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坐,嗜茶。
上回,我們聊了工夫茶,外地朋友們都很感興趣,謝謝各位的支持和鼓勵。
這一期我們來聊聊鄉情。
你知道嗎? 有一個節日,叫潮州節。
世界上目前還沒有這樣全球性質的潮州節,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2014年推出的潮州節是一種首創。
通過展出潮州文化遺産、美食與工藝品,讓新加坡民衆能一睹潮州文化之美。
潮州文化是新加坡華人文化中光輝燦爛的一頁,也是新加坡曆史中的重要部分。展區更設有潮州文化館,向民衆講述潮汕先輩到南洋謀生的曆史。
看到這裏,估計潮汕地區的衆多小夥伴會咋呼,其實大可不必,合力發展才是正道。
在海外華人眼裏,“潮州”是個廣義概念,爲今廣東潮汕地區,面積10918平方公裏。分屬今廣東東部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古代爲潮州府,海外潮汕人、華人仍稱潮州。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廣義“潮州”和狹義“潮州”是有很大區別的。
廣義“潮州”是一種文化歸屬,是“追本溯源”,是“根”。爲了避免有些人杠,那我們稱爲“潮州府”。
古時“潮州府”下轄八邑:
海陽-Teoann(潮安區、湘橋區、楓溪區)
潮陽-Teoyall(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
揭陽-Kityall(榕城區、揭東區、藍城區、空港經濟區、揭西縣大部)
澄海-Tenhigh(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
饒平-Joepen(饒平縣、南澳縣)
普甯-Poeland(普甯市除西部客家地區外)
惠來-Hwelie(惠來縣、普甯市南部山區)
豐順-Hongsoon(豐順縣)
這裏有個有意思的點,我們看古城圖,在潮州府南城門的牌匾上赫然印著“三陽門”金漆大字,指的便是下屬三邑“海陽、潮陽、揭陽”。
而在南北朝梁時期,潮汕地區叫“瀛洲”,下轄五個郡,地理範圍從今廣東惠州東部到福建泉州西部,可謂之大。但目前很多人並不知曉這段曆史,而往往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一輩書法大家,喜歡在落款處,提名瀛洲某某人。
還有一點,在八邑裏面是沒有“汕頭”兩字的,不可否認,當今的汕頭市作爲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在帶動區域發展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不過,曆史始終是曆史,而文化自有其歸屬,正視曆史,才能自強于世界。
曆史上,“潮汕”這一稱謂是怎麽來的,以前有個統一說法如下:
至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爲潮汕府屬的濱海重鎮,這裏工商繁華,已成爲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松口人張旭南等看准這裏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這是很多人印象裏“潮汕”的起源,同時另一段曆史也爲這種說法加大了力度。
1907年5月22日發生了丁未黃崗起義,這是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庭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南洋總彙報》卻大肆斥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崗起義。“潮汕”之名也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爲人知。“潮汕”這這片土地也逐步爲外界所矚目。
雖然潮汕地區被外界熟知,但是海外華人一直以來還未曾改口,稱原鄉爲“潮州”。
目前,對于“潮汕”一詞的起源,網上又有了新的討論。
有一種說法如下:
1883年2月13日,潮海關(純洋人管理,征收條約賠款的海關)呈總稅務司文及附件中,有中文備注“大美欽命駐紮潮汕等處辦理本國人民通商事務副領事官”。(見下圖原檔案)這是中國領土上第一次出現“潮汕”二字。完全是商埠洋人一手導演的,並非中華原生態文化形成,也非民間約定俗成。
至于以上說法是否成立,還有待專家考證。
歸根結底,其實我們只是想表達,就一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更何況,在海外潮人的心裏,都有共識,那便是“一杯工夫茶,鄉情人情品一生”。
不止新加坡的潮州八邑會館有舉辦“潮州節”,在香港,同樣也有。
2015年9月23日,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香港潮州節的相關情況。陳幼南致辭指:
目前在香港定居的潮汕地區人士120多萬,是香港很重要的一個族群。而潮州文化融合了中原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包羅萬象,其中潮州話、潮州菜、潮州功夫茶、大鑼鼓、潮劇等衆多“潮”字品牌,成就了潮州文化的獨特魅力,爲海內外全體華人所共享。
爲了更好展現“潮州節”的盛況,我們今天重點介紹新加坡“潮州節”。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彙集的國度,主要民族構成是華族,印度族,馬來族,歐亞族。
作爲中華文化重要分支的“潮州文化”是是古中原文化的遺存,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海外潮人的重視,勢必能引起全球的關注,作爲文化傳播的“活櫥窗”,我們更應該展現美好的一面,看到本就應該有的多元、平等與團結。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comelah所寫的這篇遊紀吧。
在這裏特別感謝comelah,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潮州”。
潮州節是由新加坡八邑會館主辦的,初衷是“讓大家聚在一起講潮州話,看潮州戲,品嘗潮州美食,購買老家土特産,與鄉親溝通,進一步認識潮州文化,讓年輕一代對祖籍文化播下好種子,産生興趣,甚至對身爲潮州人感到自豪。”
美食、戲曲、特産、鄉音……這些都是潮州節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聲勢浩大的人頭攢動中,濃濃的潮味,溫暖親切的情誼,和那種與時光記憶闊別重逢的喜悅,在10天的潮州節發生,升溫,讓人動容。
新加坡潮州節開幕式那天,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尤深,當時在金沙門口看到了一輛旅遊大巴車,上面寫著“潮州節多倫多團”,車上下來了一群老爺爺老奶奶,不遠萬裏從多倫多飛來新加坡就爲了參加這個兩年一度的全球潮州節。那一刻,我深深的被潮州人的思鄉之情感動到了。
< 美食 | 記 號 >
在外的潮州遊子,肯定都惦記著家鄉那些獨特的味道;新加坡的潮州人,也會念念不忘印象中他們曾爲之驚歎的一種味道,這些味道都是潮州的記號。
牛肉丸;魚丸;腸粉;蚝烙,鹵鴨……采用新鮮的食材,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那些遠近馳名的潮州美食老店,都一一被請到潮州節現場了,美味重現,是思念了好久的味道。
粵興牛坊牛肉丸
濃濃的牛骨牛腩熬的湯,彈牙的牛肉丸,加上一把芹菜粒,絕了。
晶華魚丸
潮州的魚丸,顆顆飽滿有料,味道也跟新加坡的完全不一樣。
鹵鴨飯
潮汕的鹵鵝鹵鴨遠近馳名,肉質肥美,鹵汁香醇,傳統的味道。
彬哥創新腸粉
說腸粉是潮州人的寶貝,一點也不過分,潮籍博士張文彬親手爲你調制潮汕腸粉專屬的豐富層次。
汕頭阿彪蠔烙
新鮮的珠蚝,比例剛好的粉漿煎在一起,完美。
潮州包點
潮州包點,皮特別薄,餡尤其香。
泰國豬腳
泰國豬腳也是潮州節一大亮點,香滑不膩,配上米飯,真的太好吃。
▼各種從潮州來的攤位和現場熱鬧場面:
< 紀 念 品 | 傳 承 >
文創紀念品區,是潮州節上生意最好最火爆的。許多白發老人,一過來都抱著紅桃粿,豆沙餅的抱枕笑個不停。
不少全球各地的潮州人,全家三代都來了,孩子才四五歲。到了第三代,孩子已經不會講潮州話了,但阿公阿嫲爸爸媽媽會買件T恤給他們穿,上面印著:“我是小小潮州人”,然後會教他們念,告訴他們你是小小潮州人…讓人會心一笑的一幕,每天都在發生。
各種潮州節紀念品造型可愛~
這些潮州口頭語,你看懂幾個?
看到口頭語,逗得笑不攏嘴。
紅桃粿造型的抱枕,在潮州節熱賣,幾乎路過的顧客都要抱著它合個影。
< 戲 曲 | 回 味 >
在潮州節,小梅花潮劇團的演出,是場場滿座的,大多是那些兩鬓斑白的老人,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場接一場,看不夠的戲劇,鼓不完的掌,他們是真開心啊,好久沒這樣熱鬧一整天了,仿佛回到小時候搬著小板凳去看戲,一看也是一整天。
當然,裏面也混著年輕人。一個男孩說,一開始是新奇,看了一天,竟然品出味道上了瘾了。
潮劇人物的扮相…
小梅花戲劇團在表演。
老人和潮劇角色合影留念。
坐著輪椅卻也看得很開心的阿伯。
< 手 藝 | 匠 心 >
巧手出的精品,在潮州節特別設計的騎樓背景下,仿佛回到了那個潮州年代,商業繁盛,手藝非凡,編燈籠的阿伯,刺繡的阿姨,木雕的師傅,都是幾十年傳承的老手藝,匠心獨運……手工制作,在一個“快”的年代,引人駐足細品。
第二屆潮州節獨特的騎樓設計。
文化館裏有大量僑批珍藏。
精美的刺繡。
師傅現場展示刺繡手藝。
SK Jewelry打造的潮汕“四點金”金品
精美的手工木雕。
< 志 願 | 鄉 情 >
最辛苦的是那些潮州節的志願者們,他們穿著紅桃粿圖案的T恤,忙前忙後,誠摯用心服務。
他們或是潮州來新加坡留學的孩子,因著對家鄉深深的愛與念,細心地爲來潮州節的人介紹講解,用潮州話和老一輩聊天,就像對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也有不是潮州人的年輕人來當志願者,在這個過程接觸、了解潮州,你們都辛苦了。
在異國,這樣的機會很難得。
志願者爲老人寫批。
紀念品區,志願者們開心和紅桃粿合影。
志願者開心工作中。
志願者團隊。
< 回 饋 | 感謝支持 >
爲期十天的潮州節,在新加坡掀起一股潮州熱,爲了赴一場屬于“家已人”的約,不遠萬裏,大家齊聚這裏。潮州人的鄉情、團結和文化,閃閃地在異國他鄉發著光…讓我們期待,下一屆潮州節見。
以上就是comelah所見所聞的“潮州節”。
看到如此濃濃的鄉情,不知道鄉裏鄉親作何感想,我們自己倒是很感動,這是一種凝聚力。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鄉情,是家國情懷,更是一個人在曆經萬水千山後的精神依歸。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鄉情”。
對季羨林而言,月是故鄉明;
在流沙河心底,那是一只蟋蟀的歌聲,歌聲中有雕竹做籠,呼燈籬落,有月餅,有桂花,有雁南飛;
于汪曾祺來說,它具化成味覺,是紅油滋滋冒的端午鹹鴨蛋,是脆嫩多汁的楊花蘿蔔;
……
而你的鄉情呢?正安放于何處?
紙短情濃,素箋暖心。
“搏擊風浪、挺立潮頭、迎接新一天的太陽”就是潮人先輩留下來的“紅頭船”精神。
這種精神在一代代潮人的血脈中延續傳承。過去的潮州人行,現在的潮州人也行;外面的潮州人行,家裏的潮州人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