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豐銀行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陳慶耀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近日正式開通,金融機構在大灣區的布局也走向深入。
今年2月,彙豐銀行(中國)正式宣布一項決定,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並任命陳慶耀爲該部首任總經理。
陳慶耀已在彙豐任職超過30年,擔任過香港和新加坡工商金融業務部多個高級管理職位。來廣東之前,陳慶耀在彙豐香港主管中小企業業務,接觸過不少從大灣區內地城市走出來,通過香港這一國際平台走向世界的公司。
擔任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後,陳慶耀面臨的是一個更龐大的、更富多樣性的市場,他將帶著何種使命和目標,迎接新角色對他的挑戰?
日前,陳慶耀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專訪,對跨境理財通、大灣區金融服務等話題進行深度交流。
“香港同事希望來內地看看”
券商中國記者:今年2月份,彙豐宣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談談這個業務部門的成立背景?
陳慶耀:彙豐在廣東已深耕多年,在不同的業務領域做了很多投資布局。設立大灣區業務部,主要是通過協調內部資源、整合市場優勢,進一步提升在大灣區的業務份額。
過去一段時間,不論是大灣區居民還是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已經有很多的改變。例如大灣區“生活圈”需要便捷的跨境個人金融服務支持。從公司層面來看,粵港澳之間的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所以對跨境支付、貸款的需求也不斷提升。
此外,跨境理財通在經過多年時間的准備後已正式落地,後續的其他創新政策應該也會接連出台。這個背景下,我們需要推動更全面、更靈活的跨部門、跨地區業務合作,進一步聯動三地的資源,推出不同的跨境金融服務,才能及時把握大灣區的“政策紅利”,幫助客戶抓住大灣區機遇。
券商中國記者:上任幾個月來,你對深化粵港澳服務聯動以及拓展對外合作方面有怎樣的體會?
陳慶耀:我的工作是帶領團隊深化粵港澳服務聯動,同時加強與兩地監管和政府部門的溝通,多途徑拓展對外合作。來到廣東這段時間,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溝通”。拜訪粵港兩地的監管機構、政府部門,和不同行業的商會、協會探討業務合作機會,與兩地的業務管理團隊、同事交流業務進展。希望在更全面了解大灣區發展的基礎上,加快落實彙豐的重要業務戰略舉措。
大灣區已經在“互聯互通”取得了很大進展,下一步應該是走向深度“融合”。剛剛落地的“跨境理財通”就是一項重大的市場融合舉措,因爲它不再是簡單的跨境轉介客戶,而是要推動形成粵港澳三地資産管理的共同市場,形成一個彙聚國內外産品、連接跨境資金的資産平台。
事實上,無論是跨境理財通還是工商金融業務,我們有個重要的共識,就是互相要有多一點的了解。在彙豐內部,在香港的同事要了解國內的情況,國內的同事也要了解香港的情況。我們需要了解在不同制度下,兩地分別有什麽優勢以及需要互補的地方,所以我也會花很多時間在內部的部門溝通上。
今年6月,我們在廣州和深圳迎來了數十名彙豐在香港特區政府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聘請的員工。未來18個月,這些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香港年輕人將親身感受大灣區發展的蓬勃生機,並與廣東同事一起,爲彙豐在大灣區的業務發展添磚加瓦。未來內地恢複與香港通關後,相信會有更多香港同事希望來到內地,進一步了解客戶以及彙豐中國的情況。
五年內把中小企業客戶規模擴大
券商中國記者:從你了解的情況,中小企業的市場需求是怎樣的,在跨境支付與貿易融資方面,外資銀行有哪些優勢和短板,互補的地方又有哪些?
陳慶耀:在擔任大灣區總經理之前,我一直負責彙豐香港的中小企業業務。在我接觸的中小企業的客戶裏面,有很多是從珠三角出來的公司,但他們的業務發展面向全球。借助香港這一個國際平台,這些企業能夠跟海外市場有更多的貿易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彙豐在全球有廣泛的服務網絡,對中小企業來說很有幫助,因此不少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會選擇彙豐作爲首選銀行夥伴。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深圳、廣州有一些板塊和行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其中包括尤其需要在全球拓展業務的跨境電商。目前全國跨境電商以廣東省最多,占比有68%,未來可能會提高到80%。這些電商企業尤其需要一個國際平台,滿足跨境支付、貿易融資以及貸款等不同的金融服務需求。
在香港我們已經在和一些電商平台合作,提供一些創新的産品。例如,借助數字化的工具我們最快在18分鍾內就可批出一個貸款;未來我們也將與更多平台合作,進一步提升這方面的業務拓展能力。
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香港在財富管理産品、服務平台等方面都很成熟,在市場分析、産品多樣性上亦具備優勢。隨著內地中産群體的壯大,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希望配置海外市場的投資産品。對他們來說,香港是一個很好的跨境投資平台,所以彙豐協同不同部門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准備,相信這將是我們未來業務發展的一個重點。
券商中國記者:今年4月份,彙豐中國提出力爭5年內將珠三角地區的中小企業客戶規模拓展至現有的10倍。爲什麽想要把這一塊的規模擴大,以及會用怎樣的舉措和戰略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陳慶耀:中小企業是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科創企業、跨境電商、醫療健康等行業的中小企發展尤爲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企業的合作不僅限于爲它們提供金融支持,還有其所在的整個生態圈的業務拓展。以跨境電商爲例,整個生態圈還包括數字設施、産品供應商、線上廣告投放等上下遊企業。通過客戶聯系到生態圈裏不同的合作夥伴,能爲我們帶來新的業務機遇。
除了全面的産品和服務,我們也致力于爲大灣區的中小企業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內地客戶出海的時候,對香港和海外市場的法律稅務等方面的法規都需要了解,我們希望把銀行與非銀行服務結合起來,並且通過生態圈把不同夥伴的産品帶到客戶面前。
另外,疫情之下,很多中小企業正加速提升他們的數字化的能力,電商行業更是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新契機。與此相應,銀行也加強了在數字化方面的投入,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也有助我們進一步提高優勢。
一直以來,外資銀行的短板就是服務網點覆蓋不足,在分支行網點和人員配備上很難和國內的本地銀行相比。但是當金融業越來越數字化的時候,這個短板就不再像以往那麽重要。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渠道開拓更廣泛的客源,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規模化的客戶規模。我們接觸的不少的中小企業,也充分利用這一趨勢發展自身業務。綜合所有這些因素來看,我們相信5年內達成10倍的客戶規模目標應該不難達成。
“跨境理財通”是內地資本賬戶開放重要裏程碑
券商中國記者:《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發布後,大灣區在金融領域政策落地層面的重要突破有哪些,以及未來應該聚焦哪些方面?挑戰有哪些?
陳慶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正式落地,標志著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又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機制進一步拓寬了大灣區內地居民投資海外市場的渠道,是內地資本賬戶開放的又一重要裏程碑。同時,這也爲港澳居民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創造了新的機遇,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年多來,在三地政府部門、監管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出台了一系列指導意見和政策措施,使大灣區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市場互通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跨境理財通”拓寬大灣區居民的跨境投資渠道,而在對公方面,在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等其它領域,大灣區也實現了多項政策突破。例如,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跨境資産轉讓業務試點、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等陸續實施。此外,自由貿易賬戶在自貿區落地,跨境移動支付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充滿著不同的商機。不過挑戰也很多,比如還需要在制度融通方面再向前邁進。
券商中國記者:目前“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開閘,在推進這一機制落地的過程中,彙豐做了哪些准備?有何感受?
陳慶耀:爲了迎接“跨境理財通”的開啓,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進一步投資數字渠道、系統建設,並借鑒此前參與滬港通、深港通以及債券通等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業務流程、額度管理、跨境風險防範以及投資者權益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機制。
爲了確保服務順暢,我們在服務啓動前對跨境開戶、彙款、結算等系統進行了多輪測試,也對兩地服務團隊進行了多重培訓,確保在人手、設施、系統、産品及服務等各方面准備就緒,爲客戶提供便捷可靠的服務。
我相信,“跨境理財通”的意義不僅在于拓寬了區內居民的跨境投資渠道,還在于其後續配套制度所帶動的改革和影響。一方面,該計劃的落地將形成創新的跨境監管機制,激勵三地金融機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推動配套服務産業的升級完善,從而重塑大灣區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另一方面,理財通彌補了內地資本賬戶開放進程中的短板,既有助于推進跨境人民幣職能完善,增加人民幣跨境使用場景,亦將進一步加快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強與國際資本市場鏈接聯通,最終實現資本跨境雙向自由流動。
券商中國記者:彙豐目前主要提供哪些類型的跨境理財産品?對投資者在産品選擇等方面有何建議?
陳慶耀:在理財通啓動初期,彙豐計劃提供超過100個中、低風險的理財産品,涵蓋細則中規定的所有産品種類,滿足南向或北向投資者的跨境理財需求。“南向通”客戶可投資全球基金經理管理的以多種貨幣投資的貨幣市場基金和多元資産基金、由國際企業及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以及11種貨幣的存款産品;“北向通”客戶則可以選擇績優基金經理管理的多個混合型基金和債券基金。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每個投資者都需要牢記的一句話。而降低、管理投資風險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分散投資,多元化地配置資産。“跨境理財通”將拓寬大灣區內地居民的資産配置渠道,在股票和基金之外還可以進一步投資香港的銀行理財産品,投資標的和投資方式均能實現多元化。
根據最近發布的實施細則,目前“北向通”與“南向通”推出産品均以中低風險産品爲主。投資者在買入産品時應結合自身風險偏好確定投資目標,客觀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做出能滿足自己財富管理需求的投資決定。爲了更好地幫助投資者通過這一創新機制進行投資,我們在大灣區服務網點共設立了約60家“跨境理財通”中心,配備專門的服務團隊爲客戶提供開戶及業務咨詢等服務。
券商中國記者:與此前的內地與香港金融互聯互通機制相比,“跨境理財通”有何不同?對跨境理財通未來的發展什麽建議和期盼?
陳慶耀:目前內地投資者通過QDII和基金互認機制可以投資香港的基金産品,但能夠投資的産品數量有限,例如截止去年底,獲批北向銷售的香港基金只有大約30只。跨境理財通大大拓寬了可投資的産品範圍,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海外市場。
參照以往跨境投資試點計劃的推行經驗,內地監管機構在放寬産品範圍、提高投資額度方面將會審慎推進,具體進展取決于機制啓動後運行的情況,例如額度使用、市場和投資者的反應等。
我們希望隨著“跨境理財通“的平穩開展,能逐步拓寬北向通及南向通的産品範圍;同時也希望未來也可適度放寬港澳居民在內地投資限制以及投資額度限制,逐步提升雙向的投資規模。
券商中國記者:彙豐此前調查顯示,大灣區內地投資者對“跨境理財通”興趣濃厚,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有可能通過這一機制進行投資。這個結果意外嗎?“跨境理財通”對內地投資者投資港澳市場的吸引和助力有哪些?
陳慶耀:我不覺得意外。有市場報告顯示,大灣區內擁有超過600萬元人民幣可投資資産的家庭超過45萬戶,累計可投資資産總額至少達2.7萬億元,整個大灣區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群之一,對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巨大。
國內也已經有很多投資的機會,但是投資不是單純看回報率,還要看整體配置。隨著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的推出,香港作爲全球資産及財富管理中心,已成爲內地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産的主要金融樞紐。“跨境理財通”啓動後,香港的金融機構可以幫助內地投資者在海外配置更多元的資産,把握全球市場的財富機遇。
對于內地投資者來說,“跨境理財通”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香港的投資理財産品能幫助他們在全球配置資産。香港作爲國際中心,香港的金融機構數量龐大、金融服務配套完善,理財和投資産品更豐富、更多元,在與全球市場聯接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更具優勢,比如說,同樣是基金産品,香港可以挂鈎全球的股票和債券市場。
區內金融機構也可以借此拓展客戶基礎、豐富産品供給,從而爲實現長遠發展帶來新的動力。除了産品,香港的優勢更在于專業化的金融服務人才、與國際接軌的監管制度。作爲全球最開放的金融市場之一,香港長期服務全球各地的投資者,擁有與世界市場緊密互動的豐富經驗及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在産品的開發設計上視野更廣闊,在服務個性化的財富管理需求方面經驗也更豐富。
亞洲是彙豐集團投資重點
券商中國記者:受疫情影響之下,彙豐也在加快集團轉型,在亞洲的經營策略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陳慶耀:彙豐集團今年的策略報告中強調了 “專注所長”的重要性,香港也是集團的“所長”之一,其盈利收入占整個集團很高的比重。報告裏面也提到要把香港的發展進一步融入整個大灣區,因此我們對作爲集團投資重點的大灣區發展很有信心。
從整體來看,彙豐正在加快把業務的中心放到亞洲。今年年初,集團宣布在未來五年內對亞洲投資大約60億美元,推動實現雙位數的利潤增長。同時也宣布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工商金融,以及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三大業務的全球業務主管將常駐香港,反映集團對亞洲這一高增長市場的重視。
大灣區也是彙豐亞洲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相信 “跨境理財通”的啓動將爲區內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的業務拓展機會。彙豐計劃未來五年內招聘逾5000位財富管理人才,其中中國內地計劃增聘3000位財富規劃顧問,重點布局大灣區,拓展集團在內地新推出的移動財富規劃服務。
在整個集團部署亞洲的戰略目標中,中國是重點,而大灣區則是重中之重 。現在中國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廠”了,而更多地被看作一個規模領先的消費市場,相信海外資本未來將在這裏投放更多資源,更積極地開拓業務。
券商中國記者:人才的流動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比較稀缺的是哪方面的人才, 該用怎樣的方式吸引和留住他們?
陳慶耀:我相信很多方面的人才都會需要,對數字化領域的人才需求尤其巨大。數字化涵蓋的領域很廣,包括電子工程、 AI、軟件開發等,這些領域都需要不同的專業人才。
在國家的十四五計劃裏面,我們可以看到深圳將被打造爲大灣區科技創新的“龍頭”,香港的定位則是國際科創中心。科創中心的建設需要很多人才,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可以幫助實現國內和海外的人才的聯動,建立更多國際企業的科創團隊,發展更多核心研究項目。
對彙豐來說,人才同樣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彙豐在中國內地有27000多名員工,其中超過70%都在廣東省。除了前線的業務團隊,我們在廣東還有中、後台的客戶服務中心以及軟件開發中心,其中也有很多金融科技方面的人才。
另外,人才的流動對我們的業務也很有意義。我們不少內地的同事曾經到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這會爲他們帶來更具國際化的視野。而香港的同事也需要了解國內的發展情況,因爲這裏是銀行發展的未來。特別是如果要實現融合服務的話,就需要有更多溝通,不僅要了解對方的觀點,還要洞悉對方市場或者是生活方式的發展。從我與內地的同事交流來看,他們也希望通過大灣區這個平台,更好地了解整個世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