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悅然
2021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個部門正式對外發布了《“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國成爲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機器人被譽爲“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從應用環境出發,機器人可分爲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兩大類。工業機器人指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指用于非制造業、並服務于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等。
近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世界機器人2021工業機器人》顯示,全球工廠已有300萬台工業機器人在運行,同比增長了10%。
作爲制造大國,中國已連續七年成爲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0年,在全球經濟下滑和停滯的背景下,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産量仍達23.7萬台,實現了19.1%的同比增長,再度創下産量最高紀錄。
同期,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增長了20%,出貨量爲16.84萬台,創下有記錄以來單個國家的最高數值。
但國産機器人起步較晚。長期以來,以ABB、發那科、安川等爲代表的外資巨頭,占據了中國機器人産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産供應商則主要做集成和代理。
近年來,受益于汽車、電子等下遊市場的增長,國産機器人正在加速替代,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在目標中提出,到2025年,中國將在技術及産品方面,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産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産品水平。
産業規模中,機器人産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並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集群。最終,在應用上實現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翻番。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專訪了《“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編制參與者之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就《規劃》亮點中的亮點、值得關注的部分以及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難點、應用市場等話題與其進行了探討。
以下爲采訪實錄,刊發時有所刪節。
界面新聞:此次下發的《規劃》有何亮點,值得關注的部分有哪些?
宋曉剛:《規劃》首先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十三五”期間機器人産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後發展的趨勢等。
針對當前機器人産業高端供給不足、基礎技技術研發薄弱、推廣應用廣度、深度不夠等主要差距,提出了“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爲導向,面向産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此外,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夯實産業基礎、增強有效供給、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這爲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界面新聞:《規劃》提到,將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集群,這些集群最有可能出現在哪些地區?
宋曉剛:産業集群是産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不定局限于地理位置的劃分。
産業集群主要應結合不同區域的産業、經濟發展特點,形成能夠支撐當地的制造業、經濟發展的産業鏈相對完整的集群,在助力當地制造業、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拉動機器人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最終目的是支撐當地的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工業向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制造發展。
界面新聞:2025年中國要成爲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應用新高地。如何理解這個目標?
宋曉剛:中國整體工業規模大、門類完整,且正在面臨向高質量發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的轉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機器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裝備。機器人在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應用中,需滿足不同的需求,實際上就是技術創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中國是人口大國,服務業市場高速增長,加之中國已進入中度老齡社會,服務業、制造業存在招工難、用工成本高等問題。
中國已成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應用最大的市場,未來還有巨大增長空間,這是成爲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應用新高地的最大優勢。
界面新聞:《規劃》提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倍,這一目標實現難度大嗎?
宋曉剛: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2020年中國制造業每萬名員工擁有246台機器人,新加坡和韓國位列前兩名,分別是922台/萬人(萬人爲每一萬個制造業人口)和605台/萬人。排名隨後是日本和德國,中國大陸機器人密度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位列第九。
如果很好地貫徹落實《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上中國巨大應用市場,到2025年機器人密度實現翻倍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界面新聞:多年來,國産工業機器人一直處于追趕國外水平的過程。未來國産機器人有可能在哪些領域領先嗎?
宋曉剛:在機器人行業,中國的確主要還處于追趕階段。
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時間短、技術積累不夠,但現在已有一些創新性的行業應用,比如在陶瓷衛浴、家具、光伏、五金工具等領域,國産自主品牌已經開發出與國際同等水平的産品,與國外産品在並跑了。
近幾年來,中國協作機器人發展很快,因其安全性高,柔性化程度高,易安裝、易操作、易維護,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和中小企業的需求。國産機器人在這些領域會很快取得領先。
界面新聞:“十四五”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點有哪些?
宋曉剛:技術創新是最大的難點之一。加快提升機器人技術水平和質量,才能夠更好地拓展市場並促進整體制造業、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機器人在本體、零部件、集成應用等産業鏈各環節都面臨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問題。《規劃》提出的五項主要任務中,把提高産業創新能力列在首位,就是希望“十四五”期間能夠進一步加快創新能力的提升。
界面新聞:上述《規劃》實施的過程中,還會面臨哪些問題?
宋曉剛:任何産業政策、國家政策的實施,都會面臨一些具體問題。
《規劃》實施過程中,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及各個地方都會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貫徹落實。《規劃》是對“十四五”期間機器人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主要是引導和促進我國機器人産業未來一段時間健康快速發展。
界面新聞:“雙碳”目標對于機器人行業有何意義?
宋曉剛:一方面,機器人産業自身産品質量、産品合格率、生産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産業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等,行業本身需要向節能降耗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機器人應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制造業各行各業及服務業的節能減排、綠色制造、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