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
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被譽爲“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在“獨角獸島”設計方案國際評審會上就“公園城市的規劃建設”這一主題和天府新區各部門一起進行座談和探討。
如何打造加快建設産業、城市、生活有機融合的公園城市;怎樣突出以高質效的産業體系夯實城市支撐等方面,劉太格給出了諸多建議。
A
城市規劃要做“炒飯”,什麽都要有才好吃
劉太格講到自己在做規劃時,一直在堅持的一個理念,就是“以人爲本”。“我們在做規劃,規劃是爲誰服務的?這些都是爲了居住在裏面的居民,他們生活需要的所有方便的東西都要有,包括公園、學校、商場、工業……”他建議在規劃上,每100萬-150萬人口劃分爲一個組團,每個組團功能高度的齊全,宜居就可能實現,生活、工作能夠近距離完成,還能減少能源的消耗,增強人的宜居性。
劉太格反複提出了人口密度這一概念,新加坡的標准,是人口達到100萬-150萬人口就做拆分,保持一個中等個頭。每個150萬人口的片區,底下還有若幹個衛星鎮,中個子和小個子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大家族,形成了“衛星城市”。新加坡有很多個城中衛星城,他們合理分布,組成了大的框架。衛星城的規模在20萬到30萬人口之間。功能高度齊全,不僅滿足住戶日常生活需求,更能提供很多就業崗位。在自成一體的同時,很多居民可以在衛星城內得到從工作到生活的條件,節省了路途奔波的時間,增強了家人共處的宜居性,完全是一舉多得的方案。
△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的科學城 圖據東方IC
而天府新區在規劃上,他建議一定要注意,每個片區一定要有支撐性的功能,成爲一個功能齊全的獨立“城市”。“就像說要做炒飯一樣,什麽都要有,這樣才好吃、豐盛。”其次,給每個“衛星城”打上“特色標簽”,劉太格特別強調,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就像一個小學生,你首先要教他最基本的基礎知識,什麽都不學就只去學舞蹈、學藝術是不行的。”
B
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秘訣:多做綠化
劉太格作爲新加坡“花園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實踐者、新加坡規劃設計經驗的典型代表,他在1969年加入新加坡建屋發展局,1979年任建屋局局長,1989年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在劉太格領導下,重建局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國內外都認爲這是一套具有前瞻性而且切實可行的發展指導藍圖,也是一套能引導新加坡邁向一個卓越現代城市的規劃方案。在近20年的時間裏,他曾先後參與了我國30多個城市的規劃設計。
在研討會上,在問到成都如何借鑒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經驗時,劉太格說出了一個新加坡的“秘密”:“新加坡國土面積比較小,綠化做得多,就顯得很豐富了嘛。”他透露,新加坡雖然被譽爲花園城市,但其實更多的是草,是樹。花的成本和維護相對花費較大。規劃時往往只在一些具有視覺焦點的位置,放置一些花。特別是在劉太格任職期間,他說每一條道路的兩旁,都有一套“標准化”的樹木種植。在會上,有聽衆反複詢問:“是每一條路嗎?是所有的道路嗎?”劉太格都給予肯定的回答:“除非是保留的曆史傳統建築我們會有一些例外,其他的路上都有各種樹木進行標准化的種植,所以我也說這是新加坡的一個秘訣。”
C
城市與生態,如何才能和諧發展?
以前在做城市規劃時,對生態環境的考慮較少,但這些年中國在城市規劃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問題。關于如何在天府新區的規劃中體現出城市與生態的和諧發展,劉太格認爲:首先,有特色的山水必須保留,這個天府新區現在做到了。他指出山和水,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若把山和水破壞,那麽這也是對生態的破壞。第二,他表示每個城市最大的特色,是這座城市的山水。他風趣地說:“我願意打一個一千萬元的賭,你找不到第二個山水相同的城市,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尊重和保護山水生態。”
△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 攝影張直
劉太格特別強調要在建設中尊重良田、尊重生態。他提到一組數據,指出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但中國的良田數卻只有美國的80%。他認爲,中國國內的良田一定要保護,不僅要保護,還要想辦法擴大。“這是沒有爭議的,必須要接受。”
但注重生態和城市發展之間一定程度上很難協調。他一語中的地指出,我們一方面希望人口能提升,一方面又希望生態能得到保護,這兩者怎麽協調好是很難做的,但要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可能做到。“就像我們又想把這個蛋糕做下來,又想把它吃掉,這個是很不現實的,但我們做規劃的,就是要有不現實的心,才能做出奇迹來。”
D
宜居,需要減少交通的必要性
劉太格在會上反複強調減少交通的必要性,他通過“減少交通”的邏輯來解析如何提高宜居水平,以及如何實現環境保護。他提到一個問題交通專家很少談到的,分析塞車背後的原因:其一,車輛多會塞車。其二,他指出同樣多的車輛,如果在路上的時間比較長,那麽也是車輛多,同樣會導致塞車。相反,同樣的車輛在路上的時間短,就是車輛少,如果能夠縮短距離,也能緩解塞車的問題。
△市民在天府新區興隆湖畔騎行 圖據東方IC
因此,他認爲通過區域內功能的完善,來減少交通的必要性。因此,在他的觀念中,城市應該擁有完善的功能配套,“ 一個城市如果有兩三百萬人口,基本上可以成爲一個獨立的載體,就是指這個城市裏面所有的功能它都能承擔起。這裏的功能就會非常齊全,那麽住在這裏的人,要去其他地方的必要性就會減少。”他認爲,通過減少交通的必要性,可以減少路上的塞車,進而減少能源的消耗,提升人的宜居性和提升生態環境,所以這麽一個理念,帶來的效益是多元的。
E
可步行的城市,才是健康的城市
這幾年,中國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不管是面積上,還是人口上。都在循序增長。而且還有很多城市在加速一體化的進程。那麽,未來的城市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
劉太格說,如果去新加坡,會發現路上肥胖的人很少,但如果到美國去,會見到許多肥胖的人。他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剖析背後的原因,指出由于美國的城市規劃純靠汽車,走路的機會非常少。他提到美國現在有一個機構——Urban Land Institute(城市土地學會),他們現在所關心的是“可步行的城市,健康的城市”。因爲這兩句話,是美國面對的最大的挑戰。
△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綠道向公衆開放 攝影王天志
現在中國,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麽呢?在劉太格看來,中國很多的城市規劃,大多數是類似于美國郊區的規劃。就是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距離非常之大,可步行的環節非常少,動不動就要駕車、坐地鐵。他認爲,如果繼續是這樣規劃的話,中國現在新的城市,在將來也會去討論怎麽建設健康城市、怎麽建設可步行城市。
F
建設公園城市,需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就在前不久,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繼提出2020-2035年的城市規劃。“公園城市”若要從中脫穎而出,他提出了“現代、地方、民族”六字要點。
他首先稱贊“公園城市”這個名字非常好,甚至好過新加坡的“花園城市”之稱。他強調城市建設中民族特色和尊重老建築的必要性。他說:“我們的建設要有民族特色,要尊重老建築。”
△天府新區的興隆湖
他認爲,今後的建築,主要表現在六個字,第一,“現代”,必須做現代建築;第二,“地方”,必須做地方特色,比如廣州和佛山距離只有40多公裏,但是建築風格相去甚遠,很有地方特色;第三,“民族”,要有民族文化特色。
劉太格認爲只要這樣做,中國的建築會完全不像西方的建築。他說:“那麽這裏爲什麽提出‘現代’?因爲今天的傳統建築,是古人當時的現代建築,現代的中國人,要建設未來的古迹,你如果抄襲西方的東西,是不可能做未來的古迹的。”
劉太格談公園城市的吸引力:
規劃做好生態做好 高端人才自然就來了
在昨日的天府新區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專題研討會會後,劉太格先生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采訪,他從人最基本的需求來解答了“公園城市”的吸引力,並強調宜居和生態的重要性,這是作爲吸引居民和高端人才前往的根本。
成都商報:城市,歸根到底是人居住的城市,您在城市規劃中也談到很多關于人口、關于宜居的觀點,那麽這種“以人爲本”的思想要如何體現出來呢?
劉太格:我們做規劃的,就是在規劃方案中體現許多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爲誰服務?主要就是城市居民。所以需要考慮到城市居民需要哪些功能,也基本上就是生活上所需要的功能。在新加坡的衛星城裏面,有場所、公園、學校、商場等,沒有汙染的工業在小區裏面也有。因爲有些居民的父母可能是大學教授,但有些孩子不想讀書,長大了怎麽辦,只能去工廠做工人。我們要考慮到多方面需求,這就是以人爲本。
社會改變得這麽快,是不是有可能做長期規劃方案?我認爲這是可能的。想一想人的基本需求,最近幾百年有什麽樣的改變?這些基本需求還存在。所以我們做規劃師的,重要的是理解人的基本需求,而且要把理解的東西都放在方案裏面。
怎麽放呢?一是有正確的功能,有正確的尺度,正確的數量,正確的功能與功能之間的比例,比例要配合,還要放在適當的地方。
成都商報:新經濟代表的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而“獨角獸島”是新經濟的載體。在您眼中,“獨角獸島”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呢?又應該如何打造“獨角獸島”呢?
劉太格:“獨角獸島”是天府新區裏面的一個成員,你們絕對有條件做“獨角獸”的發展,這個選址也會非常吸引科學家和企業家前來。
但在規劃方面要做得合理,尤其是那些高端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很多城市都會邀請他們去,他們的選擇是非常多的。所以你們要做的,是把城市規劃和環境做好,甚至比別人好,他們就會來。
△天府新區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易沖無線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3D打印。攝影 劉海韻
成都商報:成都在新一輪總規草案提到,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300萬這個數字與京滬等量齊觀。這是一個城市能級的提升,您認爲人口擴大的必要性是什麽?怎麽避免成爲“大胖子”城市?
劉太格:成都人口提到2300萬,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做規劃第一個要接受的大原則就是,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壓制人口增長。因爲如果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得很順暢,它就需要更多就業人口、外來人口。除非不發展經濟、不需要增加就業崗位,所以我們得接受這個原則。
有人會問,是不是人口太多對城市不利,我覺得其實是有好處的,不過問題就是要怎樣處理大量的人口。所以我提出了“衛星城市”的理念,把一個城市當成大家族來處理。
從規劃角度來講,就是超大城市不要當成一個城市來看,要當成一個城市群來看,每個“城市”在300萬-500萬人口左右。每個“城市”功能高度齊全,居民不用到處跑,相互之間還有一種互補作用。我也建議成都,不要只當成一個城市,而是要當成多個城市。比如把天府新區人口最好做到四五百萬,成爲一個功能齊全的獨立“城市”。
成都商報:那麽要讓外來人口、甚至老城區人口在新區安家,如何通過規劃實現?
劉太格:沒有必要一來就考慮這點,首先把環境、生態做好。道理很簡單,因爲人是很理智的動物,如果老城區擁擠,這裏環境很好,又有就業機會,他自動就會過來。其實也有一個小動作需要做,天府新區要部分解決成都現有的擁擠問題,在房屋的供給方面要達到一個完善的平衡,如果說需求大于供應的話,房價就會不合理,如果供應大于需求,對城市發展也不太好,要做一個平衡。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鍾劼霓 楊燕禮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