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盡管在疫情的影響下,有關部分産業鏈將搬離中國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但事實上中國在貿易和投資上與世界仍然緊密相連。相反,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興趣不降反增。
在全球疫情沖擊下,跨國投資低迷不振,中國吸引外資首月實現“開門紅”。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2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6%。
業內人士預計,這樣的趨勢在今年將會延續,因爲這是由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決定的: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預期和經濟穩定性高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境內市場的重要性在跨國公司戰略布局中與日俱增。
另外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外資企業利潤超過2萬億元,同比增長24%,是過去十年的最高點。可以看到,外資在中長期布局中國的動能在增強。
2021年,摩根大通迎來在華展業100周年。2022年春節後複工第一周,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CEO)梁治文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
在梁治文看來,中國是一個非常廣闊和複雜的市場。對于摩根大通來說,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要有長期的承諾和發展計劃。
“我們是用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更加長遠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市場和我們的投入。”梁治文告訴記者,“我們不期待一步到位,而是要朝著長遠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地走下去。”
此外,梁治文指出,在中國的發展目標不是“面面俱到”(comprehensive),而要“完整”(complete)。他表示,很高興看到在下一個在華百年開啓之際,可以實現摩根大通在中國業務的全面發展,涵蓋投資和企業銀行、環球企業支付、市場業務、證券服務、期貨業務、商業銀行以及資産管理等各個領域。
做出長期發展承諾
目前,摩根大通在中國的業務有四大法律實體——本地法人銀行、證券、期貨、資産管理。
梁治文告訴記者,從摩根大通集團的角度看,每一個法律實體都近乎是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是摩根大通對中國業務做出的長期承諾;從客戶層面看,各個法律實體形成的統一性是在全球網絡上實現一致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
本地法人銀行方面,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是總部設在北京的第一家外資銀行。“近年來,我們繼續從集團層面不斷加強對于本地法人銀行的投入,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別增加注冊資本20億元人民幣和25億元人民幣。”梁治文表示。
2020年,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時,摩根大通再次向本地法人銀行增資15億元人民幣。這一系列注資也體現了摩根大通對于中國市場的信心,以及對中國長期發展戰略的承諾。
在證券領域,2021年8月,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獲批成爲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目前已經完成了相應的增資計劃,接下來將繼續爲中國以及國際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産品與服務,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
資産管理方面,摩根大通的公募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是一家擁有300多名員工、客戶資産總值超過190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機構。2020年4月,摩根資産管理已與合資夥伴初步達成一項商業共識,擬收購取得上投摩根100%的股權。
此外,梁治文透露,摩根資産管理向招銀理財增資並認購其10%股權的交易,已于近期獲得中國銀保監會的批准。“接下來,招銀理財和摩根資産管理將繼續深化戰略合作關系,爲中國投資者設計和提供更多優質的理財方案。”梁治文進一步指出,“我們一直與招銀理財等夥伴保持合作,希望可以在風控、産品設計、銷售渠道等各個領域實現更爲緊密的戰略性合作。”
事實上,多年來,摩根大通與很多中資企業和機構都有合作,包括中資銀行和券商在內的金融機構。
實現雙向互利共贏
可以說,外資本地法人銀行獲准設立是中國銀行業發展曆程中積極而重要的一步,外資銀行得以開始在境內提供人民幣計價的業務和服務。
從取得的成績來看,梁治文指出,總體來說,外資銀行正在中國不斷發展。
截至2021年6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41家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9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共930家(含總行、分行、支行),外資銀行總資産3.73萬億元。從在華外資銀行資産總額來看,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此外,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已經具有全球代表性,根據BIS(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2020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報告,在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除4家中資銀行外,有14家外資銀行已在中國設立法人銀行,其余均設立分行或代表處。
梁治文強調:“金融開放所帶來的互利共贏並不是單向的。一方面,摩根大通在中國的業務不斷發展,我們可以爲更多客戶提供更充分的服務和支持;另一方面,從推動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角度講,令人感到驕傲和榮幸的是,我們多年來始終在與中國共同成長。”
具體來看,以2007年成立的本地法人銀行爲例,之後,隨著在中國的穩步發展,法人銀行也在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地陸續設立了多家分行,爲區域內外的客戶提供各種廣泛的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2019年,摩根大通宣布將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摩根大通旗艦指數,幫助國際投資者更加充分地參與中國的債券市場。
“這是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梁治文告訴記者,“我們預計在中國債券被納入包括摩根大通指數在內的全球三大主要固定收益基准指數後,將爲中國市場帶來高達2500億到3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此外,目前摩根大通還是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海外非中資人民幣清算行。
梁治文指出:“摩根大通的中國故事與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緊密相關。作爲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見證者和積極參與者,摩根大通在中國的穩步發展受益于中國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的開放步伐,同時,我們也正在、並且希望繼續爲中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貢獻我們的綿薄之力。”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梁治文表示,中國是一個非常廣闊和複雜的市場。對于摩根大通來說,能夠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有以下兩點:
首先,要有著長期的承諾和發展計劃。“我們是用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更加長遠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市場和我們的投入。”梁治文告訴記者,“我們不期待一步到位,而是要朝著長遠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地走下去。”
摩根大通的中國曆史始于1921年1月4日,一家前身公司的上海分行在九江路一號正式開門營業。從此,摩根大通展開在華的藍圖。
“在此後的100年裏,中國的市場和商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感到非常驕傲和榮幸的是,我們始終與中國共同成長。”梁治文告訴記者,很高興看到的是在下一個在華百年開啓之際,可以實現在中國業務的全面發展,包括投資和企業銀行、環球企業支付、市場業務、證券服務、期貨業務、商業銀行以及資産管理等。
“在華經營第二個百年,代表著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除了已經全資擁有的本地法人銀行、期貨和證券業務,下一步,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夠全資控股旗下的合資基金公司。”梁治文表示。
能夠全資擁有旗下主要的法律實體,對于集團層面在中國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同時,梁治文指出,相信外資的深度參與對于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也具有重要意義。
梁治文進一步強調,從摩根大通集團層面看,中國是衆多客戶以及摩根大通自身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隨著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演變,其實市場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持續投入,不斷打造無法替代的一流産品和服務,才能獲得並且保持業務優勢。
“我們希望到2022年底,能夠基本獲得實現目標所需的業務牌照、業務平台和本土能力。”梁治文告訴記者,除此以外,中國市場還給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許多其它的機會。
多維度支持實體經濟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摩根大通的戰略規劃較爲關注包括證券托管在內的新業務,以及融券、衍生品等業務牌照的申請,並希望能繼續發揮在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領域特別是ESG債券領域的優勢,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産品的進一步發展。
“總的來說,我們希望在符合摩根大通全球統一標准的前提下,能將更多最具有競爭力的全球産品帶到中國來。”梁治文說。
爲了實現這個計劃,高素質的人才必不可少。“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了解中國市場、具有國際視野的領導團隊和本土人才。這些專業人士的培養,對摩根大通和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都大有裨益。”梁治文表示。
此外,在梁治文看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多維度的,不應該將眼光局限于單純的融資服務。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資金融通服務,但這並不是金融服務的全部內容。
實體經濟要有效運轉,除了需要資金周轉,還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准確的資金成本控制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等。而在這些方面,金融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
舉例來說,外資企業在連通不同市場和市場參與者的“橋梁”優勢非常明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金融服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關鍵組成部分。
最初,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金融服務需求是海外融資和貿易結算。而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企業不斷開拓國際市場,與外界的合作不再局限于貿易,對外投資規模也持續增加。
以中國中大型民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爲例:過去,這些企業往往是在中國香港或者新加坡等離岸貿易中心設立貿易公司,以方便出口。
隨著在技術、渠道、管理等方面的不斷積累,這些企業的國際化步伐也日益加快,探索外延式的業務拓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展開了頗具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比如設立當地工廠或者直接進行並購。
投資規劃更加長遠
事實上,對于剛剛進入海外某個特定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可能會面對龐大的市場、複雜的監管環境、不連貫的當地法律體系等諸多挑戰。這也恰是全球性金融機構能夠提供增值和差異化服務的領域,幫助這些企業熟悉當地環境,穩步進入當地市場。
梁治文表示,隨著企業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根據觀察,企業的財資管理往往需要經曆理念和實踐的轉型:從支持海外業務的融資、投資並購,到實現當地市場有效的經營和風險管控,以及建立配套的財資制度——這些都需要可靠的金融機構夥伴給予有力的支持。
有觀點指出,受疫情影響,很長時間裏人們都在討論産業鏈搬離中國的問題,中國在貿易或者投資上與世界仍然緊密相連。事實上,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興趣不降反增。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爲1735億美元,同比增長20%。
可以看到,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産業鏈展現了比其他國家更好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由于能夠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中國境內的公司,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經曆更少的産業鏈中斷,並展現出強大的控制成本的能力。
變化意味著機遇。梁治文告訴記者,大趨勢對每一位從業者都有影響,關鍵在于有一個正確的判斷,還要有相關部署去應對。公司方面已經做好了准備,基于長期對中國市場業務的看好,對相關具體業務也有比較大的期待,比如企業在包括國內市場的上市和國內資本市場的繼續開放等。
梁治文認爲,以從業人士角度來看,更應該從一個比較樂觀的方面去做好准備,但是也不能單純的樂觀,必須做好對于新變化和機遇的理解,並進行務實的風險分析,才可以爲自己的部門、産品以及整個機構做出最恰當的准備。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