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畢業生月薪三千卻透支信用卡超百萬”的新聞引發衆網友熱議。網友們大致分爲4個陣營:“保守派”認爲“有多大能耐,就花多少錢”,根本不應該使用信用卡;“消極派”認爲信用卡對于自制力差的人來說,簡直是百害無一利;“客觀派”認爲正常使用信用卡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信用卡還不上,完全是自己的問題;而“偵探派”則是直接質疑了月薪三千的畢業生是如何申請到大額信用卡的。
一時間,網絡上掀起了“信用卡究竟是好是壞”的辯論潮。
越來越多的人還不上信用卡了……
其實,國家也挺關心信用卡還款情況的。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我國的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838.84億元,環比增長5.19%。事實上,2013年以來,用戶還不上信用卡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了。
今年,10家上市銀行在半年報中也披露了信用卡相關數據。從去年年底到今年6月末的數據來看,其中有7家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都上升了。
部分網友認爲,不良率之所以上升,都是因爲銀行這幾年發行太多信用卡導致的。2017年末,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5.88億張,同比增長26.35%;2018年末累計發卡6.86億張,同比增長16.73%;今年二季度末,信用卡發卡總數更是達到7.11億張。
然而,有專家表示,我國人口數量龐大,目前人均持有信用卡數僅爲0.51張,發卡量的增加屬于合理範圍內,並非導致壞賬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這樣看來,大家好像錯怪銀行了。
共債人是“元凶”?
某位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的信用卡逾期人群大多都是“共債人”,即同時從多個渠道借錢的人群。他們的負債平台橫跨信用卡、P2P網貸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來維持債務滾動,一旦其中的某一環節出現纰漏,就會導致不能按時還款的情況。
金庫君在網上看了多名共債人“現身說法”的帖子後發現,共債原因簡直是五花八門。偏愛超前消費且花錢沒節制的年輕人、沒有固定工作只能靠著借款生活的人群、經濟不景氣導致血本無歸的小企業主等等,都是共債現象的高發人群。
當然,不管是因爲什麽原因而走上“拆了東牆補西牆”的共債之路的,這些共債人都牢記了“前輩”的教誨:信用卡逾期不還是要上征信的,而網貸目前還沒有全面接入征信系統。所以說,當網貸與信用卡同時需要還款而你只有一筆資金時,一定果斷“保信用卡舍網貸”。
有征信的威懾、還有網貸來兜底,按理說,共債人還不上信用卡的現象應該有所緩解。但事實上,信用卡逾期現象還是日漸嚴重。呃,這大概只能說明,信用卡授信額度太高,共債人花銷太多,網貸也堵不上信用卡的大窟窿了吧。
P2P也加入混戰
今年9月2日,監管明確要求將P2P網貸機構也全面接入征信系統,包括央行征信與百行征信。也就是說,P2P網貸不再是征信的“盲區”,共債人“保信用卡舍網貸”的方法行不通了。
短期來看,網貸與信用卡將被擺在同等的位置上。如果只有一筆資金,先償還信用卡還是網貸呢?這恐怕會是共債人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信用卡逾期現象可能會更嚴重。長期來看,P2P入征信倒是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共債人不能再投機取巧地利用信息不對稱這一點,分別向多家網貸平台和銀行進行多次借款,從而降低整體逾期風險。
新加坡的借貸額度限制
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其實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借貸模式。
公開資料顯示,按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所有新加坡金融機構的個人借貸(包括信用卡與無抵押貸款)都要設定限額:
l 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個人借貸限額是月收入的24倍;
l 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個人借貸限額是月收入的18倍;
l 2019年6月1日起,個人借貸限額將是月收入的12倍。
這一規定是否真的幫助新加坡緩解了信用卡壞賬+貸款逾期不還的問題,金庫君並沒有查詢到相關數據。不過,這一規定聽起來還是很靠譜的,畢竟控制個人總借貸額度就相當于控制個人共債現象了。
我國也有額度限制
其實,爲了控制信用卡逾期現象,我國也早就出台了相關措施。
2014年,信用卡“剛性扣減”橫空出世,規定“銀行在給客戶批信用卡授信額度時,需扣除該客戶在其他銀行已獲得的額度”。舉個例子,中行核定小王的信用卡授信額度是10萬元,但小王已有一張3萬元額度的工行信用卡,那麽,中行最多只能給小王批一張7萬元額度的信用卡。
然而,去年8月,上海銀保監局在調查了19家銀行後發現,部分銀行根本沒有嚴格執行“剛性扣減”,而是普遍按照7-9折的“折扣”對他行授信額度進行扣減,過度授信的現象依然存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畢業生月薪三千卻透支信用卡超百萬”,也正是因爲銀行的過度授信,才讓黑中介有機可乘,利用假資料給這名自制力差的畢業生辦理了多張大額信用卡。
從發卡量到共債人,再到授信額度,繞了這麽一大圈,信用卡逾期現象嚴重貌似還是跟銀行脫不了關系。
如今,P2P網貸也接入征信系統了,我國可以全面借鑒新加坡的經驗,讓所有金融機構實行個人總債務“剛性扣減”。不過,從目前信用卡“剛性扣減”的執行情況來看,我國想要嚴格控制個人借貸限額,依然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