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9月14日訊(記者吳涵宇)中國俗語雲“富不過三代”,所言非虛,全球曆史最悠久的前一百間家族企業竟無一華企!研究顯示,內地逾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僅204家,香港則有89家,兩地總和僅及日本約1%。科大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金樂琦解釋,因多數華人家族企業缺乏系統性的傳承規劃,以及富二代拒繼承家業所致,建議精簡所有權,多元管理資産,實現由家族企業向企業家族轉型。
科大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昨發表“中國家族企業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報告引述統計數據稱,全球逾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中,超過2.5萬家來自日本,美德次之,而內地和香港分別僅有204家和89家,列全球21及31位。該中心副主任彭倩提到,這些歷史悠久的日本家族企業中逾95%規模都很小,且主要經營餐飲等非常穩定的業務。
對非家族成員不信任
金樂琦表示,華人企業多數“富不過三代”的現象是由家庭文化、所有權傳承方式及業務模式等因素共同影響造成的。他舉例指,華人強調嫡系子孫繼承,而不少日企會通過招贅或領養,增加傳承的可能。
此外,家族關系的複雜性和管理架構的不明晰,令家族企業中的角色混淆,而管理者往往對下一代不放心、對非家族成員不信任,造成承接困難、人才短缺。財富管理方面,華人很少泾渭分明地處理家族資産和企業資産,亦缺乏多元化管理和長期投資的意識,令企業長久生存難以爲繼。
金樂琦解釋,很多華企管理者忙于工作,忽略了對下一代的針對性教育,盡管逾70%內地企業傾向于從家庭成員中尋找繼承者,但僅6%的家族企業制定了具體清晰的傳承規劃。在對家族業務認識不足的情況下,不超過35%的下一代願意接手生意。彭倩指出,他們更熱衷追逐自己的事業,隨著傳統行業受到沖擊,半數年輕一代希望投身金融行業。
建議向企業家族轉型
當然,“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並非堅不可摧,金樂琦提出從三方面改善現狀。首先,應建立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傳統行業應善用科技手段,主動革新、轉型升級,並積極融入全球化浪潮。第二,企業應精簡所有權,注重對下一代或外聘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增加信任。此外,他還提到猶太人的營商之道,認爲猶太人追求開放對話、精英管理、自由職業選擇的特點都值得華人學習,建議糅合不同文化的可取之處,平衡中西方核心價值。
金樂琦續指,現時家族企業(family business)正在向企業家族(business family)轉型,前者相對封閉保守,而在企業家族模式下,不再強調以血緣作爲單一傳承標准,能夠適時放棄不具前景和活力的業務,挖掘全新機遇,並能多元化管理資産,建立清晰的企業架構,相信會成爲未來華人企業的發展方向。
九龍表行後人創業引阿裏入股
作爲本港傳統鍾表行九龍表行的第三代管理層,黃家恒合夥創辦了智能戒指初創公司“Origami Labs”(ORii)。他昨透露,ORii早前獲阿裏巴巴的香港創業者基金投資,現時正在尋找新的策略合作夥伴,並將于年底進行第三輪融資,希望引入阿裏巴巴作爲公司股東。
ORii行政總裁黃家恒介紹,ORii智能戒指利用“骨傳導技術”,能夠與智能手機 配對後接聽電話及收取信息,未來亦會加入更多功能。目前,智能戒指主要通過電商銷售,不過身兼九龍表行總經理的他表示,未來亦將于九龍表行銷售ORii産品,以發揮二者的協同效應。
他直言,每間初創公司都想成爲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目前正與各方傾談融資方案,短期內將專注于智能戒指研發,亦會考慮開拓B2B商業模式。問及會否考慮上市,他笑稱ORii是成立不足2年的年輕公司,目前並沒有上市時間表。
另外,傳統藥企余仁生(香港)副主席、家族第五代成員余在啓亦指,家族已投資了不少醫療相關的初創企業,不乏一些中草藥研發公司。
“中國家族企業的未來發展”研究摘要
●逾70%內地企業傾向在家族內尋找繼承者,但僅6%有明晰的傳承計劃
●內地不足35%“下一代”願接手家族生意,約50%希望從事金融業
●香港百年家族企業89家,全球排名31位,次于新加坡
●極少數年收入逾5000萬美元的華人家族企業生存超過一世紀,全球前百家歷史最悠久的家族企業無華企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