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半球多地冷空氣輪番上陣:日本多地連降大雪,韓國多處水管凍裂,中國大江南北一起喊“冷”,就連赤道邊上的新加坡也連續暴雨降溫。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爲何寒潮頻頻來襲?
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曆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入冬以來,冷氣團中心位置偏向歐亞地區並一路南下,加之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地區呈現“西高東低”經向型環流,使得東亞冬季風強勁。其次是赤道的拉尼娜因素。拉尼娜現象指的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從2020年8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海水變冷也造成東亞冬季風進一步加強,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
寒潮與氣候變暖看似對立,其實並不矛盾。全球氣候變暖不像簡單的連線題那樣,直接對應著“暖冬”“冷冬”或“某次過程冷不冷”。全球氣候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偏高趨勢,當受氣候事件影響時,個別年份仍會出現冷暖波動。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並未改變,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稱,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2攝氏度,將成爲有記錄以來最暖的3個年份之一。
寒潮是一種極端天氣事件。事實上,正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近年來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全球大氣的能量是守恒的。氣候變暖使某個地區持續異常高溫,周圍某個地方溫度就會下降,産生高溫熱浪、幹旱、洪澇、台風、寒潮等極端天氣。正如WMO秘書長彼得裏·塔拉斯所說,過去用“百年一遇”描述的熱浪和洪水等氣象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需要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對自然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例如,2019年澳大利亞幹旱引發山林大火肆虐數月,損失嚴重;2019年印度等國持續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造成至少600人死亡,數千萬人生活受到影響;2017年美國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3060億美元……
全球氣候變暖更多是人爲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強化碳排放約束以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爲國際社會的共識。各國應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意識,加強防範和應對能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
(作者爲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