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胡穎君
上市銀行年報漸次披露,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狀況也陸續浮出水面。
截至目前,已有14家上市銀行在其年報中披露了理財子公司的具體經營狀況,包括全部6家國有大行、5家股份制銀行、2家城商行以及1家農商行理財子公司。
年報顯示,2020年,上述1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部實現盈利,淨利潤合計達92.81億元。其中,招銀理財憑借24億元的淨利潤遙遙領先,暫居第一。
一、招銀爆賺24億?或是統計口徑不一導致
招銀理財去年上半年淨利潤15億元,下半年淨利潤增速有所放緩,但全年淨利潤仍高達24億元,幾乎是五大行理財子公司淨利潤總和。
爲何招銀理財能一騎絕塵?
界面新聞記者梳理年報發現,多數銀行將母行理財産品余額和理財子公司産品余額進行分開單獨統計。比如截至2020年末,建行理財規模2.2萬億,其中本行15,278.64億元,建信理財6,969.84億元。光大銀行非保本理財産品余額8,362.73 億元,其中光大理財管理産品規模 5,041 億元。
而招行則在年報中表示:“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産品余額(不含結構性存款)2.4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87%。”可以看出,招行將本行理財産品余額與理財子公司合並統計到了理財子公司名下,市場人士猜測,這或許是招銀理財盈利能力“超群”的主要原因。
“這當中建議還是要區分‘管理’和‘委托管理’兩個概念,後者其實是由原資管部委托給‘理財子公司’代爲管理,因此招行的年報中,實際上是把這部分也劃歸到理財子公司管理的産品範疇內。而有些銀行仍然將前後者進行明顯區分,在收入方面也進行了切分。所以,招銀理財的盈利能力一枝獨秀有一定的統計口徑因素。”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興銀理財去年實現淨利潤13.45億元,位居第二。其次是中郵理財,其淨利潤也超過10億元,達11.87億元。緊隨其後的是農銀理財、交銀理財,淨利潤分別爲9.91億元、6.65億元。
而資産管理規模最大、注冊資本最多的工銀理財去年僅實現淨利潤4.08億元,在五大行理財子中處于靠後位置。
國有行理財子公司中,中銀理財、建信理財的吸金能力也較爲平庸,2020年兩大理財子公司分別實現淨利潤4.55億元、3.35億元。
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中,光大理財可圈可點,去年全年實現淨利潤 5.64 億元。開業時間不足一年的兩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展露出較強的盈利能力。其中,信銀理財營收9.74億元,淨利潤5.95億元;平安理財開業後四個月的時間內錄得1.65億元淨利潤。
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方面,去年4月才開業的徽銀理財吸金能力不俗,截至去年末實現淨利潤1.09億元。開業1個月的青銀理財也實現了盈利,淨利潤300萬元。
除去統計口徑差異、開業時間不一的因素,銀行理財子公司爲何出現業績分化?一位理財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收益來源主要包括銷售自身理財産品收取管理費、銷售費以及超額業績報酬收益,還包括代銷其他理財子公司理財産品的收益。不過,目前代銷他行理財子産品的收入來源占比相對較小。
“短期來看還是渠道爲王,母行零售能力強的理財子公司優勢會比較明顯,此外,母行的扶持力度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理財子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區別。當然長期看,與公募基金類似,最後比拼的還是投研能力。”上述人士表示。
二、淨值化轉型進度不一
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後一年,盡管監管對部分銀行采取了“一行一策”的措施,即對于部分難消化老資産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在過渡期內尚未處置完,最晚可放寬至2025年,但並不意味著銀行可以消極拖延,淨值化轉型仍迫在眉睫。
除了盈利能力等數據外,銀行年報還披露了各家銀行理財規模,具體包括各家理財子公司資産管理規模以及淨值化轉型的進度。
工商銀行表示,該行符合資管新規産品和投資規模雙破萬億元。2020年末,非保本理財産品余額27,084.27億元。
理財規模方面唯一能與“宇宙行”匹敵的是零售之王招行。招行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管理的理財産品余額(不含結構性存款)2.4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87%。其中,表外理財産品余額占比達99.97%,表外理財産品募集資金余額排名市場第二。
建設銀行表示,2020年末,該集團理財産品規模22,248.48億元,其中本行15,278.64億元,建信理財6,969.84億元。2020年,建信理財發行各類理財産品6,969.84億元。
交通銀行表示,報告期內,集團表外理財産品平均余額10,938.35億元,較上年增加1,979.15億元,增幅22.09%。截至2020年末,交銀理財産品余額5,337.9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84.37%。
中行年報顯示,2020年末,中國銀行及中銀理財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産品規模爲13889.04億元;其中,中銀理財淨值型産品規模爲7181.22億元。
兩家全國性股份制大行理財子公司産品余額也均超過5000億元。
其中,興業銀行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末,興銀理財産品余額6858.92億元,其中,固定收益類産品余額6277.50億元,混合類産品余額571.84億元,權益類産品余額9.58億元;光大銀行年報披露,報告期末,該行非保本理財産品余額8,362.73 億元,比上年增加 574.36 億元,增長 7.37%。全年非保本理財産品累計發行 3.98 萬億元。截至2020年末,光大理財管理産品規模 5,041 億元。
渝農商行年報顯示,2020年末理財産品余額1382.5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8.23億元;渝農商理財自主發行理財産品規模突破140億元。
青島銀行年報顯示,青銀理財存續的産品余額爲15.37億元。
部分銀行披露了淨值化産品的占比。界面新聞記者對比發現,各大行淨值化轉型進度不一,總的來看,股份行、農商行“船小好掉頭”,其淨值化程度要顯著高于國有大行。其中,光大銀行淨值型理財産品余額 5,035.52 億元,占比 60.21%;中信銀行淨值型産品規模7,228.24億元,占比達70.00%;渝農商行淨值型理財産品占比超80%;而建設銀行淨值型産品期末余額2,939.29億元,占比只有19.24%,預期收益型産品占比仍高達80.76%。
三、未來打法不一
銀行理財子公司仍處于初創階段,未來布局方向也備受市場關注。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多家銀行在年報中披露了理財子公司的重點産品布局以及發力方向。
交通銀行在年報中表示,交銀理財去年發行旗艦産品“交銀理財穩享現金添利”並配套T+0快速贖回服務。推出帶最低持有期的開放式産品,鼓勵客戶長期價值投資。豐富區域主題理財産品,報告期末長三角主題系列産品規模近300億元,新發行大灣區價值投資系列産品。
工商銀行則表示,工銀理財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和産品布局,推動非現金、混合類、中長期限産品占比穩步提升。去年發布同業首支期權挂鈎淨值型産品、同業首家廣譜信用債指數、同業首支開放式美元理財産品,發行“工銀南方東英富時中國政府債券指數ETF”在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農業銀行也在年報中表示,農銀理財豐富“6+N”産品體系,逐步做大現金管理、固定收益、混合、 權益、商品外彙衍生、另類投資等六類支撐型産品,做優 ESG、惠農等特色系列産品。2020 年農銀理財共發行“農銀安心ESG主題”、“農銀同心ESG主題”理財産品11只,募集金額105.45億元。
中國銀行表示,中銀理財優化大類資産配置,在發揮固收類傳統優勢的同時,加大非標和權益類資産投資。
光大銀行披露,2020 年,光大理財傾力打造“七彩陽光”産品體系,發行養老客群、薪資管理、兒童成長、衛生安全、ESG 等主題理財,推出股票直投、股票指數、黃金挂鈎、1 分錢起購等特色化産品,加大權益布局,陽光紅衛生安全、紅利增強、ESG 精選等權益産品表現良好。其中,理財産品“陽光橙”銷量達到 200 億元,創單品募集金額最大、募集成立最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