,其漲跌並不代表美元兌全球貨幣價值的升降,只是容易産生一種不良預期和市場恐慌,導致其他國家面臨本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
“這是由于美元作爲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所帶來的影響力,”宗良建議,爲了對沖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外溢影響,未來亞洲等各區域國家可適當根據區域合作的合理節奏推行貨幣政策,而不是簡單跟隨美國大幅加息,從而保障區域內的經濟金融穩定,進而有利于維護全球資本市場穩定。同時,依托資本管制、調整結算貨幣等方式,減弱與美元的廣泛聯系。
就未來的跨境資金流動趨勢,宗良認爲,從收益和安全角度衡量,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區域仍是全球重要的資金窪地。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