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 編輯/郭光昊】曆經8年的研究規劃、談判磋商和協議制定,原本只有一個簡單雛形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如今已完備成型。
應東盟輪值主席國越南總理阮春福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于11月12日到15日出席以視頻形式舉行的第23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3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第15屆東亞峰會、第四次RCEP領導人會議和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
此次系列會議期間,最被外界關注的一項內容便是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10國有望共同簽署RCEP協定。本次會議東道主越南表示,若一切順利,本周日(11月15日)正式簽字。如若成真,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將正式達成。
雖然談判過程漫長而艱辛,其中更是遭遇印度突然“退群”等波折事件,但無論是參與的各國還是國際外媒均對RCEP信心滿滿,將其稱爲“史上最重要的貿易協定之一”,並認爲這將爲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合作注入一針“強心劑”。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4日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泰國曼谷出席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圖自新華社
各國強烈期待本周簽署全球最大貿易協定
據新華社11月11日消息,外交部當天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以視頻形式舉行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表示,中方期待系列會議期間如期簽署RCEP,這將充分展示區域國家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進一步深化經貿聯系的積極意願。
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則在吹風會上透露,在東盟主導下,RCEP各方積極推進各領域談判。截至目前,所有領域的談判已經全面完成,所有文本的法律審核工作也已經完成。各方正在積極協商,爭取在本次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協定。
去年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上,各方曾達成共識,力爭于2020年年內簽署協議。隨著2020年進入尾聲階段,近期,參與RCEP談判的各方均再度表達了對協議簽署的強烈意願與信心。
作爲RCEP中的重要成員,日本和韓國的媒體均予以大量的篇幅報道。其中,韓聯社報道直接稱,文在寅將在15日與有關國家領導人一同簽署RCEP協定;而共同社、《産經新聞》和《日經新聞》等日媒則也關注了此事。日本共同社10日表示,即將簽署的RCEP將是中日和日韓首次簽署經濟夥伴關系協定(EPA)。
澳大利亞《堪培拉時報》11日報道稱,簽署RCEP標志著亞太地區引領了世界經濟開放。報道中還特別指出,近期全球有轉向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多國政府都放棄了貿易自由化,作爲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貿易協定之一,RCEP克服了巨大的政治阻力,在如此不利的大環境下達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貿易協定,堪稱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此外,東盟各國同樣非常關注RCEP將會爲該地區帶來何種發展和機遇。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爲,即將簽署的RCEP協定,會爲區域經濟合作注入一劑強心針。
馬來西亞《星報》則報道稱,馬來西亞貿工部在8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本屆東盟峰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簽署RCEP協定。柬埔寨亞洲願景研究院院長強萬納裏10日接受越通社采訪時強調,在當前背景下,柬埔寨爲在本次東盟峰會期間簽署RCEP協定做好了准備。
越南是今年東盟的輪值主席國,越南外交部副部長、東盟高官會越南代表團團長阮國勇9日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據我所知,RCEP談判已經完成。談判人員正在完成各自國家簽字的內部程序。如果所有國家都能及時完成,簽字儀式將在15日舉行。
談判之路漫長而坎坷,印度去年突然退出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是由東盟10國發起,由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這六個與東盟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共同參加,共計16個國家所構成,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除了削減關稅之外,各方還就知識産權、電子商務(EC)、海關手續等廣泛領域的規則制定進行了磋商。
圖自維基百科
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的籌建過程看,RCEP是由東盟規劃和推動的,同時中國在整個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2012年年底舉行第21屆東盟峰會上,16個國家共同簽署了RCEP框架並宣布談判正式開始。隨後的8年時間裏,各國展開了漫長而又複雜的多輪談判。
2019年1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泰國曼谷出席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在此次會議上,RCEP完成主體談判,除印度以外的15國領導人發布RCEP聯合聲明,主張將以2020年簽署爲目標繼續協商。至此,RCEP迎來了一個極爲重要的裏程碑。
但是,也是在此次會議上,之前態度就一變再變的印度在談判最後關頭宣布退出,決定不參與簽署RCEP。當時,印度總理莫迪認爲,在關稅、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和非關稅壁壘方面存在分歧,是印度決定不簽署RCEP的原因。
日本經濟新聞網當時曾對此分析認爲:談判中,由于印度對中國擁有巨額貿易赤字,如果下調關稅,擔憂對國內産業造成打擊,因此有著強烈的危機感;談判最後階段,印度還希望保護本國的各類産業;而因本國經濟陷入停滯,莫迪事實上也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比貿易自由化更爲關切的高失業率與貧困等內政問題。
2019年11月4日,印度總理莫迪出席東盟峰會
對于這些擔憂,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曾強調,中方無意追求對印度的貿易順差,雙方可以進一步拓寬思路,將合作蛋糕不斷做大。中方願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與各方一道繼續協商解決與印度談判中面臨的問題,歡迎印度盡早加入到協定中來。
面對印度的突然“退群”,一些國家很難揣摩其真實意圖。像是部分東盟國家,就對印度的態度忍無可忍,在談判中提議把“排除印度”的協議作爲選項。其目的是先完成談判,盤活區域內的貿易,盡早收獲“成果”。
而日本方面則一再強調印度在RCEP談判中的重要性,展現出了“沒印度不行”的態度。當時就有日媒對此分析稱,日本之所以反對“排除印度”,是因爲希望印度能參與進日美兩國作爲經濟和外交戰略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已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
如今,眼看15國簽署RCEP在即,日本也接受了沒有印度加入的事實。
不過,《日經新聞》報道稱,RCEP雖然將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會接受新成員,但爲印度特別開了口子。協議預計將寫明,印度只要有參加意願,無論何時均可加入;《産經新聞》則援引日本外務省官員的話稱,雖然諸如市場准入這些最起碼的談判還是需要的,但是將創造印度能盡快加入的環境。
泰國外交部東盟司司長Usana Berananda此前也表示,我們意識到印度是一個關鍵的地區力量,所以爲其設置了特別的加入條件。東盟與日本均傳達了相同信號。
日本媒體還披露了協定涉及農産品部分的一些內容。時事通信社12日稱,中韓將分階段撤銷日本清酒、燒酒和威士忌的關稅。日本也將分階段撤銷中國紹興黃酒和韓國馬格利酒的關稅。共同社稱,在農林水産品領域,日本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撤銷率爲56%、韓國爲49%、東盟10國及澳新爲61%。此外,日本將大米、小麥、牛肉與豬肉、乳制品、糖料作物這五個重要項目排除在撤銷或削減關稅範圍外。
簽署RCEP,推動各國攜手前進
曆經8年談判,將由15個國家共同簽署的RCEP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定,有學者專家形容,在這一區域貿易集團面前,即便是歐盟也只能相形見绌。
西澳大利亞大學珀斯美國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傑弗裏·威爾遜(Jeffrey Wilson)在《堪培拉時報》上發表文章認爲,按人口和經濟規模來計算,RCEP涵蓋的將是全球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而GDP將幾乎占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若以全球貿易份額來衡量,這一區域貿易集團僅稍稍落後于歐盟,但隨著亞太地區貿易的高速增長,這裏超越歐洲將是必然。
此外,RCEP中所含內容十分廣泛,除了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RCEP還將涉及知識産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多領域。
香港《南華早報》11日引述部分區域貿易觀察家的分析認爲,由于美國並未參加RCEP,並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美國退出後新名字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即CPTPP),這鼓勵了許多該區域內的國家到別處尋找新的領導。而在中美貿易關系不佳的情況下,中國也可利用RCEP實現區域貿易的多元化。
“RCEP關系到中國的長期戰略利益以及與鄰國之間的關系”。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爲,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將是由拜登領導,美國很可能重返CPTPP,一旦RCEP的談判處理不好,一些國家可能會轉向CPTPP。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此前參與談判的15個國家都對簽署RCEP興趣強烈。像是澳大利亞,雖然近期中澳關系嚴重滑坡,但在事關RCEP的議題上,澳方態度積極。
威爾遜指出,對于澳大利亞而言,RCEP能夠帶來顯著的好處。此前澳大利亞的貿易主要側重于與中國、日本和印尼等主要夥伴的雙邊市場,缺乏區域框架下的多邊合作平台,而RCEP則能將澳大利亞納入多邊體系,從而更穩固地融入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則認爲,盡管中澳兩國在外交領域發生了摩擦,但RCEP可以爲兩國提供一個替代性的經濟合作平台。
威爾遜隨後更是點出了一個現階段最爲重要的話題,那就是RCEP的簽署將會提振後新冠疫情時代的經濟複蘇。報道指出,隨著全球經濟的低迷,RCEP所涵蓋的這一廣大地區將成爲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更廣泛地來講,這裏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盡管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冠疫情的沖擊,但該地區的“商業大門依舊敞開著”。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去年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上的發言所講的,RCEP主體談判的結束標志著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這有利于地區國家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有利于在保護主義擡頭的背景下,提振各國攜手抵禦風險挑戰的預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