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由泰國明星的網紅女友“辱華”言論引發中泰兩國網友史無前例地隔空對罵,社交網絡戰火連綿,包括#nnevvy(涉嫌“辱華”明星女友的推特賬號名)、Taiwan、China、Stay With Bright都登上泰國推特熱門趨勢,#nnevvy甚至成爲世界推特趨勢榜第一名。
中泰兩國于1975年7月1日建交,今年正值45周年。此事堪稱兩國建交以來最爲嚴重的民間輿論沖突。
更重要的是,這場鬧劇揭露出一個一直存在卻被選擇性忽視的真相——外國民衆、甚至是政府,對台灣地位認知模糊。
這是“無心之失”?還是“有的放矢”?
此事會給長期友好互助的中泰關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鬧劇背後,真正值得中國高度警惕的是什麽?
文|虞群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軍事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1
泰國明星“辱華”
引發網友跨國罵戰
最近,泰國電視劇《假偶天成》(或譯爲《因爲我們天生一對》)正在熱播,主演之一的Bright人氣飙升,不僅在泰國、在中國也是吸粉無數。衆多中國粉絲熱切關注著自己偶像的一舉一動,希望了解他的一切。
然而,沒多久,這位“超級偶像”就以實際行動給熱情的中國粉絲“澆了一頭涼水”。對此,網友們憤怒地表示“無法原諒”。
4月9日,Bright在推特上轉發了一個疑似支持“港獨”的帖子,引發網友強烈不滿。Bright立刻公開致歉,表示自己“考慮不周”,並刪除了轉帖。
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網友們發現Bright有一位交往三年的女朋友,名字叫做New。在New的個人IG主頁上,網友們發現New一張照片下方有這麽一段對話:
Bright誇獎New:“真漂亮,像個中國女孩一樣!”
New的回應是“什麽啊?”
另外一位朋友問:“今天是什麽風格?”
New回答道:“台灣女孩哦!”
很明顯,New並不認爲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網友們的不滿尚未平息,New的又一“辱華”舉動徹底激怒了衆人。在Bright因轉發“港獨”帖而道歉後沒幾分鍾,New轉發了一篇明眼人一看便知的謠言帖,稱:
“武漢病毒實驗室擁有1500種物種,包括中國研究人員用來測試疫苗的蝙蝠。當疫情爆發後,中國非但沒有讓外國對自己的實驗室是否存在病毒泄露進行調查,反而大聲怪罪美國將病毒帶到了武漢。”
國內網友們紛紛在New的社交賬號主頁下留言,要求她向中國道歉。而泰國網友看到本國人被群起而攻之,也抱團展開反擊。
于是,4月11日,雙方的罵戰迅速升級,異常激烈,參與者都使出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地攻擊對方痛點。
客觀地說,雙方網友在這場罵戰中表現得都非常不理性。從政治、經濟到民族文化,凡是有可能激怒對方的點,無一例外地都出現在了罵戰之中,用的都是最狠毒、最傷人的話語。
不少中國網友還把戰場轉移到微博上,把對“辱華”泰國網友的憎恨情緒轉移至泰國官方機構賬號以及一些涉泰媒體,導致泰國國家旅遊局等賬號被迫關閉留言。
截至筆者撰寫此文時,罵戰依然在繼續。
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中泰民間交鋒最爲激烈的一次,遠甚于“湄公河慘案”和“普吉沉船案”。
“中泰一家親”的美好畫卷,在這次罵戰之中不免蒙塵。
2
“台灣地位模糊化”
在泰國其實是常態
在報道此事時,很多泰國媒體不約而同地將責任歸咎于中國網友不懂泰語,因此誤解了New。
他們表示,在New疑似支持“台獨”的那段對話中,New只是使用了一種非常正常的泰式表達方式。泰國女孩喜歡用所在的城市來指代自己的穿衣風格,比如人在倫敦,就說自己是倫敦女孩,人在台灣,便說自己是台灣風格。
所以,在泰國媒體的解釋裏,她那樣說,並不代表她支持“台獨”。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New的表現在泰國人看來是正常的,是因爲“台灣地位模糊化”在泰國是一種常態。
對此,筆者深有感觸。
三年前,筆者曾經在泰國一所知名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一次課堂上,授課教師當著筆者和其他幾位中國學生的面,公開將台灣稱作“國家”。
筆者立刻對此提出抗議:中泰兩國1975年建交公報上明確指出,泰國只承認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以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中國的一個省。
這位老師自知無理,向筆者表示,這是她一時疏忽,請筆者見諒。同時,她解釋了發生疏忽的原因:“之所以誤認爲台灣是一個國家,是因爲去台灣無需經過中國駐泰大使館簽證,而是去台灣駐泰相關機構辦理簽證手續”。
持有這種觀點的泰國人絕不在少數。
筆者曾在泰國一本官方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紹亞洲各國價值觀培塑的文章,其中除了中、日、韓、新加坡等國外,還列舉了“台灣國”的價值觀培塑方式,並且在旁邊配上了“青天白日旗”。
筆者極爲憤慨,將此事告知所在學院院長。院長非常重視,認爲官方期刊絕不應該出現此類問題。恰好她與某位副總理夫人是閨蜜,于是直接打電話投訴此事。據說,副總理非常重視,責令該刊物整改,不得再出現此類差錯。
事實上,如果你在泰國待久了,對于這樣的事情,有時候只能見怪不怪。電視新聞、網絡媒體、公共設施乃至于政府公文上,經常會看到台灣作爲一個“國家”與中國並列。
比如,在這次罵戰中,泰國網友上傳了一份泰國公共衛生部3月3日的公文,其中,台灣與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赫然並列。這名網友居然沾沾自喜地告訴中國網友:“我們政府也支持台獨!”
但是,筆者也發現,在當天某新聞節目采訪公共衛生部一位司長時,他將台灣列爲與香港、澳門同一類別的中國特別行政區。
近日,筆者應邀通過在線系統給泰國一份學術刊物投稿,發現該刊物網站有一個對于網站訪問者來源地區的實時統計表,中國的五星紅旗和“青天白日旗”並排而立。但是,在進行用戶注冊時,在用戶國籍的下拉列表中,筆者又欣喜地發現,中國下方標注的是中國台灣省。
可見,泰國官方文件、政治官員、學術圈、普通網友的表態矛盾重重。類似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
3
無心之失
誤會是如何造成的?
那麽,泰國各界對台灣地位的這種模糊化認知,是惡意抹黑、故意辱華嗎?
筆者必須在這裏強調一點,除了少部分別有用心的泰國人故意使用“台灣國”“香港國”這樣的說法外,絕大多數泰國人,在提及所謂“台灣國”時,其實並無惡意。
造成這種“無心之失”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5個方面:
第一,大多數泰國人對于中國史地文常識缺乏起碼的了解。
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泰國人會天真地認爲,“中國就是漢族人的國家,西藏、新疆、內蒙古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區都是國家。當然,台灣和香港也是國家。”
畢竟,中國幅員太遼闊、曆史太悠久、文化太多元,指望坐落東南亞的鄰居完全了解和理解我們的曆史和國情不現實,加之西方媒體的有意誤導,就造成了這樣傷感情的誤會。
第二,泰國媒體大多從西方媒體搬運素材,對于涉華題材,不加分辨隨性使用。
不光是普通老百姓對這些主權問題一無所知,泰國媒體也常常拿來西方媒體的描述進行報道。
比如,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岩島、釣魚島,這些在我們看來寸土必爭的地方,除了極少數泰國精英以外,普通泰國人一概不知道它們的中文地名,大多數人都會使用西方媒體的稱呼。
第三,泰國人對于國家的概念並不像中國人這般敏感。
泰國媒體中也經常出現“普吉國”“清邁國”“呵叻國”這樣的提法,只是代表這些地方比較發達,並不是主動分裂自己的祖國。
第四,近50年來,港台文化對泰國的影響遠甚于中國大陸文化影響。
鄧麗君的歌曲和“天蠶變”“包青天”等電視劇伴隨著幾代泰國人成長。所以,泰國人對于港台有一種天然親近感和認同感。加之,1975年以前,泰國和“中華民國”是邦交國,一些固有的意識一直在部分泰國人心中殘留。
第五,台灣當局一直不停地在國外開展遊說活動,企圖影響國外民意。
他們通過專業遊說機構,對外國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進行遊說;或重金雇傭代理機構和個人、通過親台利益集團,與外國智庫、文教界建立良好關系,尋求影響決策的間接渠道。
4
並肩戰鬥、共克時艱
中泰友好仍是主流
盡管這一事件堪稱中泰自1975年建交以來最爲嚴重的民間輿論沖突,但是,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我們,千萬不能因此就認爲中泰兩國人民交惡、甚至會給中泰友好關系降溫。
中泰兩國人民交往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千年。1975年正式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各領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中泰一家親”之美譽。鄧小平同志曾稱贊中泰關系爲“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友好合作的典範。”
回顧曆史,每當面臨困難時,中泰兩國總能夠相互支持、共克時艱。
在冷戰中後期,中泰兩國因爲反對地區霸權主義而成爲兄弟,並肩戰鬥,結下深厚情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泰國企業家率先響應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積極來華投資。
冷戰結束後,兩國經貿合作日益蓬勃發展。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對泰國政府的堅定支持對泰國經濟恢複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兩國的友好關系在危機中也再次得到了考驗與加固。
2012年4月19日,中泰兩國政府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關于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2013年10月,兩國政府發表《中泰關系發展遠景規劃》,全面提升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爲新時期雙邊關系的進一步深化指明了發展方向。
李克強總理曾經講過這麽一個例子:有一個地處偏遠的泰國漁村,村民們曾在印度洋海嘯中得到過中國援助,對此念念不忘,聽說中國汶川發生地震後,感同身受,第一時間就自發募捐,向災區人民獻出愛心。
這個恩德相報的故事是中泰友好的一個縮影和生動說明。正是危機的考驗,使中泰兩國互信不斷增強,互相視對方爲值得信賴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泰國拉瑪十世國王、詩琳通公主、巴育總理等政要均以各自的方式,向中國政府與人民表達慰問和鼓勵。泰國民衆也向處于困境的中國民衆獻上自己的愛心,令中國民衆非常感動。隨著疫情在泰國蔓延,中國政府及時出手相助,爲泰方贈送各類防疫物資,解其燃眉之急。
泰國網站關于中國大使館向泰捐獻抗疫物資的報道
4月1日至3日,泰國民調機構Super Poll所做的關于抗擊新冠病毒期間中泰友誼的調查結果,能夠充分說明中國在泰國民衆心目中的地位。
在“抗擊新冠病毒中泰國的至交好友是誰”的調查中,各國在泰國民衆心裏排名如下:
73.3%的人選擇了中國;
8%的人選擇了日本;
4.4%的人選擇了歐盟;
3.4%的人選擇了美國;
0.5%的人選擇了澳大利亞;
0.4%的人選擇了俄羅斯;
0.2%的人選擇了印度;
選擇其它國家/地區的人占9.8%。
由此可見,大多數泰國民衆對中國是信任和心存好感的。
中泰友好互助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這次網友罵戰,絕不代表兩國人民的罵戰。
5
“罵戰”背後
中國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什麽?
中泰兩國的友好關系根基深厚,有點磕磕碰碰本來不算什麽,然而此番引起如此大的輿論反響,確實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種種迹象表明,這次事件背後,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台獨”“港獨”分子夾雜其中,混水摸魚、借勢放火,試圖破壞中泰友好關系,進而影響中國周邊安全。
這是我們應該高度警惕的!
更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是:中泰關系如此友好,對方還存在如此之多的認知誤差,其他國家呢?
3月31日,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發表了一篇由86名法國議員和40名法國醫生學者聯署的文章《世界衛生組織應與台灣全面合作》。且不說此文如何錯誤百出、滿紙荒唐,就憑它把台灣稱作“國家”這一點,就完全不可接受!
不過,值得誇贊的是,4月6日,中國駐法大使館發文指出:
“簽署這篇文章的人,國際知識極度貧乏,邏輯思維十分混亂,政治動機十分可疑。這些聯署人張口閉口把台灣稱作‘國家’,爲其未被邀請參加世衛大會而鳴屈叫冤。但問題是,誰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了?聯合國嗎?法國嗎?世人皆知的國際知識是,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筆者認爲,“中泰網友罵戰”和“法國議員醫生學者聯署文章”兩起事件已經爲我們敲響了警鍾。
那麽,對于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民衆甚至是政府對台灣主權持模糊立場,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就官方外交層面來說,應該秉持一個原則——凡是涉及到國家主權問題的,一步都不能讓。
對于那些有意爲之、別有用心的錯誤,必須嚴正交涉,理直氣壯地指出其錯誤,並要求即刻更正,絕不姑息。即便當事人是出于常識匮乏犯下“無心之過”,也應該在合適的場合,以嚴肅的態度向其澄清事實,以防止今後再犯。
當然,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很多國家民衆之所以對我國國情缺乏正確認知,是因爲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接受到正確知識的傳授與價值觀的引導。各駐外使館應有意識地加強與駐在國教育部門(尤其是基礎教育部門)之間的協調,力爭在基礎教育階段能夠加強對中小學生國際常識的教育。
其次,在半官方層面建立起多元渠道和紐帶。
我們可以應該通過高校、智庫、基金會以及孔子學院等多元渠道,加強與外國國會議員、政府官員、意見領袖、有影響力的教師和學者、媒體從業人員以及其他行業社會精英階層之間的聯系,構建起良好的紐帶。
比如,近年來我國公安部爲發展中國家廣泛開展執法官員培訓項目,這是我們開展半官方外交很好的渠道。筆者曾經多次參與江蘇省公安廳主辦的泰國警官培訓班教學,深有體會。
每個培訓班的第一堂課就是“中國國情”,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泰國中高級警官們講授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輔以現地參觀,令其印象深刻。
在日常的接觸中,中方工作人員還會就泰國警官存在的認知偏差有藝術地進行糾正,在談笑風生中使其認可我國政策。凡是接受過培訓的警官都對中國印象極佳,在開展涉華警務工作時,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
再次,有針對性地開展關于中國文化和國情的傳播工作。
以東南亞地區爲例,大部分東南亞國家民衆不懂中文,容易受到別有用心的外媒蠱惑。對此,我們可考慮加強將官方政策文件翻譯爲東南亞語言版本的工作。
在新媒體時代,一方面,應大力加強新技術手段運用,如社交媒體網站、即時通訊平台等,有針對性地向外國友人講解我國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加強與本土媒體的聯系與合作,展示現代化建設成果,進一步樹立我國維護世界與地區和平的正面形象。
另外,可充分借鑒美國、日本等國的做法,利用影視作品等形式,增加國外民衆對我國的理解與認同。
最後,充分發揮民間力量,通過民間的社會、文化和商業活動來影響外國民衆甚至精英階層對中國的認識。
這一點極爲重要!隨著中國民衆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中國國家形象構建任務已經逐步由原來的“官方統攬”演進爲“官民共進”。
來源: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