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生物醫藥産業真正是從一窮二白發展至今。
建國初期,我國生物醫藥産業不僅基礎十分薄弱,而且人才缺乏,更加沒有先進的化藥工業制造經驗,在1950年,我們整個國家一年只能生産幾十噸原料藥。
那時的醫藥制造業,沒有江湖,只有荒野。
我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對生物醫藥産業從零開始築基規劃。從原料藥到制劑,從仿制藥到創新藥,一路風雨兼程後破繭而生。
“十三五”期間,我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高出工業整體增速4.2個百分點,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3%提高至 3.9%;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均增長9.9%和13.8%,增速居各工業行業前列。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作爲戰略新興産業,戰略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産業調整和需求增加的驅動下,中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呈穩定上升態勢。
同時,生物醫藥産業的火熱,也是中國産業園區的高速發展的一張“側畫像”。
在全國385家國家級産業園區(168家國家級高新區和217家國家級經開區)中,超過兩百家將生物醫藥産業作爲重點發展方向,占比超過一半。
2021年7月,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産業研究中心聯手新浪醫藥發布的《2021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百強榜》顯示,全國超過一半的醫療器械和生物制藥上市企業集聚在百強園區中。
如今,生物醫藥江湖已成。
生物醫藥産業園區,也在論劍華山。
01
誰是東邪西毒中神通?
現在的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群雄逐鹿,全國開花。
2021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百強榜中,東部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區占56席,中部地區占18席,西部地區占17席,東北地區占9席。
在這個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廣東等一線省份基于其優越的城市發展基礎和人才資源,成爲我國生物醫藥産業的引領區域。
在“北上廣”的輻射下,全國也基本上形成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中部地區及成渝這五大醫藥産業城市群,似金庸筆下的各大門派,各有所長。
坐落中原的全真教——“環渤海地區”包含了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這個區域的生物醫藥企業,像極了名門正派,拼的就是基礎紮實,玄功深厚。
比如河北有“共和國長子”華北制藥、老牌傳統藥企石藥集團坐鎮,聚集了多個醫藥工業百強,聲勢浩大;山東以齊魯制藥爲首,魯南制藥和步長制藥等一衆藥企形成強大産業陣營;更不要說首都北京,中國醫藥集團根正苗紅,同仁堂曆史悠久,在曆史和品牌上底蘊十足。
以上海爲核心江蘇、浙江爲兩翼的“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區則像是桃花島,逼格很高,姿態潇灑而且威力巨大。
在江蘇,恒瑞、豪森、天晴、康緣齊聚,使連雲港成爲省內乃至國內的生物醫藥重地;在浙江,以杭州醫藥港內的天境生物、卓健科技、索元生物等等創新藥企爲代表的生物醫藥集群,代表了國內最高水平的科研實力;在上海,衆多的跨國藥企、創新企業齊聚張江,讓這裏成了國內最前沿的科技陣地。
地處我國西部的“成渝經濟圈”作爲“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樞紐具有區位優勢,就像是白駝山的武功,講究招式出其不意,以專致勝。
代表企業有重慶的智飛生物和成都的科倫藥業。智飛生物是創業板第一家上市的民營疫苗生産企業,在疫苗領域形成了集研發、生産、銷售、推廣 、配送及進出口爲一體的國際化、全産業鏈覆蓋;科倫藥業則在大輸液和抗生素領域根基深厚,領先國內。
“珠三角”地區毗鄰港澳,對外輻射能力強,民營資本比較活躍,跨國企業的投資力度大,設備先進,創新藥物研發和産業化發展較快,借基因庫建立的東風,鞏固了南方生物醫藥産業核心城市的地位,隱隱有“南帝”之像。
在這裏有世界五百強的廣藥集團,有國內較早轉型的深圳信立泰,有基因龍頭華大基因,還有一衆大參林、香雪制藥、一品紅等衆多好手助陣,實力不容小觑。
目光望向北方,“長吉圖”地區雖然地處地寒之地,但是這裏卻是新中國最早的醫藥産業基地,一度是江湖第一大正派,基礎攻擊力大!
比如東北制藥、哈藥集團這些傳統的原料藥生産企業,當年長期霸占中國醫藥工業百強首席地位,此外還有長春高新、金賽藥業,通化東寶等老牌勁旅遙相呼應,使得在東北的老工業基地中,醫藥産業也成爲重要一環。不過後來,隨著東北工業的沒落,這裏的生物醫藥企業也頹勢盡顯,十分像金庸筆下的“丐幫”自洪老幫主之後,一代不如一代。
02
三大高手,無敵是多麽寂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各大門派範圍已定,不過各派當中還有許多業界翹楚——生物醫藥園區,值得我們多花筆墨。它們發展側重點不同,但是均形成了較爲完善的産業鏈,在創新藥的發展格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及生物醫藥園區,這三大高手不可不提。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如果說中國生物醫藥夢的最初誕生地,那無疑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承載中國生命科學領取自主創新新夢想使命的中關村生命園服務于國家863計劃生物領域重大項目的同時,面向國際、國內的生物技術研發機構和企業開放,並吸引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法律事務等社會中介機構。
用“人傑地靈”來形容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毫不過分,園區先後擁有王曉東、施一公、程京等19位兩院院士,饒毅、羅敏敏、李文輝等近200位生命科學傑出人才;博奧生物、諾誠健華、萬泰生物等知名的科研機構和生物醫藥企業入駐;研發、生産、流通、臨床等産業環節重點企業有效整合。
成績呢?
2020年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中關村示範區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一。
中關村生物醫藥産業規模最大,已形成較爲完整的生物醫藥創新鏈,並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成爲行業領頭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全球之際,生命園內多家研究所和企業針對新冠病毒不斷優化檢測試劑産品,馳援全球戰疫。
2020年7月,由中關村發展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的創新孵化平台——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中心投入運營。
……
不得不說基礎紮實,招式多變,攻擊力強大。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如果說中關村科學園區的建立很熱血,很有紅色印章。張江園區的建立則故事性很強,也彰顯了當地領導班子帶動經濟發展的魄力和毅力。
吸引來鳳凰鳥,必然得先准備了好了鳳凰木,與羅氏制藥的第一次談判失敗後,張江在短短一年內硬件條件由荒郊野外到符合投資要求,1994年羅氏制藥作爲第一家跨國企業入駐張江,繼而在龍頭吸引下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鲲鵬等跨國藥企紛紛建廠,一舉打響了張江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名號。
張江高科技園區出手打了一張好牌後,稍後走的路依舊彰顯的是四個大字“拒絕平庸”。在20多年前仿制藥大行其道的大環境下,張江劍走偏鋒,走“創新”的獨木橋,並聚集了和記黃埔醫藥、再鼎醫藥、百濟神州等一批專注于化學藥和抗體藥研發生産並布局國際賽道的創新藥企業。
到如今,我國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在微創介/植入、影像診斷、體外診斷等領域締造了諸多“第一”的神話。
如今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産業集群目前已經是國內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高科技産業集群之一。
蘇州BioBAY
誰也沒有想到,蘇州工業園中的蘇州BioBAY能超越許多大城市中的生物醫藥園區,和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這樣一線城市生物醫藥園區長期占據全國排名top3。
這個2016年才成立的園區,簡直就是一部勵志劇,作爲地級市憑借對園區的定位及敢拚敢搶精神贏得了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的認可,從園區規劃,到人員培養都浸染了新加坡的先進色彩。
比鄰上海張江這個老大哥,福利沒有,競爭倒是蠻大的,于是蘇州BioBAY在路線上發揮了自身土地成本較低的優勢,重點放在扶持生物高科技領域的初創公司或剛起步的小公司,專注于創新創業企業;面對生物醫藥創新創業企業的痛點與起步探索期的艱難,構建了“産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産業基金+産業聯盟”産服理念成爲其成功發展的核心優勢;並在單克隆抗體藥物領域具有絕對實力。
03
未來和發展
近年來,各國紛紛加大對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生命健康領域被視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最有望實現革命性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
所以,生物醫藥園區在政策驅動,資本助力,科技創新,跨區域發展等強助力下,有三大趨勢可以關注。
第一,創新藥發展趨勢。目前,國內醫藥企業已經進入了創新藥研發的比拼階段,尤其是在國家帶量集采、醫保談判等政策的驅動下,低附加值和技術壁壘的仿制藥已經沒有再深耕的空間,創新趨勢浩蕩而不可逆。
因此,生物醫藥園區在也應在政策的利導下,對園區進行轉型升級,避免因産業叠代而造成落伍。
第二,閉環産業鏈發展趨勢。除了研發和制造之外,其他産業配套要跟上。比如藥品包裝、原料供應、物流保障等等;
第三,長期政策支持趨勢。生物醫藥産業具有“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特性,一個新藥的研發有“十億投入、十年研究”的“雙十理論”。尤其是在企業創新初始階段,抵禦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還是需要政府的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才能幫助産業十年磨一劍,最終鋒自磨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