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年在京東購書滿X減Y的活動時,爲了湊單買了一本《李光耀觀天下》的書,閱讀後立刻對李光耀的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爲新加坡國父,經曆過二戰與新馬動蕩時期的人,他深刻感受到了近代曆史的風風雨雨,並帶領新加坡從東南亞這個魚塘中脫穎而出,成爲發達經濟體,東南亞一霸。可以說他的一生非常光輝,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
而與歐美那些政客相比,退休後的他對新加坡這個國家仍然是憂心忡忡,他非常急切地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遞出去,避免錯失一步棋而讓新加坡這個國家走向衰亡。因此他的著作與歐美一班政客形成了鮮明的區別(歐美政客大多是爲了洗清白自己犯的錯誤,順便賣書賺稿費)。在他的書中能深刻理解他的治國理政方案,能通過他的視角來解讀新加坡、東南亞、中國、印度、美國等國家。
可以說作爲一個普通人,能閱讀到如此高人的書,就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重新看世界。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新加坡地處東南亞腹地,占據了當今海運最繁榮的海峽(沒有之一)-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這給新加坡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同時也讓新加坡危機重重。
新加坡地處東南亞腹地,但他的主體民族卻不是東南亞的主體民族-華人。明清年間由于人口暴增、戰亂等原因,導致糧食競爭加劇,讓中國東南沿海的人民群衆生活愈發艱難,使得一部分人紛紛跨越南海來到了東南亞。二戰中由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華人群體紛紛捐錢捐物給母國,讓日本人對東南亞華人懷恨在心。在占領了馬來半島後,日本人通過拉攏馬來人,迫害華人來實現控制東南亞的目的。
隨著二戰結束,英帝國衰落,東南亞殖民地紛紛獨立出來。一開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共同組建成爲一個國家,但馬來西亞領導群體爲了獨攬大權,提出了馬來人的馬來西亞,排斥華人。最終讓新加坡帶著大量華人獨立出去,而此時的新加坡可以說破敗不堪,連基本的水資源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命脈完全控制在敵視華人的馬來人身上,可謂危機重重。
也正是這份危機激發了新加坡各層人士的幹勁,不成功便成仁。如果獨立後的新加坡不能做強做大,自己的七寸一直掌握在馬來西亞手上,那隨時可能會被對方給幹掉,要知道當時排華可不是口頭說說而已,那是要大開殺戒的(可以參考九十年代印尼排華案,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在這份危機意識下,李光耀帶領的群體真正做到了艱苦奮鬥,讓一個彈丸之地成爲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並發展成爲了軍事、經濟、發達指數都成了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到如今依然保持著這份危機意識,因爲新加坡的華人群體一直被周邊國家看做是東南亞的外來民族,而且還扼守著如此重要與繁榮的海峽,還如此發達,周邊國家真實羨慕嫉妒恨啊,就想把他給吞了。
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我國,會覺得有危機壓在自己頭上沒什麽不好,至少能激活國家向前沖的幹勁,刺激改革。
作爲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人,一生中經曆到的危機還真不多,危機意識可以說淡如白水。過去完全無法理解國家曾經的大三線建設、核訛詐、百萬軍隊陳兵邊界、美帝打上門等等。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同時經曆了加入世貿後中美長達十幾年的蜜月期,感覺一切都如此的美好。當2016年南海危機、2018年毛衣戰打來時,我的心理層面非常不適應,感覺天一下就黑了。
但回過頭來看看,中華民族能在創造5000年不間斷的文明,哪是輕輕松松就能得來的,還不是外部危機不斷拿著鞭子抽出來的。
夏商期間要不斷與自然環境做鬥爭,讓我們從一個黃河流域的小部落發展成爲了占領中原的大民族。
春秋開始,除了內部鬥爭外,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給中原造成巨大的壓力。更是讓秦朝在統一中原後也沒法喘口氣,硬是修建出了世界奇迹-長城。只有強漢在經曆了長時間忍辱修養兜裏有錢後,戰鬥力開始爆表,把匈奴狠揍了一頓,從此一蹶不振。
但打服北方民族,外部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帝國就開始自己作死了,導致分裂戰亂不斷,東漢後更是經曆了長達四百年的大混戰,差點把中華文明都給打沒了。也正是這一次大危機,讓中華文明看到了內鬥的危險性,無論如何內鬥,也不能不防外敵,避免在自己任上被亡國滅種,在曆史書上將永世不得超生。
後續的唐、明、清的衰落滅亡無不是外部壓力驟減,自己開始作死導致的。安史之亂來自于內部鬥爭,讓盛唐一下跌入谷底。明朝嘉靖修仙、萬曆罷工讓一個好端端的國家走向衰落。清朝期間更是把周邊全部打服,已無人挑戰後開始自己作死,最終被工業文明降維打擊轟開大門,開啓近代百年恥辱史。
曆史告訴我們,沒有適當的外部壓力,中華民族就容易內部出問題,容易自己作死。但外部壓力來了,反倒可以激活中華民族的抗爭意識,共同對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同樣如此。中國近代史讓我們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還要被痛打。所以共和國成立後一門心思搞工業化,讓盔甲加身。後來面對蘇修的百萬大軍陳兵邊界,面對核訛詐,我們不得不開啓了大三線建設,用戰略縱深耗死他們。而如今面對美帝,我們又得獨立自主,努力攀爬科技樹,努力下餃子。
正是這長期的外部壓力,讓我國看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現如今美帝反對的就是正確的,美帝鼓勵的就需要小心行事,有了方向才好發力。
當然壓力也不能過大,面對像十三世紀疊滿了各種buff的蒙古鐵騎,無論內部如何牛逼也是扛不住的。但好在如今我們有了東風快遞,有一年下一個法國艦隊噸位的海軍,有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有努力爬科技樹的企業,有全産業工業體系,有主糧自主能力,甚至能源有被美帝壓得喘不過氣的毛熊支撐,那現在還噓啥呢。反倒是這點壓力讓如今看到了我國的短板也看到了我們自己的長處,美帝神助攻啊。
對人才的極度渴望
放在如今極度內卷的中國,這一條真不太好理解。但即使如此內卷了,我們國家還在不斷通過政策、科研經費、企業出資等方式從國外吸引高水平人才。比如華爲以年薪超過200萬吸引數學天才。十四億人口的中國都如此渴望高水平人才,就更不要說2020年只有500萬人口(只有300萬左右擁有國籍)的新加坡了,這人口規模放在中國,基本也只能算一個弱二線城市了。
缺人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新加坡缺乏高水平的管理者。面對一個四周都敵視自己的國家,控制著世界上最重要水道的國家,新加坡能夠存活下來最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執政團隊一定是全國最頂級人才,否則一個微操失誤可能就滿盤皆輸,斷送整個國家命運。但面對只有中國二線城市的人口規模,要選出這樣頂級的人才實在是難上加難,何況除了管理國家的人才,新加坡還急缺管理國家企業的高端人才、醫療的高端人才等等。
站在李光耀的角度來看問題,新加坡真的是缺人啊,非常非常缺。因此李光耀只能不斷遊說新加坡的頂級律師、頂級醫師等人才從政,否則領導班子也組建不起來。而淡馬錫、新加坡航空等都算得上在國際上有很強競爭力的企業,也只能從幾百萬人口中來選擇人才。當然除了高端人才以外,要維持新加坡正常的運轉,還需要不斷吸引包括計算機、物流、石油等相關行業的中端人才,也需要家政、保潔等基礎勞工。
再回看我國,人口問題可比新加坡複雜得多。新加坡只是缺人,因此目標就是吸引人。而我國卻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人口過多,就業壓力大,但另一方面有非常缺高端人才,特別在芯片、航空航天等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
我國有十四億人口,如此多的人口如果不能好好利用,那人力將不再是資源,而是累贅(看看南亞某大國),可能造成社會長期動蕩。因此我國面臨非常嚴峻的就業壓力。特別是今年疫情再度爆發以來,帶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全部熄火,導致中小企業、個體戶愈發艱難,進一步讓雇傭關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固,失業潮爆發。另一方面高校每年培養上千萬畢業生,又需要有對應的企業有崗位來滿足要求,但終究是僧多粥少,所以企業越來越內卷,996後恨不得007,原本本科幹的活全都由碩士來填。此時不會覺得我國缺人了,反倒覺得人太多,實在是卷不過來了。
然而從毛衣戰開始,美帝不斷限制我國的高端産業發展,想將我們鎖死在産業鏈的中低端,用十億雙襪子換他一架飛機。因此在芯片、飛機、航空航天等領域,我國幾乎被完全封鎖。這些行業又非常需要高水平專業人才帶隊來進行技術突破,而我國恰恰非常缺乏這部分人才。原先我國芯片行業不發達,培養的人才基本都去國外發展,在國內的基本也是在外企工作,接觸不到企業核心技術。因此我們在這些行業基本是斷層的,現在被封鎖後需要一點一點補齊短板,如果有相應人才指導方向,甚至帶隊研發就好了。
不過相比新加坡,我對中國樂觀得多。新加坡是真缺人,缺優質管理者。由于這幾十年都處在全球化和平時期,新加坡人對危機意識越來越淡。而且選舉制度先天容易讓執政者看重短期利益,導致新加坡從政者一代不如一代,時間越長越拉胯。
但看我國,反倒是越被打壓越知道正確的路在哪裏,越能激發危機意識奮起直追。八十年代我們被西方全面軍事禁售,恰好此時面對台海危機,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但三十年過後再回頭看,我們與歐美的軍事差距不但沒擴大,反而縮小了很多。二十一世紀我們在航空航天領域又被封鎖了,但如今再看,我們不但有了載人飛船,還有了自己的空間站,自己的導航系統,與歐美的差距又縮小了。
其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不知方向在何處。我們不怕缺人,畢竟國家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能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時間在我們這一邊。
國家市場決定企業高度
新加坡作爲一個彈丸小國,人口只有幾百萬,不僅導致人才難尋覓,更爲嚴重的是缺乏國內市場。
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就像培養企業的營養液一樣,企業能在營養豐富的培養基中快速繁殖。反之在營養稀少的液體中,大部分企業得不到滋養而死亡,能存活下來的企業也極度依賴外部市場。這在全球化盛行的和平年代沒什麽問題,畢竟大家一起發財,只要財富分配好了就行。而一旦世界進入了亂紀元,逆全球化到來,各國開始意識到自保的重要性時,會引發外部市場劇烈波動,而嚴重依賴外部市場的企業可能會被作爲犧牲品而被獻祭。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企業將會承擔更多的風險,資本家最不希望的就是不確定性,此時企業主可能就會搬離駐地而去確定性更高,市場更大的地區。
新加坡缺乏國內市場,因此在新加坡的公司大部分都面向于外部。比如新加坡優質的地理位置能滋養新加坡航空,讓他承擔起東南亞幹線運輸。比如淡馬錫面向全球進行投資,享受世界的發展紅利。比如新加坡石油公司,讓中東的原油在新加坡進行加工,再運往東亞與東南亞。這些公司基本都是面向全球市場才能做大做強,因爲新加坡國內根本消費不了如此大規模的供給。這也得益于冷戰結束後世界近三十年的和平,以及中國、東南亞在這三十年的發展。但外部市場不可能一直甘願滋養新加坡企業,中國、東南亞各國看到如此大的蛋糕不可能不心動。而疊加了新加坡人才缺乏,未來新加坡將如何面對世界的變化以及外部競爭,李光耀對此憂心忡忡。
再來看看我國的國內市場。我們經常提及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市場。可能是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市場中沒啥感覺,讓很多人忽略了這十四億人的市場對于一個國家有多麽的重要。企業要能成長,首先是要能把生産出來的東西賣出去,賺的利潤後再進行研發叠代,再生産出比原先更好的産品,再賣出去再賺錢再叠代,如此往複下去。由于研發費用往往非常昂貴,比如手機研發動不動就幾個億,汽車則是幾十億,飛機更是輕輕松松燒掉幾百億,如此大的研發投入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支持。
而在中國,只要研發出有一定競爭力的産品,再加上一定的市場營銷就不怕賣不出去。比如在2010年山寨機橫行的年代,剛創立不久小米通過一定的研發打造出了小米手機,再疊加“爲發燒而生”宣傳口號,在全國一下就賣爆了。有了銷售利潤後,小米不斷叠代出了後續的新機型,很快就占領了全國市場。在經過幾年發展又去了印度、東南亞、歐洲市場。一個創立不到十年的公司就能發展如此高度,正是得益于國內大市場,讓商業能循環下去。
同樣看看中國的汽車行業,在2010年之前,國內如此大的市場基本都被合資車企占領,營養液用于培養國外企業。但2010年以後比亞迪、吉利、長城這些民企開始發力,雖然剛開始作出來的車現在被認爲是工業垃圾,但正是這樣的工業垃圾用低價模式吸引消費者購買,然後再拿利潤進行研發,經過十年,如今這三大民企在國內都已經站穩了腳跟,可以與合資車企一決高下了。
在電動車領域更爲明顯,可以說電動車發展最快的就是中國市場,歐美完全無法比擬。依托國內市場以及國家政策,讓中國的電動車企一掃燃油車的頹勢,一下把合資車打得找不著北,可以說引領時代發展。無論是電機、電池、電控系統,還是依托這些系統的上層車企(比如蔚小理),在市場上都比合資企業的産品更有競爭力。燃油車以買合資車甚至進口車爲傲,但在電動車卻反過來了,合資車和進口車被看成了智商稅,被人嘲笑。
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市場決定該國企業的高度。美帝企業爲何如此強大,正是因爲老美幾十年來都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同時歐洲、日本等地都是美帝的殖民地或者自治領地,讓老美的産品能輕松銷往世界各地。現如今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慢慢變成了中國,依托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可以在營養豐富的培養液中成長起來。再依托國家影響力,面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如此一點一點叠代,才能産生出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李光耀的憂心忡忡,我對我國保持樂觀。只要有國內市場托底,企業還怕啥呢。
如何建立國家認同
如果說人才、企業只是關系到新加坡能不能做大做強,那國家認同將決定新加坡是否存在的決定因素。
由于1965年之前,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新加坡這個國家。1965年以後,新加坡變成了被馬來西亞抛棄的華人組成的國家。雖然華人占大部分,但也不是絕對多數(只占75%左右),剩下的還有馬來人(占15%左右),而到如今,隨著印度人不斷移民,印度裔越來越多(占7.5%左右)。在沒有曆史,沒有統一文化的背景下,還要面對多族裔,新加坡如何建議一個國家認同確實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
新加坡給出的具體解決方案就是人種混居,在分配房屋時,社區按照人口比例給不同族裔發放許可,讓不同族裔混居、通婚。在官方語言上,定義英語爲政府工作語言。可以說新加坡的這些操作就是淡化族裔認同,同時割裂華人與中國的感情聯系,讓各族裔能融合在一起,認同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其實人類經過這麽多年的進化,族裔認同基本上寫在了基因中。我們第一眼看到與自己長得相似的人就有天然的親近感,而看到陌生的面孔就有警惕心。在文化方面更甚,面對說同一語言,過同一種生活方式的人就能混在一起,而面對與自己差別很大的文化,基本就抱著看看熱鬧的心態,基本無法融入。
新加坡成立時間還太短了,一開始可能融合得還行,但隨著時間拉長,沒有共同曆史認同,共同文化認同,國家終究很難完全融合在一起,特別是華人、印度人、馬來人都不是能輕松融入對方文化的民族(這點要表揚黑人),國家認同的長期建立將是新加坡面臨的嚴峻挑戰。
再來看看中國,問題就沒那麽大了。我們國家漢族占據絕對的主體(91%),這基本決定了生在我國,基本是其他民族慢慢漢化,從曆史來看這不是個大問題。遊牧民族一旦進入了中原,無論多麽強勢都會被慢慢漢化(女真人漢化後才建立統一中原的大清,遼國也只有漢化後才能經營燕雲十六州),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想保留傳統,很快就被逐出中原。可以說只要能種地,漢文化就能輕松傳播開。再加上我國幾千年來不間斷的曆史,讓漢化的人更有曆史認同感。而漢文化也在這幾千年的曆史中不斷吸收周邊民族的文化,不斷融合在一起組成了如今的華夏文明。可以說,只要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也就不在話下了。
而且從秦朝開始,大一統思想就已經建立起來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得到了極大的鞏固。經過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危機,更讓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從此再沒有消除。所以在中華文化中,分分合合,分久必合。無論亂世如何分裂,在人們心中還是以合作爲最終目標。即使到了近代恥辱的百年,帝國主義不斷支持代理人,人民內心深處還是期待最終的合並,這才鑄成了新中國的建立的基礎。
在國家認同方面,有幾千年曆史的中國有著先天的優勢。強大的中華文化、強大的文化吸收能力、強大的文化吸引力都爲中國認同建立了堅實的基礎。這方面我反倒對美帝、新加坡感到悲觀。現如今美帝、新加坡還是強大的,但一旦衰落,沒有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各民族會不會發生內亂,我想多半可能發生吧。
所以李光耀的擔心並不多余,就看新加坡執政者們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吧,我坐在旁邊看好戲(幸災樂禍)就好。
結語
有時候回頭看,幾十年前真是一個盛産偉人的年代。中國出了毛澤東、鄧小平;新加坡出了李光耀;美帝出了羅斯福、基辛格;法國出了戴高樂;俄國出了列甯、斯大林。再來看看如今歐美各國前台那些小醜,比如英國那個連地圖都不清楚的外長,歐洲那個以美國利益爲中心的歐盟秘書長,美帝那些軍火代理商的政客,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能苦笑,苦笑啊。
如果站在新加坡的角度看問題,李光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領導人,他帶領新加坡從脫離馬來西亞時的危機中走了出來;他讓新加坡這個孤懸海外的、非東南亞主體民族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東南亞強國;他讓新加坡從一個破舊的城市變成了東南亞最發達的國家;他建立起非常廉政的官員系統,高效管理著這個國家。可以說他建立了新加坡,也避免了新加坡被吞並,還讓新加坡變成了東南亞一霸。
但新加坡的偉人已經去世了,如今看出李顯龍更多是沿著李光耀的路徑守成,在面對世界大變局時能否像李光耀一樣雷厲風行,我個人不太看好。而且新加坡如今看似繁榮,卻面對著非常多動搖國本的危機,能否讓新的執政者們充滿危機感、能否不斷吸引高質量人才、能否建立國家認同等都關系到國家最根本的基礎。
PS:這本書比較厚重,有一些內容可能對不了解新加坡曆史的讀者有點難懂。後半段對他私生活的采訪我直接跳過了,畢竟我拿這本書是以政治讀物的角度來讀的,對他的八卦沒有任何興趣。李光耀的書最大優點就是不像西方政客自傳那樣胡說八道騙錢,而是真真正正的把個人經驗表達出來。所以想站在偉人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很推薦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