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9日發表社論《吳俊剛:小國宜謙卑自牧》,文章引用巡回大使許通美最近在《海峽時報》發表一篇專文,討論新加坡是不是個小國的問題,題目就叫《新加坡是不是個小國?》。
他的論點是,是不是小國看你用什麽衡量標准。以國土面積和人口來衡量,那當然是小國;但若以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對外直接投資、港務、航空、金融中心地位、政府治理、大學排名、學生數理能力等來衡量,新加坡在世界上卻是名列前茅,不能算小,甚至比一些大國表現更出色。
這樣的論說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那些曆數新加坡成就的話,其實不說比說來得好。筆者倒很同意許教授文末兩段話。他說,我們對國家的成就應該暗自感到自豪,但還是得保持謙卑,絕不能變得傲慢自大。和其他國家包括大國的關系,我們應該彼此尊重,但不是低聲下氣唯唯諾諾。我們必須時刻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
總括起來,作爲一個小國,新加坡應該遵循的座右銘,就是華人老話所說的,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不卑也不亢。
妄自菲薄,一般上指過分看輕自己,自慚形穢,或是有自卑(不是謙卑)心態。語出中國漢朝末年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所作的《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這番話是對扶不起的阿鬥(即劉備兒子劉禅)說的,意在勸導幼主,不可糊裏糊塗,不聽忠言,毫無志氣,自我作賤,反之,要繼承先帝遺志,發奮圖強(弘志士之氣)。
劉備本只是一個賣草席的販夫走卒,最後竟然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這位軍師的才智和謀略居功至偉,你說是不是。可惜,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去世後,阿鬥沒能繼承大業,最後降了魏國,不但不能“弘志士之氣”,還樂不思蜀。真是妄自菲薄的典型。
中國的三國時代,英雄逐鹿,人才輩出,而劉備和孫權能同曹操對抗,很大程度上正是具備傑出的軍事、外交等人才。一旦人才凋零,國勢也就急轉直下。賢能治國乃強邦興國之道,古今同理,這是我們作爲一個小國可以汲取的外國曆史教訓。小國不必妄自菲薄,善用人才,精誠團結,靈活應變,是生存發展的第一要義。
新加坡是個小國,這是擺明的事實。對于我們的小,我們沒有必要忌諱,也沒必要從其他方面來證明自己不小,反而必須切實認知這一不利的天然事實,並想辦法突破先天的局限。國小猶如人小,無需自卑,更不能失去奮鬥求存的堅強意志,錯誤地以爲國小就不能有所作爲,有依附他人生存的宿命,因而仰仗別人的鼻息過活,不能挺直腰板自力更生。
新加坡建國元勳的奮鬥史,爲國人留下寶貴的經驗,他們的建國精神,也必須能世代傳承。如何做到,也許是每個國家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但凡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有所成就,猶如一個家族生意興旺,繼承者往往會不自覺地養成由儉入奢的生活習性,結果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不然就是只懂得追逐個人利益,導致窩裏鬥,自壞長城。這是我們常見的“富不過三代”。
再說妄自尊大。這不期然讓我們想起夜郎國的故事。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有一回,漢朝派出使者到西南地區去訪問諸小國,先到了滇國,滇王見了使者,竟然問道:你們漢朝大還是我們滇國大?使者繼而到了夜郎國,夜郎國王竟然也問了同樣的問題。這當然令漢朝使者又好氣又好笑,所以有了夜郎自大的笑話。古時候,這些地處中國邊陲的蠻夷小國之所以會“自大”,主要是出于無知。它們和中原隔絕,道路不通,實不知天外有天,就像坐井觀天曰天小者的井底之蛙。
一般新加坡人不會是井底之蛙,畢竟我們是個開放社會,加上現代通信科技發達,人手一機,足不出戶也能知天下事。問題在于,有些人很容易頭大。過去50年來,新加坡在多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這也是事實。對此,國民當然可以、也應該感到自豪,但卻絕不應自吹自擂,鋒芒畢露,否則就會予人夜郎自大的印象。
新加坡有什麽成就,別人看在眼裏,心知肚明,不必我們不時如數家珍般自我吹噓,說我們是哪方面的世界第一。即使你說的是事實,別人聽起來也很刺耳,福建話說“很好臉”。即便是別人稱贊,我們也還是表現客氣謙虛爲好。
有些國人確實已經因爲多聽了別人的稱贊,而不知不覺間頭腦發脹。因此,他們往往會不自覺的說,某某國家或地區應該向新加坡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其實當別人表示要向新加坡學習,我們頂多也只能表示互相切磋,交換經驗。
比較值得再三自我提醒的,或許還是這樣的話:不管怎樣,我們都得保持謙卑。印象中,像北歐和中歐那些成功的小國,似乎都沒有經常在訴說它們各自的成就。其實,它們在很多方面的成就是更加突出的,比方瑞士的手表業、芬蘭的手機等。我們的制造業基本上還是承包制造,而非真正新加坡制造。我們要向別人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很多。《易經》上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卑,這是君子的座右銘,也可以作爲小國的座右銘。
作者吳俊剛是前新聞工作者,前國會議員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