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在農業研發上的持續投入,讓其新型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印記不斷加深。
作者/子雨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在給農業安裝“智慧大腦”這件事上,不乏前人摸索。囿于生産模式和農業利潤,農業數字化喊了多年,卻收效甚微。
人工種植難以形成標准化和品牌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每位農民的經驗、習慣、環境變化不同,使得産出水平不穩定。正因如此,奮戰在農業一線的農民很難與消費升級形成共振,無法真正享受到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紅利。
如何最大程度地釋放農業生産的價值?拼多多用多年持續重投農業與技術,爲農産品上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一、助農「上延」
財報數據不止是對企業過往業績的披露總結,也是洞察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絕佳窗口。
3月21日,拼多多發布了2021全年及四季度財報。2021全年拼多多實現營收 939.5 億元,同比增長 58%;淨利潤爲 77.687 億元,不按美國通用會計准則,淨利潤率達到31.0%。
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拼多多向外界證實了它的創收能力,也讓外界看到了拼多多可預期的成長性。
輕營銷重研發,聚焦農業,是拼多多的核心戰略變化。拼多多四季度營銷費用同比下降23%,全年研發費用達到89.926億元,同比增長30%。
陳磊表示,拼多多在2021年把重點從過去的營銷轉向研發,這將爲公司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整體電商行業增長趨緩的大背景下,拼多多想要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也是不現實的,未來增長需要一定的策略性、結構性的進化。
很顯然,農業一直是拼多多錨定的結構性進化的機會點。尤其是過去一年,以陳磊爲一號位的百億農研專項設立之後,拼多多表現出持續重投農業和技術的定力,以科技助農、以科技興農的觸角愈發綿密。
向農而生,激起稻菽浪千重。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平台累計産生了610億件訂單,同比增長59%。據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透露,在農産品“零傭金”以及重投農業策略下,平台涉農訂單的增幅尤爲顯著。
借助“農地雲拼”,輔之百億補貼、秒殺扶持、萬人團等資源加持,一場看似無聲卻有力的農産品上行,爲重燃複興之火的村莊助威。
“其他平台商家要通過直通車、坑位費等方式獲得商品曝光,但拼多多依據自研的農産品批量上行算法,以商品流的方式,精准匹配消費者。而且拼購將消費端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能爲合作社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
說這話的周傑是學電子商務出身,他與“果二代”王震一起運營的拼多多店鋪,三個月就做到了日出近萬單的規模。而他們店鋪主要售賣的産品,就是原農業部認證的地理標志農産品“萬榮蘋果”。
通過拼多多“農地雲拼”模式,諸如周傑這樣的果農們實現了農産品的分類、分級銷售,供需的精准匹配不僅解決了信息不流通導致的盲目生産狀況,降低了不必要的流通費用,更帶動了産品銷售率的提升,加快了品質優果的上行。
向産業鏈前端深入,以“農地雲拼”爲基本盤,拼多多不僅爲農民增收,讓消費者受益,也在助力全國上千個農産品優質産區實現數字化。
二、科技「下探」
技術與人才,是突破農業生産數字化瓶頸的兩大關鍵因素。
然而,不論是勞動力人口,還是農業研發型人才,都存在很大缺口。很長一段時間,60後70後都是中國農業一線的主力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此前透露:我們從事農業勞動的一線勞動力普遍年齡在55-60歲之間,80後農民占比不足5%。
拼多多發起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讓農村青年們重拾揮不去的泥土情結,投身農業産業建設,並希望通過AI與農人的切磋,探索出能切實提高農業生産效益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甚至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模式。據了解,多多農研已經先後孵化了溫室種植、無土栽培、AI種植等多個前沿項目,目前正廣泛應用于遼甯、安徽和雲南等地。
令外界感到驚喜的是,多多農研不斷進化,爲全球從事科技農業的青年搭建了一個産學研結合的平台,探索種植出更高産量、更高品質的農作物,成爲爭搶智慧農業風口的新興力量。
獲得首屆AI組亞軍的“智多莓”團隊研發出的自動化種植系統,已落地丹東東港的草莓大棚,幫助傳統農戶實現了“一個大棚兩人管”到“一人管七個大棚”的産業升級。
“智多莓”商業應用的成功,不僅拓寬了農戶端的利潤空間,邁出智慧農業走向商業化的關鍵一步,更動員了有志青年、科研機構等衆多社會力量的加入,越來越多青年科學家願意奔赴農業一線,一起研究攻克農業難題,共同推動行業長遠有序發展。
當産學研融合助農扶貧,給社會尤其是農民群體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雲南瀾滄開拓的林下三七種植的新模式,通過創新産業扶貧帶領雲南少數民族百姓脫貧致富。
如果說種植是農業産業鏈的“最初一公裏”,那麽物流則關系到農産品流通的“最後一公裏”。
通過科技手段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運輸時間,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不僅能提高農産品上行效率,也能提高農産品的品質。作爲我國最大的農産品上行平台,拼多多也持續在農産品專用物流體系方面進行重投入,爲農業物流末端站點提供技術服務體系,助力“一站多能”。
從推動農業數字化,到舉辦多多農研大賽、農業機器人大賽、農創客大賽……拼多多不僅在加速探索農業全産業鏈條深度融合,更在踐行農業科技普惠革命,讓信息科技惠及更廣大的生産者與消費者。
繼啓動“開發一種更便于攜帶且成本更低的農藥殘留檢測儀”的科研項目後,拼多多又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的新加坡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作,研究植物肉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把目光投向食品質量與安全。
目前看來,拼多多堅持聚焦農業,並在農産品品牌、農業人才、物流倉儲領域進行新一輪重投入已初見成效。
據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以95後爲代表的“新新農人”正在成爲推動農産品上行的嶄新力量。在返鄉創業過程中,“新新農人”更願意回饋家鄉,並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熱衷于推動農産品品牌化、標准化。
截至2021年10月,平台“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其中,女性占比超過31%,達到39060人;00後占比超過16%,達到20160人。
“新新農人”通過電商效應有效提升了農産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打響了會理石榴、平和蜜柚、湧泉蜜橘、秭歸臍橙、洛川蘋果、賓川大蒜、鹽源醜蘋果、蒲江猕猴桃等農産區的産地品牌,呈現出“一縣一星”、“一品一星”的現象。
也許,農民與科技的關聯,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強加,需要的只是適當的“激發”,給他們機會認知身邊本習以爲常的東西是那麽的“稀罕”,潛力是那麽的“無限”。
三、嫩芽「破土」
電商行業已經從拼速度,逐步演化到拼品質、拼複購、拼消費者滿意度的“精耕細作”階段。
截至2021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8.687億,同比增長10%。拼多多APP四季度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爲7.334億,同比增長2%。年成交額(GMV)達到24410億元,同比增長46%;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額爲2,810.0元,同比增長33%。
平台年成交額(GMV)和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額(ARPU)是衡量用戶粘性以及驗證用戶忠誠度的兩個關鍵指標,兩指標實現雙增長,證明拼多多已經贏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信任。
也是得益于消費者與商家的雙重信賴,拼多多不僅自身實現了更加穩健、高質量的增長,其在農業上的長期投入也在悄然改變中國農村的樣貌。
陳磊曾說,拼多多起始于中國廣袤土地上的一個個農産品。設立百億農研專項,把利潤持續投入到農研科技的深度探索中。從“一個個農産品裏長出來”的拼多多,如今在以一個更爲長期與堅定地耐心投入,助力我國三農事業發展。
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只有讀懂鄉土才能讀懂中國的根。助農興農、振興鄉村産生的社會價值是難以用商業准則去衡量的。
如此看來,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爲目的,持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用創新的商業實踐去幫助消除貧困,向農而生的拼多多,對整個社會産生的影響要更爲長遠而深刻。
當嫩芽在泥土中站穩腳跟時,鄉村的希望,也會跟著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