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作爲潮州文化的核心區,“山水洲城橋”完備。 林文強 攝
潮州木雕。 作者 陳嘉
潮州工夫茶是海內外潮人的生活方式。受訪者供圖
□ 潮聲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潮州期間,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並深情囑托我們要“研究好、呵護好、建設好”潮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
如何理解“潮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這一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潮州文化的曆史淵源是什麽?其精神內核和價值體系是什麽?作爲中華文化重要支脈的潮州文化,其未來之路該如何走?系統性地研究、梳理好潮州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的任務,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團結海內外衆多“潮州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聚更大的力量。
潮人隨潮水遍布四海。溯源潮水的來處,方能看清潮流的方向。曆經幾千年積澱而成的潮州文化,因源遠而流長,因根深而葉茂。
從化外之地到“海濱鄒魯”
泱泱中華大地,巍巍華夏九州。潮州,位于五嶺以南,廣東的最東部,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潮州人以“省尾國角”自嘲所在的這方土地,但數千年來,潮州一直與以中原地區爲中心的中華文化進行著強有力的互動。
潮州文化從何而來?首先是獨具特色的本地土著文化。距今8000年的象山文化是在潮汕地區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象山人類過著海上捕撈采集魚蝦貝類的生活;距今6000—5500年出現的陳橋文化,表明陳橋人已能打造石器和燒制陶器;距今約3400—2900年出現的浮濱文化,顯示浮濱人已經踏進青銅文明的門檻,能夠制作大型的陶器,發展海上交通和貿易。
中國漫長的曆史上,潮汕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化外之地,北方中原政權陸陸續續通過駐軍、建制等方式開發潮汕,但直至隋唐,潮州土著少數民族的勢力仍然頑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由刑部侍郎貶爲潮州刺史。從“九重天”到“路八千”,韓愈當時必然是心懷不甘的,但到潮州後,韓愈治鳄興學,是潮州與中原文化進行正式接軌的重要標志。
東西走向的南嶺山脈和東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潮汕北部相遇,一道余脈轉向西南伸進南海,成爲橫亘在潮汕西北部的蓮花山脈,將潮汕與珠江流域在地理上區隔;一條韓江聯結上遊的汀江與贛江,“大海在其南”爲其勾勒曲折的海岸線。
潮汕地區大多數時間屬粵,但其文化卻與廣府文化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從地理環境上看,潮汕的確屬于“省尾”,但也因其“省尾”的偏僻和與廣府的阻隔,使得潮汕能與接壤的福建在地理與人文上直接往來。
宋代,韓江三角洲的開發利用,使本區的生存環境日益改善,吸引了來潮任職官宦落戶和大批閩人直接移居此地。中華主流文化以閩文化爲中介,對本地區影響的力度加強。
據饒宗頤總纂《潮州志·民族志》統計,宋代移民的家族共有41個,大多來自閩地,間或來自他省,基本上是官宦落籍。這些宦仕世家,又有很多成爲本地望族,如陳氏、林氏、黃氏、蔡氏、彭氏、袁氏、鄭氏、蕭氏、方氏、劉氏、張氏、魏氏、丁氏等。宋元之交,二帝播遷,自浙閩入潮州,又往西去,有一部分隨跸的軍民散居在這裏。伴隨族群南遷,帶來了文化、習俗、禮制等的傳播,帶來了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産方式,陶瓷業也開始崛起,海上航運和商貿活動的活躍使得潮州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
宋代,莅潮官員秉承韓愈善政,致力辦好府縣儒學,發展書院和社學、義塾,使潮州“庠序大興,教養日盛”“第進士者衮衮相望”,潮州文教一直居全省前列。潮州應舉的人數從紹興二十年(1150)不到2000人,至南宋後期已超過萬人,潮州其時在籍人口爲10余萬戶,平均每10戶就有1人參加考試。有宋一代,潮州一共有140人登進士第(其中正奏進士95名、特奏進士45名),僅次于廣州,比第三名韶州多了近一半,爲全國進士及第較多的州府之一。
兩宋時期,中國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南宋遷都臨安,使中國的政治中心于此後百余年間也滯留南方,這無疑又加強和穩固了已成的格局。潮州抓住這個機遇,得到快速發展的機遇,逐漸成爲“嶺南名郡”。移民規模不斷擴大,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借助著學校教育和科舉,士大夫文化漸成潮州社會文化主流,宗教信仰越發多元化。
在官員、士紳和普通百姓共同的努力下,潮州成爲一座頗有規模的美麗的城市,被譽爲“海濱鄒魯”。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贊歎潮州:“開封疆雖隸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國”;南宋大詩人楊萬裏遊覽潮州後,在《揭陽道中》寫道:“地平如掌樹成行,野有郵亭浦有梁。舊日潮州底處去,如今風物冠南方。”
曆代傳承讓潮州成爲“中原古典文化活櫥窗”
牌坊街上,一座座牌坊次第鋪開,銘記著潮州曆史上的先賢與英傑,彰顯著中華民族忠孝友親的價值取向。
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知府丘其仁在任期間主持修建十相留聲坊,爲常衮、李宗闵、楊嗣複、李德裕、陳堯佐、趙鼎、吳潛、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十位宰相立坊標榜。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爲“宋末三傑”,因拼死抵抗元兵、保留民族尊嚴而被稱頌。他們三人抵達潮州時,已是宋王朝油盡燈枯之時。
曆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經濟文化發達,市民生活豐富多彩,在中國古代史上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南宋將士們在潮州譜下慷慨壯烈的一曲悲歌,這曲悲歌是封建時代“登峰造極”的戛然而止,而潮州成爲其終筆處。
文天祥等人甯死不屈的氣節、傾其所有拱衛幼主的忠心沒能換來宋王朝的延續,心中或已然知曉大勢已去,但仍然撐著士人階層最後一點骨氣,且帶領著潮州人民英勇抗元,出現了馬發、許夫人、陳吊眼、陳壁娘等令人動容的義士。溫文爾雅的潮州,在忠于國家方面都表現出了殺身成仁的激烈氣節,這也清晰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儒學不斷發展,到了明代,王陽明心學興起。潮州成爲心學的重要傳播地,當時有“潮州學派”之說,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念廣爲潮人接受,潮人講求實際,注重實踐的文化品格或許與此息息相關。
明代,潮州人才輩出,讀書蔚然成風。在潮州繼承王陽明心學的代表人物有薛侃和戶部侍郎林熙春等。科舉成就在全省中處于前列。明代,潮州共考取進士160人,舉人162人。特別是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1544),廣東進士10人潮州得其7,更湧現了“明代前七賢”“潮州後八賢”“潮州後七賢”。
從觀念、禮制、習俗,到工藝、飲食,潮州文化體量之大,規模、傳播之廣和文化層次之高,在全國地級市實屬罕見。其別具一格、自成體系的獨特魅力,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完整傳承,令人爲之驚歎。
潮州文化的特色在于自成體系,繁複多樣,曆代傳承讓潮州成爲“中原古典文化活櫥窗”、中華文明活化石。潮州擁有繁複多樣的文化品類,潮州文化特色鮮明、百花齊放;擁有精益求精的文化品格,精致、精美是許多人對潮州工藝美術的評價;擁有原真鮮活的文脈傳承,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留存曆史文脈,“見人見物見生活”,“彌足珍貴,實屬難得”。
潮州文化內涵豐富。潮州古城文化核心區的建制形態,體現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傳統習俗中,傳承“崇文重禮”中華文化基因;宗祠、廟宇、牌坊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彰顯中華民族忠孝友親的價值取向;潮州工藝美術品種豐富、工藝精湛,體現了中華民族高超的審美水准;海內外潮人開拓進取,形成成功的潮商群體,文化上依然有強烈的民族認同。
潮州方言被稱爲“古漢語的活化石”。潮劇作爲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是中國戲曲的一朵奇葩。潮州音樂是中國古代音樂在民間活生生的標本,有“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瑰寶”之稱,保有許多古代的曲牌、有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二四譜”。在潮州,許多民間禮俗仍然保留傳統。小孩到了十五歲,父母都會爲其舉辦“出花園”儀式,亦即潮人的“成人禮”。又如婚禮,古代的婚,指“昏”,有黃昏娶親的講究,在潮州這一傳統仍基本保留。
潮州工藝美術用料講究,不惜材料、不計工期成本,潮繡多用金銀線繡龍鳳,潮州木雕要貼上金箔。潮繡、潮州抽紗、潮州木雕、潮州石雕、潮州陶瓷、潮州剪紙、大吳泥塑、潮州嵌瓷、潮州麥稈畫等40多種工藝巧奪天工,特色濃馥,貫穿于潮人整個社會生活之中,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于“講究”與“精細”的繼承,是潮州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展現著中式美學,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于美的追求。
總之,作爲中華文化重要支脈的潮州文化,不管形式如何多樣、傳承如何久遠,始終保持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美追求和家國情懷。中原文化幾次集中南遷,在粵東鳳凰山環繞的韓江平原,經過一代代潮州人的傳承堅守、融合創新、傳播發展,形成獨具傳統文化特色的潮州文化體系。潮汕平原的這些文化標本,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
潮人出海豐富潮州文化
人們常說“海外一個潮州”,以表示海外潮人的大量存在。從最初的東南亞到之後的美國、歐洲、大洋洲,潮人足迹的散布,是華人海外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關于潮汕這一族群故事的延續。
隋唐時期,潮州人已開始乘船過海貿易,之後一批批潮人陸續在東南亞一帶落戶。清代康熙之後,海上貿易得以恢複並趨活躍,規模不斷擴大,“紅頭船”也在當時成爲了潮商的文化象征。與海上商貿相關,海外移民規模不斷擴大,形成18世紀後期潮州人向東南亞的第一次移民高潮。1860年汕頭開埠以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潮人向東南亞移民的人數迅速增加,于是出現了第二次移民潮。
廣袤的海洋賦予潮人天生的冒險精神,人多地少的窘境又迫使潮人出海經商和移民海外的風氣熾盛。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和潮人下南洋,潮州文化自然走向海外,具有強大輻射力和影響力。“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
潮人下南洋,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次海外移民壯舉,其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廣,移民時間跨度之長,在全世界都屬罕見。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海外潮人社會逐步形成。
據《潮州市志(1992—2005)》記載:2005年,潮州市移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大概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移居海外的潮州人中,新加坡占42%、泰國33%、馬來西亞7%、印尼4.4%、越南4.6%、美國2%,余爲老、柬、加、法、英、文萊、澳大利亞等國。
潮州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體系,是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中原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長期相互影響、碰撞交融而形成。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中原文化、“華夏正音”以其強大的文化基因、族群規模化傳播而始終保持主基調。而且,中原士大夫這一獨特族群的到來,使其既具有“安分守紀”“追求精致”的文化性格,也使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多的堅守、回望和傳承自覺。相對封閉的區域環境,也讓這種文化較少受到外界沖擊,得以更全面完好地保留。
在自成體系之後,由于潮人的遷徙,潮州文化向海外傳播,同時吸收其他文化的因素。海外潮人在所在國繼續實踐著潮州文化,遊神賽會、喝工夫茶、聽潮劇、舉辦潮州節,同時他們又將所在國的建築特色、飲食風味帶回潮州,不斷豐富著潮州文化。海外潮人是潮州文化中不可獲缺的重要部分。
移居海外的潮人,以僑批爲紐帶,與本土保持著非常密切的互動關系,也將潮州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尤其在東南亞,海外潮人建宗祠、過民俗節日,把潮州的習俗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目前海外潮籍(原潮州府轄屬地區)華僑華人及其後裔約1500萬人,遍布世界五大洲,占全國旅外同胞的五分之一。旅居海外的潮籍鄉親傳承潮州人忠孝崇文的美德,愛國愛鄉、情系桑梓,爲所在地社會的繁榮和祖國、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潮團之潮,源于潮州;年會歸潮,根深葉茂。當下,潮州市正全力以赴申辦2024年國際潮團聯誼年會。
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是海內外潮人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僑”字號國際盛會,是世界潮人大團結、大發展的標志。潮州是潮州府城所在地,潮州文化的發祥地,更是海內外潮人的共同精神家園。
6月26日上午9時,國際潮團總會第二十一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團長暨秘書長會議將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屆時,將由符合投票資格的會員單位以不記名投票方式從潮州市、汕頭市、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菲律賓潮汕總商會、柬埔寨潮州會館5個單位中選出第二十二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主辦單位。
作爲中華文化重要支脈的潮州文化,是一幅源遠流長的曆史畫卷,更是一本通向未來的“寶典”。
潮州古城作爲潮州文化的核心區,“山水洲城橋”完備,“三山一水一洲”守護著古城。而潮州多年來,遵循著嚴格控制古城整體風貌的原則,讓古城完整地保存下來。當下,潮州仍葆有古城山水的原真性,古城格局、建築肌理原真性與古城生活的原真性。潮州人在古城生活、工作,這是一座活著的、有煙火氣、人情味,有溫度的原真古城。
潮州文化全方位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形態,山水宋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精湛豐富的工藝美術體現了中華民族高超的文化審美水准,獨特的民俗傳統保留了中華民族忠孝崇文的氣質精神,精工細作、獨具風味的潮州美食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樂觀上進的氣質。
籍此,真誠地邀請各地各界人士走進潮州、體驗潮州文化,讓我們一起在這座活著的千年古城中,品味曆史,滋養當下,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