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生在新加坡“通商中國”的會議室裏與當地學生及工作人員交流。 馬曉彬攝
制圖:潘旭濤
“感謝中國同學關于減貧的分享,這對柬埔寨很有幫助!”2019年1月24日,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的沙拉武·馮(SaravuthVong)同學在社交賬號上分享說。
對于沙拉武的分享,新近參加了“知行計劃”海外實踐的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萬勝認爲,“我們能走出國門,以平等對話的方式,讓外國青年了解並認同中國治國理政新實踐,我覺得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知行計劃”海外實踐名稱取自“知行合一”,即書本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2019年初,清華大學46名研究生組成4支海外實踐支隊,赴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瑞士、荷蘭、比利時8國,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結合所學所思,到海外講述中國故事,表達青年聲音。
本報了解到,這已不是“知行計劃”第一次走出國門,此前,2016年,美國、東非;2017年,德國、法國、以色列、新加坡、文萊;2018年,印度、泰國、巴西、俄羅斯……世界地圖上越來越多的地方留下了清華學子實踐或是宣講的腳步。
通過曆史故事介紹中國倡議
1月25日的英國牛津,天氣寒冷。牛津大學的職業服務中心會議廳內,來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碩士生王子銘,自信地走上了講台,開始了“‘一帶一路’的概念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變遷”的主題宣講。
在宣講一開始,王子銘展示了大量曆史圖片和數據,通過將英國人熟悉的概念與中國的發展進程進行類比,幫助外國師生迅速建立起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框架。其中,他列舉了近年來“一帶一路”在區域合作中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及在沿線國家正在進行的項目,著重介紹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以‘一帶一路’作爲宣講的切入點,一方面是因爲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凝聚著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爲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動力和機遇,我想把‘一帶一路’的曆史源起和當下發展串聯起來。”王子銘對本報說。
這樣的講述方式得到了牛津大學一位老師的稱贊:“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地了解‘一帶一路’這個概念,熟悉了曆史淵源之後,我對‘一帶一路’的倡議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宣講的最後,王子銘通過列舉時間軸和經典照片的形式,展示了中國近現代國際地位的變遷。“我們在爲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感到欣喜的同時,也認識到當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結果。中國愛好和平,並會始終成爲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王子銘話音剛落,會議廳內響起了一片掌聲。
結合自身經曆宣講中國智慧
“精准扶貧絕非單純依靠政府力量,而是政府、社會形成聯動機制共同發力。”在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教室內,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張磊在題爲“中國精准扶貧及其經驗啓示”的宣講中這樣講述。80余名來自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的大學生聆聽了宣講,並與中國學生進行了深入探討。
金邊皇家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大一學生沙拉武·馮對中國的精准扶貧模式很感興趣,期待對“精准扶貧中政府、企業的角色定位,以及兩者間的作用機制”有進一步了解。
張磊曾于2018年1月底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進行“非遺傳承與精准脫貧的良性互動”調研,其中,“丹寨萬達小鎮”精准扶貧項目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益于此次經驗,張磊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見解:“我認爲政府引導在扶貧工作中具有主導性作用,但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只有以多種形式推進扶貧,形成強大合力,才能保障精准脫貧的實現。”爲了讓聽衆更好地理解“形成扶貧合力”的概念,張磊列舉了“中國企業實施電商扶貧模式”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兩個實例進行解釋。
萬勝是“知行計劃”海外實踐今年赴柬埔寨、泰國支隊的負責人,他告訴本報:“貧困是全球性問題,我們希望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柬埔寨和泰國的減貧運作機制及具體措施,提煉兩國減貧經驗,以期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減貧合作和國內的脫貧攻堅有所啓發。”
總結宣講“中國智慧”的經驗,萬勝說:“我們不是空對空地只講道理,也不做主觀評價,而是用自己的見聞說話,用客觀事實和數據說話,這樣更有說服力。”
爲了取得更好的宣講效果,柬泰支隊的12名成員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英文好的同學幫忙打磨講稿,其余同學下功夫學習權威報告,確保數據和內容的准確性,負責宣講的同學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練習,在候機和航班飛行過程中都在准備。
宣講結束後,一位金邊皇家大學的學生想進一步了解中國青年大學生參與扶貧的具體實踐。張磊回答說,“中國一直重視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學校也鼓勵學生們利用假期參與到一線的實踐中,在實踐中了解社情民意、加強自我教育。”
2017年7月至8月中旬,張磊曾在河南省洛陽市高新區辛店鎮農業服務中心參與扶貧工作,40多天的實踐中跑遍了鄉鎮所覆蓋的22個行政村。“一線扶貧幹部的辛苦奉獻和村民的親切關懷是我這次行程裏最深刻的記憶。”張磊說。在他看來,中國精准扶貧模式離不開紮根基層的扶貧幹部,也需要當代大學生的參與奉獻。隨後,張磊結合自身經曆,向金邊皇家大學的學生們發出邀請:“希望你們有機會到中國來,看看我們的新農村建設。”
通過照片勾勒中國變遷
1月23日午後,新加坡“通商中國”的會議室內,20余名新加坡青年圍坐在一起。接下來的15分鍾裏,他們聽到了一場以中國特色政策試點爲切入口,關于中國政策創新機制和發展成果的講解。主講人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吳冠生。
投影屏幕上首先呈現出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記錄著1987年11月中國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時排長隊的情景。之後,畫面跳轉,屏幕上呈現出三位小朋友在肯德基餐廳內和身穿玩偶服裝工作人員的合影,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想當年,一頓肯德基往往是孩子們考取高分後的嘉獎。”吳冠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曆向聽衆們解釋說。緊接著,第三張照片上呈現出當下中國青年關于“減肥問題”的詞頻圖。
“從熱愛西式快餐到追求健康飲食,普通民衆生活方式的變化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展巨變的一個縮影。”吳冠生通過介紹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來引出本次的宣講主題: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試點。
在吳冠生看來,圖片素材是除翔實數據外,增強宣講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有益方式。中國政策試點的類型劃分、曆史溯源、特色優勢、發展趨勢……15分鍾的宣講內容翔實,互動積極。
“過去,學生海外實踐更多是去了解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而今,中國經驗契合發展中國家現實需要,同時對全球治理具有借鑒意義。近年來,我們陸續組織清華學子到海外宣講和展示中國階段性發展成果,豐富對外傳播體系,向世界展現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知行計劃”海外實踐帶隊教師、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趙璞向本報介紹說。在他看來,宣講中國只是傳達中國聲音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形式,既包括走出去,也包括請進來。
2018年10月20日,首屆亞洲大學聯盟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應邀出席論壇的青年學生中,包括了來自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學生代表,朱拉隆功大學是2018年清華學子海外宣講的其中一站。
在這些青年小夥伴們的眼裏,真實的中國在展現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正以友善的姿態團結著各國夥伴,擁抱變化,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