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全面健康的成長,是家長和老師的自我優秀與教育培養的結晶。如何更好的提升家長的自我素養與教育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從業者。如何讓我們家長把掌握的關于家庭文化範疇和家庭教育範疇的知識轉變爲自我的智慧和能力呢?對此我們做一個全面細致的解釋,希望能給到廣大的家長朋友們一點啓迪。
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好像書讀得越多,整個人就自然而然地變得智慧、變得有氣質了。可在《儒林外史》裏,我們看到那麽多滿腹詩書的文人卻一副酸腐相,在魯迅的小說裏,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四銘滿口仁義道德,然而,人們卻不會將他們與智者聯系起來。
對于此種現象的發生的因素,“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觀點認爲,這其實涉及到知識與智慧的差別,讀書可以獲得知識,但讀書卻不必然獲得智慧。智慧是知識的下一個階段,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對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繼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並具備正確的判斷力。這就好比一個人對唐詩宋詞信手拈來,這是知識,但智慧是在對古詩詞的吟詠中習得審美的能力,是在古人的七情六欲、親情友情、熱愛生活、有趣幽默、善良寬容等方面感受人類的普遍情感和價值,從而豐盈和完善個體生命。換言之,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這也是智慧教育創新教育理論的核心人文精神的體現。
比如,我曾記得有人這樣描述:“每次高考前後,有個段子總被網友拿出來自嘲,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間是高考前六個月,這時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陸海百千萬,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這個段子頗爲形象地說明了知識與智慧的距離。
所以,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點認爲,如果你只是背誦了知識,而沒有從中學會思考、懂得實踐、充實思想、涵養品格,那麽,即便你知道得再多,也不過是掌握了一堆瑣碎的知識。殘酷點說,瑣碎的知識與破銅爛鐵無異,之後自然被你“扔”(忘)得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