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人自古就非常重視飲食,中國菜曆來以選料精細廣泛,烹饪做工複雜多樣,形、器精美講究而爲世人所稱道。在各種菜系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不少的傳統名菜,色香味形首屈一指,被譽爲中國菜之經典。
北京十大經典名菜
一品豆腐、東來順涮羊肉、北京蔥燒海參、北京烤肉、炸烹蝦段、三不沾、紅燒牛尾、砂鍋白肉、北京烤鴨、黃焖魚肚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爲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裏嫩。北京烤鴨分爲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爲“天下美味”。
相傳,烤鴨之美,是源于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曆代帝王遊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爲遊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餵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一鳴驚人。因而,作爲優質品種的北京鴨,成爲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北京烤鴨第一種吃法:據說是由大宅門裏的太太小姐們興起的。她們既不吃蔥,也不吃蒜,卻喜歡將那又酥又脆的鴨皮蘸了細細的白糖來吃。此後,全聚德的跑堂一見到女客來了,便必然跟著烤鴨,上一小碟白糖。
第二種吃法:甜面醬加蔥條,可配黃瓜條、蘿蔔條,用筷子挑一點甜面醬,抹在荷葉餅上,放幾片烤鴨蓋在上面,再放上幾根蔥條、黃瓜條或蘿蔔條,將荷葉餅卷起,真是美味無比。
第三種吃法:蒜泥加甜面醬,也可配蘿蔔條等,用荷葉餅卷食鴨肉也是早年受歡迎的一種佐料。蒜泥可以解油膩,將片好的烤鴨蘸著蒜泥、甜面醬吃,在鮮香中更增添了一絲辣意,風味更爲獨特。不少顧客特別偏愛這種佐料。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河南安陽地區和四川自貢市的傳統美食之一,相傳起源于清代。三不粘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
乾隆巡江南,途徑安陽,乾隆初嘗此菜發現這菜有意思,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即刻下旨賜名桂花蛋爲“三不沾”,此佳肴的烹饪法門也就傳進了紫禁城中的禦膳房。此後逐步發展爲京城經典名菜。
上海十大經典名菜
八寶鴨、水晶蝦仁、白斬雞、紅燒蹄膀、紅燒鮰魚、油爆蝦、砂鍋糟香魚頭、素蟹粉、糖醋小排
糖醋小排(糖醋排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主料是豬排骨,主要烹饪工藝是炒,色澤油亮,口味酸甜。2018年9月,被評爲“中國菜”之上海十大經典名菜。
鲥魚,每年初夏遊入江河産卵,其他時間不出現,如同候鳥一般准時而守信,所以古稱爲“時魚”。古人在造字時,就在魚字偏旁右邊加一個“時”字而得名。鲥魚在春夏之交由海溯江而上産卵,産後歸海,形成短暫的漁汛。
與“刀不過清明”不同,品味鲥魚最好的時間在端午。據《本草綱目》記載:鲥魚“初夏時有,余月則無”。江海一帶漁民也有“清明早,芒種遲,立夏小滿正當時”一說。每年春夏之交,鲥魚自海溯江産卵,初入江時體內脂肪肥厚,肉味最爲鮮美。鲥魚産卵後,順江而下入海,稱爲響魚。鮮肥消失,味道就差遠了。
油爆蝦通常選用中小型蝦,用旺火菜籽油鍋炸蝦,燒好後蝦外脆內嫩。蝦殼紅豔松脆,若即若離,入口一觸即脫,蝦肉鮮嫩、略帶甜酸,風味獨特。此菜醬紅色,蝦外脆內嫩,帶著鹹鮮味。蝦經油爆,表面油光潤滑,蝦殼薄亮透明,故又稱“光明蝦炙”;油爆蝦分老爆、嫩爆兩種。此菜是江南一帶傳統下酒佳品。
除了廣東的饕客,其實江南水鄉的人們,也是白切雞的忠實粉絲,其中的代表當屬上海。白切雞到了上海就改叫“白斬雞”了,蓋因上海話裏,“切”與“吃”讀音十分相似,一不留神,“白切雞”就成了“白吃雞”了,未免尴尬,幹脆以“斬”代之,讀起來反而更有氣勢。
上海人一講到白斬雞就必去小紹興,“說起白斬雞,要數小紹興”,這已成爲了許多上海人的口頭禅。小紹興的發迹史是上海灘典型傳奇:1940年初夏,年僅16歲的青年章潤牛從鄉下逃難來到上海,爲了糊口,先是買一些雞鴨的下腳加工成熟食後,提籃沿街叫賣。幾年後攢了些錢,就擺下一個棚都沒有的雞粥攤。後來慢慢有了些名氣,雞粥攤變成了小飯店,再然後,因爲選料精、味道好,當時附近戲院的一些著名演員,如周信芳、王少樓、蓋叫天等大腕(大概類似于今天的周潤發、劉德華)演完戲也來宵夜,所以小紹興越來越出名,最後竟擴張成全上海都聞名的高層大酒樓。
老吃客的心目中,白斬雞要訣是“嫩”。標准的白斬雞,當然應該用赫赫有名的、放養的浦東三黃雞來做,不過,這種黃嘴、黃毛、黃爪的三黃雞,産量跟不上銷量,一般的白斬雞店裏供應的大多是機械化生産的洋雞。殺雞用的刀,刀口如黃豆般大小,雞血必須放幹淨,以保證皮色白淨;取內髒而不影響雞的外形,燙雞拔毛,不傷一丁點兒雞皮。
燒煮時,將雞放進沸水中,拎上拎下,三起三落,目的是爲了讓雞皮受熱縮短、快速定型。冷卻後,再放入沸水,加少許冷水,文火煨熟。取出冷卻後,再抹上一層麻油,雞肉馬上呈淡黃色,再配上神乎其技的刀法斬塊,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就成了!
八寶鴨原本是蘇州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屬于滬菜、蘇菜。但以上海城隍廟上海老飯店烹制的爲最佳,故被美食家譽爲席上一絕而馳名中外。八寶鴨是用帶骨鴨開背,填入配料,扣在大碗裏,封以玻璃紙蒸熟,鴨形豐腴飽滿,原汁突出,出籠時再澆上用蒸鴨原鹵調制的蝦仁和青豆,滿堂皆香。2018年9月,被評爲“中國菜”之上海十大經典名菜。
廣東十大經典名菜
廣東脆皮燒鵝、廣州文昌雞、白切雞、傳統菊花三蛇羹、迷你佛跳牆、客家手撕鹽焗雞、客家釀豆腐、家鄉釀鲮魚、麻皮乳豬、潮汕鹵鵝
脆皮燒鵝是廣東廣州最知名的小吃之一,口感鮮香,屬于粵菜系。主材料爲黑棕鵝1只,有三種口味糖漿、五香鹽、酸梅醬。在清光緒年間的《廣州竹枝詞》中記載:“廣東烤鴨美而香,卻勝燒鵝說古岡(今新會),燕瘦環肥各佳妙,君休偏重便宜坊”,可見燒鵝與燒鴨在粵菜之中已早負盛名。在廿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初,作爲廣州最普遍和最受歡迎的燒烤肉食,以它的“色澤金紅,皮脆肉嫩,味香可口”的特色,在省城各大街小巷的燒鹵店隨處可見。
潮汕鹵鵝,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名菜,屬于潮菜系。潮汕特産的獅頭鵝,肉質肥美,鹵鵝是地方風味食品,香滑入味,肥而不膩。以醬油、冰糖、桂皮、砂仁、豆蔻、八角、南姜、加飯酒、蒜頭、香菇等鹵制而成。
麻皮烤乳豬是廣東廣州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屬于粵菜系。把乳豬宰殺洗淨,將五香鹽均勻抹在內腔肉面上腌漬,燙皮。將饴糖、白醋、紹酒調勻成糖水,均勻掃在乳豬表面,烘幹,烤制成熟後改刀。京蔥絲、薄餅及其他調料分別裝盤作跟碟。
文昌雞是廣州酒家獨創的招牌菜。此菜是選用海南省文昌縣所産的小母雞精心烹制而成。因雞料來自文昌縣,廣州酒家又地處文昌路,遂冠以“文昌”一名,可收“一語雙關”之效,令人易記難忘
此菜是將雞浸熟後棄骨留肉,雞肉切成日字形薄片夾上同樣大小的熟火腿片,和熟雞肝一起拼砌成麒麟狀,用炒好的新鮮蔬菜伴邊,,再以紹酒、上湯、白糖、味精、麻油等,推芡淋上便成。此菜色澤鮮豔,多姿多彩,味道鮮美,嫩滑芳香,老少鹹宜。
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上百款之多,而最爲人常食不厭的正是白切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睐。白切雞始于清代的民間酒店,是體現粵菜對食材品質追求的極致之一。
首先是雞的選擇,未生蛋的母雞是白切雞的主料,但是坊間認爲,生過一次蛋的母雞才最好吃。第二是産地,海南文昌雞最佳,其次是清遠雞,湛江雞,所謂的“三黃雞”並不在考慮範疇。第三是雞的年齡,180天最佳。好吃的白切雞皮嫩肉滑、鮮香味美,令食客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歸真的感覺。
天津十大經典名菜
天津紅燒牛尾、火笃面筋、炒清蝦仁、銀魚紫蟹火鍋、煎烹大蝦、天津燒肉、扒全素、官燒目魚、麻花魚、罾蹦鯉魚
銀魚紫蟹火鍋取材三岔河口所産銀魚,鮮嫩無腥味,熟食有秋黃瓜的清香味道。立冬後北塘所産的紫蟹深紫色,皮薄,雙層蟹蓋。銀魚紫蟹湯鮮香味醇,冬季飲用有禦寒強壯身體的功效。
傳統的這款佳肴,要將雪裏蕻提前一天用淨水泡去鹹味,切成寸段,碼在火鍋底部,再將銀魚。紫蟹碼在上面,然後另起勺置旺火上,加入清湯燒沸,以食鹽、味精調口,慢慢澆入火鍋內(銀魚,紫蟹原形不亂),點燃火鍋,湯沸上桌。近一二年有經營者將湯中的雪裏蕻去掉,此湯的口味更加突出了銀魚和紫蟹的鮮美。
紅燒牛尾其實是陝西的傳統菜,但是天津把這道菜做成了經典名菜.飯桌必點的一道菜. 色澤油潤,肉爛汁濃,鮮香醇厚。
罾蹦鯉魚相傳此菜出于〔清〕光緒末年的“天一坊”飯莊。據陸辛農《食事雜詩輯》載: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天津,縱兵行搶。流氓地痞趁火打劫後,來至“天一坊”大吃大喝。叫茶時,誤將“青蝦炸蹦兩吃”呼爲“罾蹦魚”。侍者爲之糾正,叫菜人惱羞成怒,欲要鬧事。照應人(主持飯莊服務的“堂頭”)勸告說有此菜,“說此侍者新來不識,責其入告竈上。人正驚訝,照應人急入,使擇大活鯉,宰殺去髒留鱗,沸油速炸,撈出盛盤澆汁,全尾乍鱗,脆嫩香美,從此乃有此菜至今。”陸氏並有詩雲:“北箔南罡百世漁,東西澱說海神居,名傳第一白洋鯉,烹做津沽罾蹦魚”,以紀其事。
罾(音zeng)蹦鯉魚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因其成菜後魚形如同在罾網中掙紮蹦躍,故名。其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大酸大甜。尤其是上桌後趁熱澆以滾燙的鹵汁時,熱氣蒸騰,香味四溢,熱魚吸熱汁,“吱吱”聲不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俱佳,格外增添食趣。罾蹦魚是津菜裏的代表菜。整條鯉魚裹著醬汁臥于盤中,仔細一看才發現,竟然帶著魚鱗食用。用筷子輕輕一夾,感受到魚肉輕微的抵抗力。魚鱗、魚皮和魚肉同時在口中發出清脆的聲響,就連魚骨都很酥脆,但依然保持了魚肉的鮮美,酸中帶甜的口味使人食欲大開。
獨特技法:這道獨具代表性的津菜可不是隨便做的。首先是溫油炸制,炸制後還要保持原有的魚形,並且魚形要保持很長時間不塌軟,醬汁澆在魚身上的瞬間會發出清脆的聲響。
重慶十大經典名菜
水煮魚、毛血旺、豆花、重慶火鍋、重慶回鍋肉、重慶烤魚、粉蒸肉、酸菜魚、辣子雞、黔江雞雜
重慶火鍋的經典代表就是九宮格火鍋,所謂“九宮格”,就是一個鍋裏有九個格子。據說這是因爲古時重慶有人挑著擔擔賣火鍋,一口鍋好多個不相幹的客人在一起食用,各自選定一個格子自燙自吃,這是九宮格火鍋最早的起源。後來“重慶火鍋”當選爲“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首,四川地區的大部分火鍋以重慶火鍋爲主流,各地火鍋爲支流一起彙合成一條美食之河。
毛血旺是重慶市的特色菜,是江湖菜鼻祖之一,源于重慶磁器口,一個保留了重慶古老碼頭文化的小鎮,其憑著風格粗礦、用料實在、麻辣鮮香誘惑著衆多食客。民間有言曰: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沒到磁器口。現在,毛血旺的名氣已引領渝菜大軍,席卷了大江南北。毛血旺以血旺和毛肚雜碎爲主料,其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不斷發揚光大,值得一嘗爲快的巴蜀名菜,也是一道人人稱贊的江湖菜。毛血旺已列入國家標准委員會《渝菜烹饪標准體系》。
四川十大經典名菜
大千幹燒魚、夫妻肺片、宮保雞丁、四川回鍋肉、雞豆花、開水白菜、麻婆豆腐、清蒸江團、砂鍋雅魚、魚香肉絲
川菜起源于古代蜀國,秦漢時期初現端倪,漢晉時期古典川菜成型,以“尚滋味”、“好辛香”爲特點。唐宋時期的古典川菜進一步發展,川菜出川,“川食店”遍及都城開封和臨安,以其“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的風味特色而贏得衆多食客青睐,川菜作爲一個獨立的菜系在兩宋時期形成。明清時期,川菜進一步發展,直至民國時期,近代川菜最終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鮮醇濃,麻辣辛香”的特點。
現代川菜基本由三派組成,即川西地區以成都官府菜、樂山嘉州菜爲代表的上河幫川菜;川南古泸水流域地區以自貢鹽幫菜、內江糖幫菜、泸州河鮮菜、宜賓三江菜共同爲特色的小河幫川菜,川東地區以重慶江湖菜爲典範的下河幫川菜。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
上河幫川菜的特點是用料精細准確,嚴格以傳統經典菜譜爲准,其味溫和,綿香悠長,同時集中了川菜中的宮廷菜、公館菜之類的高檔菜,通常頗具典故。常常用于比喻廚師廚藝最高等級的「開水白菜」便是上河幫川菜登封造極的菜式。
夫妻肺片由郭朝華、張田政夫妻創制而成。通常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爲主料,進行鹵制,而後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輔料制成紅油澆在上面。其制作精細,色澤美觀,質嫩味鮮,麻辣濃香,非常適口。2017年5月,美國《GQ》雜志發布了餐飲品賞大師BrettMartin最新出爐的“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位于休斯敦的PepperTwins雙椒川菜館的招牌涼菜“夫妻肺片”榮登榜首,被評選爲“年度開胃菜”(Appetizer of the Year)。這道菜的英文名被翻譯成“史密斯夫婦”(Mr and Mrs Smith)。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布,“夫妻肺片“被評爲“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傳統名菜之一。主要原料爲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豬肉)、辣椒和花椒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辣椒,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其口味獨特,口感順滑。如今,麻婆豆腐遠渡重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安家落戶,從一味家常小菜一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國際名菜。
湖南十大經典名菜
毛氏紅燒肉、發絲牛百葉、花菇無黃蛋、剁椒魚頭、湯泡肚尖、紅燒海雙味、麻辣仔雞、臘味合蒸、紅煨水魚裙爪、雷公鴨
毛氏紅燒肉是毛爺爺鍾愛有加的一道經典美食,因此一時之間風靡全國,遍布全國各大城市的毛家餐館都用紅燒肉來作招牌菜,故美其名曰“毛氏紅燒肉”。毛氏紅燒肉與普通的紅燒肉有所不同,配料除了選取常規的八角、桂皮、生姜外,還要加入湖南特有的豆豉和朝天椒,味道奇香。此外,毛氏紅燒肉還有一個與衆不同之處,那就是在制作中不加醬油,而是用糖色代替醬油進行著色,當糖色變爲褐色,即可下入五花肉和配料,燒出來的糖色鮮紅潤澤、明豔動人。成品毛氏紅燒肉肉皮橙紅,肥肉微黃,瘦肉棕褐,層次極其分明,夾一塊咬下去,能吃出三層口感:瘦肉的精悍、肥肉的軟糯和表皮的包容,肥而不膩,香醇濃郁,回味隽久,滋味妙不可言。
毛爺爺一生對紅燒肉情有獨鍾,從第一師範到井岡山,從長征途中到延安,從西柏坡到中南海,他都將之視爲極高享受,甚至到了晚年,還說過這樣的話:“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厭。”
剁椒魚頭的出處,據說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間,反清文人黃宗憲因文忌“文字獄”而出逃。路上途經湖南的一個小鄉村,借住在一個貧苦的農戶家。農夫從池塘中捕回一條胖頭魚,農婦便用做菜來款待黃宗憲。魚洗淨後,魚肉放鹽煮湯,再用自家産的辣椒剁碎後與魚頭同蒸,不想黃宗憲吃了覺得非常鮮美,無法忘懷。事平回家後,便讓家廚將這道菜加以改良,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剁椒魚頭”,並成爲湘菜蒸菜的代表。
湖北十大經典名菜
沔陽三蒸、蓮藕排骨湯、黃州東坡肉、荊沙甲魚、原湯汆魚丸、蔥燒武昌魚、潛江油焖小龍蝦、鍾祥盤龍菜、粉蒸鮰魚、臘肉炒菜苔
沔陽三蒸,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的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于湖北菜系。此菜鮮嫩軟糯,原滋原味,清淡,綿軟。是湖北美食中的一顆明珠,在中國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陽三蒸”相傳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夫人所創,距今也有600多年的曆史。
“清蒸菜最能保證營養不受損失”的提法現在已廣爲人知,“沔陽三蒸”也由此在“吃要吃的科學”浪潮中重煥青春。所謂三蒸,即蒸畜禽、蒸水産、蒸蔬菜(可隨意選擇青菜、苋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茼蒿、藕等數十種),頗爲符合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粉蒸菜都裹著搗細的米粉,菜的本香配上大米的清香,回味深長。說到蒸法,所謂的“三”,就成了概數了,粉蒸、清蒸、炮蒸、湯蒸、扣蒸、釀蒸、包蒸、封蒸、花樣造型蒸、旱蒸,蒸的技法就不下九、十種。2010年,“沔陽三蒸及其蒸菜技藝”已經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排骨藕湯的制作原料主要有豬排骨、蓮藕、鹽等,是千湖之省、水鄉澤國和蓮藕之鄉的湖北名菜。在湖北,素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舉凡筵宴,壓軸戲必然是一罐鮮醇香美的湯。湖北人愛喝湯,也很會做湯,蓮藕排骨湯、瓦罐雞湯、魚圓湯均爲湯中佳品,待客上選。尤其是用被譽爲“水中之寶”的洪湖蓮藕做出來的“蓮藕排骨湯”,更是極具地域特色,濃縮了荊楚美食文化的精華。
2010年5月,湖北潛江市被評定爲“中國小龍蝦之鄉”。從此“中國小龍蝦看湖北,湖北小龍蝦看潛江”的說法不胫而走。潛江油焖大蝦是一道湖北菜起源于湖北潛江江漢油田一個叫做五七的小鎮市,在江漢平原聲名鵲起,廣受食客喜愛!每年六月中旬,潛江都會舉辦龍蝦節,邀請明星來到潛江舉辦晚會。
臘肉炒菜苔是一道地道的湖北經典名菜,最正宗的菜苔非洪山菜薹莫屬,洪山菜薹是紫菜薹的珍稀品種,因其原産于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一帶而得名。民間傳說,武漢最正宗的洪山菜薹,必須出産在寶通寺鍾聲所及之處。這其中,根據“塔影鍾聲映紫菘”的詩句描寫,又有“塔影田,鍾聲地”的細分。
超過這一範圍,菜薹的顔色就變淺,味道也變差。因寶塔在冬日照射下會投射一個扇形區域,目前這一區域只有2.1畝地塊,號稱“塔影田”,這裏種出的菜薹最爲正宗,民間稱爲“聖品”。寶塔台階下方約4畝地塊,號稱“鍾聲地”,出産的菜薹稱爲“貢品”。
洪山菜薹顔色紫紅,脆嫩清香,曆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産,曾被封爲“金殿玉菜”。優質紅菜薹只産在洪山,若遷地移植,不僅顔色不同,口味也有差異。武漢當地一道特色菜肴洪山菜薹炒臘肉,菜薹鮮嫩脆香,臘肉香醇油潤,二者相得益彰,能評價者,唯“好吃”二字而已。不光武漢人說它好吃,吃過它的北京人、上海人、重慶人、廣州人、香港人都說好吃,甚至于吃過它的外國人也說好吃。無論是清炒,還是酸辣,都引爆味蕾。尤其是用菜薹炒臘肉,那簡直就是“聽了頭”的美。曾經,爲推介武漢名特産蔬菜——洪山菜薹,武漢市舉辦過一場拍賣會,50千克的極品洪山菜薹竟然拍出了10萬元的天價。
河南十大經典名菜
豫式黃河大鯉魚(紅燒、清蒸、糖醋軟熘)、煎扒鲭魚頭尾、炸紫酥肉、扒廣肚、牡丹燕菜、清湯鮑魚、大蔥燒海參、蔥扒羊肉、汴京烤鴨、炸八塊
關于黃河大鯉魚,在河南有這麽一句話,叫無魚不成宴,無鯉不成席。在河南,一般正常的婚嫁宴席上,都離不開這條大鯉魚的身影,中原地區農業大省屬于黃河流域,黃河也就有著銅頭鐵尾豆腐腰的美譽之稱,河南也就屬于黃河的腰的部位置,這裏的水和泥土天氣都非常適合黃河大鯉魚的生長,千百年來這裏的黃河鯉魚也就成了最好的一道名菜,河南是5000年文化的發源地,一直就有著好客之鄉的美名,當有客人來家裏做客的時候,酒席上一定會上一條大鯉魚來壓桌,作爲壓桌菜招待客人,當然少不了三杯魚頭酒,來顯示客人的尊貴之意。也就有這麽一句話,叫魚頭一對大福大貴之說。
2011年5月30日,河南洛陽市民梁先生在黃河小浪底庫區段岸邊意外釣到這條重27斤長98厘米黃河野生鯉魚。
河南:萬人品嘗千條黃河鯉魚沖擊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
河北十大經典名菜
白玉雞脯、白洋澱炖雜魚、金毛獅子魚、皇家禦品鍋、脆皮蝦、燴南北、鍋包肘子、滋補羊脖、煨肘子、熘腰花
金毛獅子魚是一道河北石家莊的傳統名菜,屬于冀菜系。金毛獅子魚以鯉魚爲主要材料。用鯉魚加工修飾後,炸制而成。色澤金黃,魚絲蓬松形似獅子,酸甜適口。始于民國初期,最早由石家莊市的中華飯莊名廚袁清芳創制。因成菜色澤金黃,形似獅子,故名。1952年在河北八大城市烹調技術表演賽中,袁烹制的“金毛獅子魚”,獲得了高度評價。該菜是河北參加1983年全國烹饪鑒定會的名菜。
鍋包肘子原本叫做鍋爆肘子,是河北保定地區的傳統名菜。外焦裏嫩,香酥可口,香而不膩,便于攜帶。如配上大蔥、面醬吃,更是別有風味。已有140年的曆史。清朝時期,保定府就是曆代舉子進京趕考的門戶和臨試苦讀的最後一站,家境富裕的考生往往自帶食品。所帶的一些醬肉、肘子連湯帶水,吃著油膩、攜帶不便。
河北保定高陽縣廚師便想辦法改進制作工藝,發明了“鍋包肘子”。這道菜一問世就大受歡迎,成爲舉子們從保定進京必帶的一種食品,後因此菜有美容養顔的功效傳入宮廷,成了倍受帝王後妃青睐的一道名菜,深得慈禧太後喜歡,每當她吃了這道菜,都品評贊賞一番,還特意請來保定名廚王老昆到禦膳房專做此菜,並令王老昆培訓一名制作鍋包肘子的高徒,以防此技失傳,王老昆70歲時告老還鄉後,在保定專做此菜。鍋包肘子外焦裏嫩,香而不膩,受人喜愛。最早燒制這道菜的師傅,是清朝同治年間的禦廚——高陽縣趙官佐的王老昆。
山東十大經典名菜
爆炒腰花、博山豆腐箱、春和樓香酥雞、蔥燒海參、滑炒裏脊絲、九轉大腸、孔府一品鍋、糖醋裏脊、汆西施舌、濰坊朝天鍋
九轉大腸,原名爲紅燒大腸,是山東省濟南市傳統名菜。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將豬大腸經水焯後油炸,再灌入十多種作料,用微火炮制而成。成菜後,酸、甜、香、辣、鹹五味俱全,色澤紅潤,質地軟嫩。
相傳,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樓酒店創制的菜品。開始名爲紅燒大腸,後經過多次改進,紅燒大腸味道進一步提高。許多名人在該店設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衆不同,別有滋味,爲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贊廚師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爲“九轉大腸”。
蔥燒海參,是中華特色美食,魯菜經典名菜。從山東源入,以水發海參和大蔥爲主料,海參清鮮,柔軟香滑,蔥段香濃,食後無余汁。是“古今八珍”之一,蔥香味醇,營養豐富,滋肺補腎。
烹制蔥燒海參時,先將海參解凍後洗淨,然後切條焯水,在鍋內放少量油,燒熱後加入蔥段,爆香後將蔥段裝起備用。原鍋中加入海參,再加入適量鹽、料酒、蚝油、生抽、冰糖、上湯,然後蓋上鍋蓋焖至汁收,加入之前爆香的蔥段,翻炒後埋入稀芡即可。燒出海參色暗汁寬,味薄寡淡,讓人食之不忘。袁枚《隨園食單》載有:“海參無爲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有鑒于此,一代名廚王世珍率先進行了改革。他針對海參天性濃重的特點,采取了“以濃攻濃”的做法,以濃汁、濃味入其裏,濃色表其外,達到色香味形四美俱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