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憤而辭職的消息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內鬥傳聞再引國人唏噓,尤其是在當前面臨著“卡脖子”情況,中芯國際還處在被美國制裁的背景下,“全村的希望”突然變得黯淡起來,不禁讓大家對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前途,爲中國的半導體事業感到擔憂。
張汝京時代
2000年4月,張汝京帶領300多位台灣同胞以及1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工程師,來到上海張江,懷揣著打造“中國第一芯片代工廠”的夢想創辦了中芯國際。爲了突破“瓦森納協議”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中芯國際注冊時引入了外資。
首期募資約10億美元、有16名股東,包括有國資背景的上海實業、北大青鳥,外資有美國的高盛、華登國際,台灣的漢鼎亞太,新加坡的祥峰投資。股權非常分散,即使是作爲大股東的上海實業,也僅爲12%左右,而張汝京本人的持股還不足1%。而正是分散的股權爲後面的股權爭奪埋下了伏筆。
2000年8月1日,中芯國際開工建設,2001年9月25日正式建成投産,僅僅花了13個月,建廠速度堪稱曆史之最。
然而,好景不長,2003年中芯國際因爲聘請了大量台積電工程師、老員工,導致台積電指控其侵犯專利權及竊取了商業秘密,在美國加州將其告上法庭並要求賠償10億美元。2005年1月雙方達成和解,中芯賠償台積電1.75億美元。
2006年台積電再次起訴中芯國際,指控不遵守和解協議,0.13微米工藝侵犯知識産權。這官司一打就是3年,一直持續到2009年11月,中芯國際敗訴並不得不選擇和解,條件是中芯國際將支付2億美元以及10%的股權給台積電。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全球芯片價格暴跌,中芯國際大幅虧損急需融資,但是老股東不再追加投資。張汝京四處求援,最終大唐電信入股,並成爲取代上海實業成爲第一大股東。在大唐電信走審批的10個月,全球股市暴跌,中芯國際的股價從1.4港元跌至0.4港元,最終大唐控股以1.76億美元獲得了中芯國際16.6%股份,成爲最大股東。
由于融資額縮水以及原有股東的股權被過度稀釋,張汝京引發原有股東的強烈不滿。2009年與台積電和解後的第3天,張汝京黯然下台,而輸掉官司只是促成他離開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汝京
江上舟時代
2009年6月,上海芯片産業奠基人、國家大飛機項目啓動者之一、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江上舟臨危受命,出任董事長,他成爲平衡中芯國際各方關系的唯一關鍵性人物。
爲了制衡大唐電信以及充實資本,江上舟動用政治資源,說服了中投集團入股。但是,由于大唐電信的極力反對,中投最終只投資了2.5億美元,占股11.6%,大唐電信依然牢牢占據著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江上舟
王楊爭鬥&大唐野心
爲了企業發展,江上舟邀請了王甯國出任執行董事及CEO,楊世甯出任COO,這兩人由于性格、背景、經營理念等問題,關系不和,導致公司內部形成台灣派和大陸派。
王甯國是職業台灣職業經理人出身,曾先後擔任美國應用材料全球執行副總裁及亞洲區總裁、華虹CEO。
而楊世甯早在2001年中芯國際初創時期,就被創始人張汝京高薪挖來擔任技術開發與制造高級副總裁,2004年離開中芯國際,加入新加坡特許半導體,任CTO及資深營運副總裁。2010年2月,楊及其團隊受到GlobalFoundry並購特許半導體的影響,再次回歸中芯國際。
2010年中芯國際扭虧爲盈。楊世甯認爲盈利是因爲高效的運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王甯國認爲盈利主要歸結爲全球性行業複蘇。兩人在經營上存在明顯的意見分歧。
另一邊大股東大唐電信一直想扶植自己的人馬擔任CEO,因爲大唐不想僅僅只是個戰略投資者,其願景是打造一個TD-SCDMA從標准到設備到終端芯片的縱向産業一體化價值鏈。因此大唐電信一直試圖加強控制中芯國際。
盡管中芯國際內部關系非常複雜,但至少有江上舟在,能夠鎮得住各方勢力,保持相對平穩。
然而,江上舟因操勞過度,2011年6月因肺癌複發離世。因大股東大唐控股強力反對,總裁兼CEO王甯國從董事會出局,這讓這家股權極其分散的上市公司出現權力真空。王甯國和楊士甯的矛盾也公開激化,雙方人馬不斷利用網絡、媒體對外釋放不利于對方的信息,甚至曝出了楊士甯“涉嫌逃稅”的內部審計文件。7月王甯國和楊世甯雙雙離職。
此時中芯國際的亂象,不僅是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積弊已久的集中爆發,也蘊含了體制與文化上的矛盾,更折射出現彼時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的困境。
王甯國
重整期
經過近4年的調整,2015年以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中芯國際肩負起中國集成電路大業發展的重任,同樣也迎來了快速的發展。2015年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出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同年,大基金入股中芯國際,並成功實現28nm量産,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啓動生産基地的新建和擴建。
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任聯席CEO,公司重回先進制程追趕行列。大大加快了中芯國際14/12/7nm等先進制程的突破,僅300天幫助公司順利突破14nm工藝關鍵節點,2020年順利實現14nm制程工藝量産。
梁孟松
2018年初,中芯國際大基金、上海集成電路産業投資基金合資成立中芯南方,計劃總投資102.4億美元,建設兩條月産能均爲3.5萬片的生産線,技術水平以12英寸和14納米爲主;
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募集資金總額約爲462.87億元,投向12英寸SN1項目。2020年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8億元,同比+30.23%;歸母淨利潤30.80億元,同比+168.63%,創單季度營收曆史新高。
如今的中芯國際已發展成爲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全球排名前五的芯片制造企業,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以及意大利擁有生産8英寸和12英寸的晶圓廠,8英寸産能22.8萬片/月,12英寸産能10.1萬片/月,14納米制程工藝芯片已實現量産。
未來將走向何方?
2020年12月4日,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意味著先進制程的進展或許又將受到影響。但是至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也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未來總是光明的。而如今再次出現內鬥疑雲,怎能不讓大家感到揪心和痛惜。中芯國際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中國半導體事業是否又將受到影響。
縱觀曆史風雲,國人總是能夠在團結的時候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迹。而崩塌的時候,大都源于禍起蕭牆,相互爭鬥。
嗚呼,道路何其艱難,百年大變局之際,順勢而爲,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