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海鮮指南(seafood-guide)沈基文
圖/ 海鮮指南(seafood-guide)張麗麗、陳磊
2018年5月31日,2018全球水産養殖論壇在福州盛大開幕,該論壇是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發起的“水産養殖綠色發展”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主辦,聯合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産學會、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國家蝦蟹産業技術體系共同組織了不同主題的研討交流會,共商産業大計。今年論壇議題主要包括“中國及全球水産養殖發展趨勢及展望”“水産種業發展”“合作發展共享的海水養殖業”“中國蝦産業生産與貿易趨勢”等內容。
2018全球水産養殖論壇現場開幕式盛況
該論壇還得到了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國家海水魚産業技術體系、國家貝類産業技術體系、國家大宗淡水魚産業技術體系、國家特色淡水魚産業技術體系的大力支持。
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政府主管部門、科研機構、相關協會、水産龍頭企業的代表,以及美國、挪威、英國、厄瓜多爾、日本、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450人參會。
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主持開幕儀式
中國水産學會理事長王清印,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胡紅浪,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條法處處長顧衛兵,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處長陳家勇,廣東省工商聯主席、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等嘉賓出席。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北亞區總監Paul Burke致辭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總工程師葉建平致辭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李書民致辭
解決好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矛盾是當務之急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李書民在論壇上作了的報告。報告稱,截止到2016年,我國淡水魚養殖産量爲3179萬噸,海水魚養殖産量1963萬噸,均逐年增長。
2012年至2016年間,我國淡水魚養殖面積逐年增加,2016年淡水養殖面積達到6179.62千公頃;海水養殖面積2166.72千公頃,其中,貝類養殖面積最爲廣闊,有1359.2千公頃,其次是甲殼類魚類和藻類。
淡水養殖方式上,圍欄池塘養殖占比最大,其次是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海水養殖方式上,普通網箱養殖最爲普遍,其次是工廠化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
李書民提到,當前,我國漁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對優質安全水産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與水産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和漁業對資源環境過度利用之間的矛盾。我國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很突出,如部分品種養殖病害嚴重、部分品種仍然使用冰鮮雜魚飼料、水環境汙染和違規用藥影響水産品質量安全、養殖尾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占比4%)、養殖風險較大且缺少政策性保險支持、以粗放式經營爲主的分散養殖方式落後、養殖布局不合理、養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遠海發展不充分等問題。
“解決好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矛盾是當務之急。”他提到,未來,中國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一定是改變落後的養殖模式、不斷優化生産結構,合理布局養殖區域,包括發展深遠海養殖,形成綠色發展思維方式,改變重生産輕環境、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要由粗放高耗型向節約高效型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海水魚類養殖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面臨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同樣,國家海水魚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在報告中,目前,我國的海水魚類有陸基工廠化、海上網箱和岸帶池塘這三個主要養殖模式,2016年這三種養殖模式下的産量分別是工廠化20.4萬噸(占當年總産量的15.1%)、海上網箱養殖62.3萬噸(占當年總産量的46.3%)和池塘養殖51.96萬噸(占當年總産量的38.5%)。
國家海水魚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
當前,全國海水網箱總數超過200萬只,其中深水網箱約10000多只(養殖水體1068萬立方米)。近年來,在國家拓展深遠海養殖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國內先後研發了大型圍欄(圍網)、養殖工船、大型鋼結構網箱、深海漁場等養殖設施,推動中國海上設施養殖技術不斷進步。
關長濤教授曾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海水魚類養殖産量在全國海水養殖總産量中所占比例只有7%,在魚、蝦、貝、藻四大類海水養殖中,産量最低。我國的海産魚類産量減少不應該是減養殖産量,而是應該減捕撈産量,這顯然有利于海洋漁業資源的保護。而捕撈産量的減少,例如減少捕撈産量200萬-300萬噸,就要靠發展海水魚類養殖來補充。因此,海水魚類養殖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可以預見會面臨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全球視角,我國深遠海養殖極具拓展空間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副所長王魯民向在場嘉賓介紹了正在走向深遠海的中國水産養殖業。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副所長王魯民
報告稱,據FAO預測,到2026年全球漁業産量將達到2億噸,其中水産養殖是未來10年漁業增長的主要助推器,以中國水産養殖發展爲例,正面臨生態環境、水土資源和發展空間等多方面的壓力,因此深遠海養殖將會是水産養殖主要空間拓展方向,就全球視角而言,挪威、美國、智利、韓國等深遠海養殖設備各有千秋,我國深遠海養殖極具拓展空間。
王魯民接受海鮮指南采訪時表示,我國目前對深遠海養殖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依據NOAA和FAO的定義來劃分,我國的深遠海定義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點:1、離大陸岸線3公裏以上,處于開放海域;2、水深20米以上,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3、規模化設施,包括但不限于網箱、圍欄、平台、工船;4、具有一定的自動投餵、遠程監控和系統管理能力。
目前,我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具有幾方面的機遇:其一,體系化的網箱養殖産業爲深遠海養殖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二,國家海水養殖産業發展政策將推動養殖走向深遠海;其三,船舶、海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術集成是設施大型化和走向深遠海的重要支撐。
“現在第一個問題就是技術,首先能否在可控的情況下安全、正常的運行,尤其是應對風浪方面;第二就是經濟上能不能良性循環,投資養殖企業能不能賺錢,産業能不能健康發展。”王魯民提到,深遠海養殖發展也面臨技術、管理和經濟可行性等問題,尤其是經濟可行性將成爲養殖産業能否走向深遠海的決定因素,主要原因是深遠海養殖面臨同類低成本養殖産品、同類進口養殖産品、同類海洋捕撈産品的競爭,因此其需要具備相比低成本養殖産品的價格優勢、無同類海洋捕撈産品競爭、較進口産品綜合成本優勢等多方面優勢,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李書民在會議間歇接受海鮮指南采訪時也提到:“深遠海養殖前景是比較廣闊的,近海很多地方不適合養,還有汙染等多方面的問題,往外發展相對來說好一些,養出來的魚類品質好,空間也大,跟近海養殖矛盾相對也輕一些,要是進一步向外發展,那更深的水就有更廣闊的空間,雖然成本要高一些,風險大一些,但技術在進步,還是能夠解決的。”
深遠海養殖適合養什麽品種?王魯民介紹:“我們要養殖某一個品種,要跟環境相匹配。所謂環境要匹配,就是說最起碼養殖大西洋鲑要在冷水海域養殖,有些海區不具備這個冷水性水溫條件,如果在這樣的海區養,代價非常大,養殖這個成本太高,品質也沒有明顯優勢,從發展健康産業來講,要結合環境條件。”
“沿海原來都有一些傳統的、大家比較認同的品種,以這個爲基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後續還要跟市場對接,看市場接不接受。一個産業能不能健康發展,這個養殖品種有沒有市場很關鍵,需要有一個更廣泛的視角。”王魯民說。
“發展深遠海養殖,國家政策也是這種趨勢,原來網箱養殖都是差不多在15米或者15米以內的內灣,我們要把這個養殖區推出去,就是往深遠海方向,這個不單單是我們國家,應該是從全球産業來看,都有這麽一種共識,因爲開放的水環境裏養殖的魚類生長更好,起碼原來因爲近岸養殖密度太高造成的一些病害可以排除掉,還有可能會達到通過生態調控實現魚類健康生長的生態目標。不單單是我們國家,全球漁業大家都看中了這一塊。”王魯民說。
附現場花絮:
2018全球水産養殖論壇現場開幕式盛況
全球水産養殖聯盟(GAA)副總裁Dr.Steve Hart做《全球水産飼料業發展趨勢及最新進展》報告
國家蝦蟹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何建國
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丹
外賓合影
下午分論壇之海水養殖産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