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
2021年第8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庭陽 | 海南博鳌報道
4月20日上午,博鳌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在海南博鳌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發表題爲《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我們將建設更緊密的綠色發展夥伴關系。加強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等多邊合作平台,讓綠色切實成爲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2018年11月,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綠色金融倡議”在倫敦召開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第三次會議,雙方共同發布《“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旨在推動全球的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中更多地投資綠色和低碳項目,減少高碳、汙染性的投資。
綠色金融怎樣降“碳”?
2021年4月20日,博鳌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金融支持碳中和”圓桌會在海南瓊海舉行。
綠色金融可發揮“加速器”作用
公開資料顯示,在亞洲區域內,對經濟綠色轉型已有廣泛共識。主要經濟體已經積極行動,韓國在去年推出“綠色新政”,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均提出了減排目標,日本已頒布《綠色債券指引》。
2021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列爲今年重點工作,綠色發展領域成爲信貸支持新重點。
《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後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爲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據測算,如果實現1.5攝氏度目標導向的轉型路徑,今後30年內,我國大約需要138萬億元的綠色低碳投資。綠色金融需求巨大。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鳌論壇視頻演講中說,已經聯合相關部門,從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促進跨境綠色資金流動等方面,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
近期,易綱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了綠色金融和碳中和。例如,在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15日聯合召開的“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上,易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稱,中國的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經濟全面、系統性轉型。在此過程中,綠色金融可發揮‘加速器’的作用”。
“綠色金融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國家開發銀行行長歐陽衛民認爲。他介紹,目前,國家開發銀行的綠色信貸債券超過2.3萬億元,累計發放的綠色信貸債券達700億元。
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透露,中國再保險集團和瑞士再保險集團最近簽署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至此,已有39個全球的大型機構簽署了該原則。這些機構管理著高達48萬億美元的資産,並共同承諾要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加強綠色低碳投資。
談到綠色投資原則,易綱也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鼓勵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投資過程中,深化落實,並且要評估法律風險,加強信息評估。“我們也支持多邊開發機構發揮專長,爲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金融相關能力建設。”
據悉,國家開發銀行秉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一帶一路”沿線及共建國家的基礎設施、産能合作和民生環保領域支持超過1600億美元。比如支持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建成後平均年發電量超30億度,每年減少碳排放350萬噸。
各國都開始走向碳中和
2020年是走向碳中和的起始年。
聯合國前秘書長、博鳌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指出,人們曾經一度認爲,需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進行取舍,如今氣候行動和碳中和倡議已經不再是一個選擇項,而是一個必須項,2020年是一個起始年,各國都開始走向碳中和。
潘基文說,在碳中和問題上要建立全球的合作夥伴關系,同心協力,增強合作,重建強大的多邊主義,應對氣候危機,確保全人類都能共同邁向這個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與潘基文觀點接近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
金立群說,過去在氣候問題上,很多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取舍性思維,即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放緩二選一。這種消極思維方式影響了國際上從高碳到低碳的投資轉型。
他建議,把取舍性思維改爲相互促進、相互執行的思維,將投資綠色能源看作是對未來的投入。
金立群說,中國正在致力于實現從高碳向低碳乃至零碳的轉型,過去三四十年來中國相關方面的新技術快速發展,並與其他國家積極在技術方面進行合作。“我對于中國的減碳目標充滿了信心”。
對中國的減碳目標,潘基文持贊賞態度。
“我高度贊賞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所展現的領導力。”潘基文表示,“因爲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大,工業規模也非常大,要實現這一目標很不容易。”
“歐洲從1990年碳達峰到2050年碳中和目標有60年的時間,而我們只有30年的時間。這麽大的規模要在30年內壓縮,這是人類史上沒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說。
走向碳中和,要有長期准備
走向碳中和之路,會有哪些波折?
走向碳中和並不容易。數據顯示,2019年全世界對化石能源(煤碳、石油等)依賴度是80%,到2040年將減少10%(至70%)。如果這個預測准確,即使是2040年,全世界還會嚴重依賴化石能源。使用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大戶”。
韓國大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世界能源理事會榮譽主席金英薰預計,一旦全球經濟恢複,能源需求就會上漲,那時會發現可再生能源不夠,人們可能又會轉向供應安全、高效的化石能源。減少化石能源方面的投資隨時都可能倒退。所以,在氣候變化應對方面,人們一定要有長期准備。
有著這樣擔憂的,不止一人。
卡內基氣候治理倡議執行主任,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助理秘書長亞諾什·帕茲托說,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如果各國經濟複蘇,可能會增加就業、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在這個過程中要采用低碳、低排放的解決方案。“經濟複蘇必須與低碳發展聯系起來,否則全世界就得付兩次賬單。”
“在克服疫情之後,我們會面臨更加艱巨的氣候挑戰。”德勤亞太執行官辛迪·胡克說。他提示,要在經濟和能源方面做長期決策,要注意各種決策的資金是否用于去碳、減碳的事業,來確保經濟恢複的堅韌。
潘基文引用非洲諺語“獨行快,衆行遠”,闡述克服氣候危機不是一個短跑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任何一個人,能夠單獨解決問題,我們必須要同心協力。”
4月21日下午,博鳌亞洲論壇閉幕。當天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等三部委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
綠色債券,是指將募集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産業、綠色項目或綠色經濟活動,依照法定程序發行並按約定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截至2020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綠色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
三部委在下發文件的通知中表示,這是“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在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8期)
本文來自【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