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新一輪制造産業逐步發展興起,“智能制造”正倒逼産業轉型升級,成爲基于AI、5G、IoT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以工業機器人爲代表的關鍵技術。“工業4.0”時代正悄然臨近。
有一家機器人領域的初創企業也希望追隨“工業4.0”。它們的産品將傳統工業機器人智能化,以“自適應”特性模擬人基于力覺的手眼配合,實現機器人技術的新突破。
這家公司就是Flexiv非夕科技。(詳見钛媒體前文:《斯坦福團隊、兩年融資1.5億,可潛入深海的機器人就誕生在這家神秘公司》)
此前,钛媒體App介紹過Flexiv這家公司。當時Flexiv還處在創業初期,旗下自適應機器人Rizon拂曉即將亮相。如今,拂曉自適應機器人已實現量産,核心技術從前期研發,轉換到市場環境中。
自適應機器人如何實現商業化?與競品相比,拂曉自適應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帶著這些問題,近期,钛媒體App與Flexiv聯合創始人、首席産品官兼CEO王世全對話,探討當下自適應機器人技術核心以及Flexiv在商業化方面的計劃與探索。
王世全對钛媒體表示,盡管現在“工業4.0”還未全面實現,但Flexiv希望成爲“工業4.0”時代中的一員,解決掉現有“傳統工業機器人局限性”和“柔性生産”的問題,實現與傳統技術的互補,幫助傳統企業升級改造,深度布局“智能制造”,一步步成爲“工業4.0”時代下的核心服務商。
來自硅谷的“自適應”智能機器人公司
Flexiv成立于2016年,主要專注于研發、生産集工業級力控、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技術于一體的第三代自適應智能機器人。核心創始團隊來自斯坦福大學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創始人兼CEO王世全畢業于斯坦福大學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
目前,Flexiv已在硅谷,上海,北京,深圳,佛山等城市建立辦公室,全球團隊成員超過180人,其中有50%的研發人員來自全球頂尖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Flexiv完成A+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1.5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金沙江創投、高榕資本、清華研究院、真格基金、MFund魔量資本、順爲資本等。
去年7月,Flexiv旗下首款機器人産品Rizon拂曉正式亮相。
如頭圖所示,在上周舉行的第22屆工博會上,Flexiv展示了拂曉自適應機器人的最新技術和應用進展。通過托盤可在小球上面實現自適應擾控,靠手臂力覺完成感知、控制和平衡操作,引起各方圍觀。
經過一年的技術打磨和産品叠代,Flexiv對自適應機器人系統各方面進行了提升。其中,機器人打磨與組裝類應用部署系統已經基本完成,AI引擎架構完成,已開始賦能更多應用。
王世全告訴钛媒體App,如今拂曉自適應機器人在整個産品的綜合性能達到領先地位,內置更多性能較優的傳感器,讓整個手臂關節可以對外力形成高精度和實時感知控制。無論是在系統成熟度上,包括一些各項的性能能力,以及系統方面,拂曉機器人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由于在産品研發過程中踩過很多坑,Flexiv更加依賴自研。王世全對钛媒體App表示,在機器人的本體設計、伺服驅動,與核心傳感器部分,主要由Flexiv團隊自主研發,並未依靠進口,而其他主要零部件大都是國産定制化組件。從産品研發到組裝環節,拂曉自適應機器人的整機零部件在産業鏈中的國産率超80%。
“在核心零部件領域,國外專利已經失效很多年。過去五年裏,中國工業機器人産業鏈不斷進步,目前已經發展出了一批比較可靠的,在工藝生産和技術叠代層面很不錯的國産供應商。我們優先選用國産的,其實更加能夠適應外界的一些沖擊和影響。”王世全表示。
“通過核心技術的變革,利用底層技術去支撐機器人産品研發,突破地域層面的限制,或能爲國産工業機器人的崛起,提供全新的思路。”
以應用帶産品,一站式産品服務是核心競爭力
王世全認爲,有別于其他傳統機器人公司,從産品研發到組裝環節,拂曉這款自適應機器人本體只是Flexiv研發的一部分,自研算法、操作系統、機器人方案設計等系統集成部分皆是Flexiv的核心競爭力。
他強調,Flexiv賣的不是硬件産品,而是一整套解決方案。Flexiv更希望爲不同行業的客戶提供基于自適應機器人系統的整體、創新性服務。
“我們想要賣的是一整套工業機器人産品服務(解決方案),而非單賣零部件,或是出售‘機器人硬件産品’。算法、操作系統等軟硬一體化、及匹配自適應機器人優勢的工程方案設計是Flexiv的核心競爭力。”王世全對钛媒體App表示。
“其實我們現在是面向客戶價值方向出售産品的。我們不是單純就只賣一個機器,然後客戶就去自己使用了。我們更多的是,從研發到部署給客戶,且可以進行後續優化,利用設計方案盡可能提升‘自適應機器人的價值’。”
“我們在給客戶交付機器人的時候,一般會把整個機械臂,包括一些工具、軟件編程等都一次性交付到客戶那邊。接著,我們會去解決一些實際場景需求,在設備層面、品質層面進行優化,整體方案報價相比單機自然更高一些。我們一般會根據客戶不同需求,部署相應的系統應用,然後對于這種設備采購設置一些回報周期,最後根據相應的價值匹配程度進行報價,實現不錯的整體性價比。”
在核心技術上,相比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技術,拂曉自適應機器人系統以模擬人的方式,通過力覺控制系統,結合AI視覺及深度學習技術,內置更多的傳感器,更好地感知工作環境,檢測碰撞,在複雜環境下進行有效定位,擁有智能、可靠、抗幹擾性強的工作能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王世全表示,拂曉自適應機器人的“大腦”是一個層級式的人工智能系統,用力覺引導任務,深度融合力覺及視覺能力,以模擬人的方式在不依賴精確記憶的前提下實現實時調整自適應,從而完成大量傳統工業機器人難以執行的任務,例如曲面打磨抛光、軟性材料表面處理以及複雜插拔裝配等。
另外,王世全強調,“自適應”並不是指一種新的算法,或是某類技術的名稱。在拂曉自適應機器人這款産品上,“自適應”是該機的自身特點。
“我們機器人核心特點是,它對抗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擁有一個很強的適應性能力,所以我們會在各個維度上做具體的技術定義,圍繞對位置誤差容忍度高、抗幹擾能力強、智能可遷移等特點的具體各項指標進行標准化和量化,從整體來看,我們稱之爲‘自適應機器人’。”王世全表示。
王世全告訴钛媒體App,市場上的傳統工業機器人,一旦在視覺、傳感、實際工況、周邊配套、來料品質等方面有些許偏差,就會導致機械精度和操作工藝達不到工作任務要求。但Flexiv研發的自適應機器人系統與技術,在控制系統、AI技術以及視覺等方面擁有較強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目前,拂曉自適應機器人硬件已實現量産,後續將在軟件系統層面上實現更新叠代,提高整體智能性和工藝能力,更好適應不同場景和應用需求。
未來我們將配合整個智能制造生態鏈做同步提升,增強機器人的整體執行任務能力,在整體方案層面有更高價值的輸出。”王世全表示。
“我們的産品目標是實現機器人系統中的通用化,配備模塊化工具去執行不同任務,針對不同行業,通過持續的軟件升級更新的形式,不斷完善整個機器人系統。”
看中增量市場,年底將發新品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自動化生産轉型升級需求十分迫切,中國已成爲工業機器人發展最爲迅速的市場。
王世全認爲,工業機器人領域還存在廣闊的藍海市場,拂曉機器人主要針對增量市場的探索和開拓。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工業機器人整體密度已經超過200台/萬人,但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僅140台/萬人,遠低于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這顯示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仍擁有巨大的增量空間。
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對比(來源:國際機器人聯盟)
王世全表示,Flexiv致力于實現傳統機器人不適合或難以實現的新的應用,並非要替代現有技術,兩者更多是互補關系。
“我們更看重技術互補性,希望在非記憶軌迹、持續性接觸、需要精細化操作等應用場景中實現商業化,開辟新的産品路線和特點,實現技術互補,産生更大的價值。”王世全表示。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一般都是‘非標加模組’方式自動化完成工作,而我們是用‘仿人’的方式去執行任務,在一些柔性化生産、大批量需求的情況下,拂曉自適應機器人具有一定優勢,以高性價比提供給客戶,實現通用性、高複用率、低部署和低維護成本。這是我們的價值點。”
王世全向钛媒體App透露,Flexiv已經把拂曉自適應機器人部署在3C電子、汽車制造兩個領域,預計年內完成百台套以上的生産。2020年底,Flexiv將發布新的負載更高的工業自適應機器人,以及面向自適應機器人應用的全新軟件操作系統。
王世全強調,Flexiv致力于研發和應用最先進的仿人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讓機器人擁有人的通用基礎能力,最終賦能全行業,這是Flexiv的終極目標。(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 | 林志佳,編輯|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