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可以一窺機場的未來:不需要任何的人類工作者。該機場正在開辟出一條自動化運轉的新路徑。想象一下,你在一個大型機場降落,而你在通過航站樓的路上遇到的唯一一位人類官員是一位海關官員。新加坡樟宜機場正十分積極地追求全面自動化的目標:它建造了一個完整的航站樓來幫助測試未來的機場機器人。該機場在過去6年裏被Skytrax評爲全球最佳機場。
當飛機准備著陸時,它會受到一系列繞過傳統指揮塔台的攝像機和技術的檢測、識別和監控。飛機降落以後,由激光引導的旅客登機會自動定位,讓乘客下機。與此同時,底下的自動駕駛車輛則會卸載行李,避開其他正在運送由機器人包裝的食物或正在處理貨物的自動駕駛車輛。乘客們前往實施面部掃描和拇指指紋識別的自動化入境轉門,然後去取已經被行李機器人送到傳送帶的行李。在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注視下——眼神凶狠的海關官員——他們去排隊等候搭乘無人駕駛的出租車。
樟宜機場于去年10月啓用了4號航站樓,此舉部分爲了利用其最小、最新的設施來測試和開發自動化技術。它的目標是,讓這套自動化系統能夠全面應用于作以其巨大的5號航站樓。到2020年代末,該巨型建築將能夠每年處理5000萬名乘客,成爲全球最大型、最自動化的航站樓之一。“機場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需要處理越來越多的客流量。”咨詢公司亞翔航空(Asian Sky Group)駐香港董事總經理傑弗裏·勒韋(Jeffrey Lowe)表示,“由于它們需要爲乘客提供快速而高效的——無縫的服務,自動化是大規模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
新加坡有充足的理由積極擁抱機場機器人。新加坡國內的人力資源有限,人力資源正在呈現老齡化,而且越來越不願意從事行李搬運、食品包裝等體力活。它還需要繼續改進樟宜機場,以便在與鄰國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鄰國們也在升級和擴建自己的機場。
包括維修、貨運和其他相關服務在內,樟宜機場以及相關航空業務和服務共計雇用大約2.1萬人,對GDP的貢獻達到3%左右。因此,新加坡民航局和政府控制的公司(如地面處理和空中餐飲服務公司SATS)聯合起來,共同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SATS正在測試一種遠程控制的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可以在10分鍾內將行李從飛機上卸下,並轉移到行李處理區域。該公司還在測試使用一輛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用它來運送空運單據。SATS正在利用光探測和測距技術來繪制路線,將最高承載200公斤食物的手推車運送到休息室。“從現在到2035年,亞洲將有超過10億人首次乘坐飛機。”SATS首席執行官亞曆克斯·亨蓋特(Alex Hungate)上個月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動化將幫助公司在沒有額外增加人力資源的情況下應對更高的乘客流量。”SATS表示,在過去四年中,員工的勞動生産率(以每次雇傭成本的增加值計算)增長了11%。上個財年,該公司的員工成本出現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他們已經在飛機廚房上實現了更高程度的自動化。”大華繼顯研究公司(UOB Kay Hian Pte)駐新加坡分析師K.Ajith指出,“現在,他們專注于通道服務以及飛機和行李的地面勤務。”
在新加坡,SATS的廚房每天要准備近10萬份餐食,這一數字是它每天在周邊地區的餐食准備量的四倍之多。雖然它還沒有用機器人來烹饪雞肉或魚肉,但它的自動化餐具包裝系統已經將生産率提高了36%,它的托盤裝配線現在有9名員工,遠遠低于之前的45名。新加坡標志性的科技公司ST Engineering旗下的一個部門正在測試自動化登機橋,利用激光和攝像機使其對准飛機的門。據新加坡民航局(CAAS)說,同樣的技術也可以用于其他的機場設備,比如餐飲卡車。新加坡民航局本身也在測試一種“智能塔台”,它能讓空中交通管制員通過數字紅外攝像機監視飛機,從而在朦胧或黑暗環境中提高能見度。
倫敦、東京等諸多城市也在機場探索推行自動駕駛的機會,從面向工作人員的自動駕駛巴士到運輸個人行李的車輛。位于荷蘭鹿特丹的海牙機場預計將于本月啓動一個自動化行李處理系統。樟宜機場的優勢是4號航站樓,據它稱,這是一個全面運營的設施,將會成爲5號航站樓的一個試驗台,“在規模和複雜性方面都將無可比擬”。新加坡交通部長Khaw Boon Wan將該設施稱爲該國的“第二個機場”。
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Heng Swee Keat)去年2月表示,5號航站樓的建設被認爲對新加坡至關重要,將耗資“數百億美元”。樟宜機場還在建造第三條跑道。樟宜機場不僅寄望于通過自動化技術來維持其作爲主要航空樞紐的地位。該機場以增設對乘客友好的設施和購物環境來迎合疲憊的旅客而著稱。它的航站樓設有一個蝴蝶花園和一個12米高的兒童滑梯,年零售額約25億新元(約合18億美元)。未來,1號、2號和3號航站樓都將與Jewel相連。Jewel集購物、餐飲、室內花園和公園于一身,將會迎來世界上最高的室內瀑布。航空咨詢公司Endau Analytics的創始人舒科爾·尤索夫(Shukor Yusof)表示,“他們不是爲今天而建,而是爲未來而建。新加坡是一個迅速擁抱科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