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爲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衆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
提到教育成功,很難不讓人想到新加坡,2015年新加坡15歲中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拿下數學、科學和閱讀三個冠軍。2016年TIMSS(國際數學和科學評量)新加坡的中學生和小學生也拿下世界第一。OECD 2030 教育倡議的新加坡代表劉依玲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從國際與新加坡曆史的脈絡雙管齊下,帶領讀者了解,新加坡教育在國際評量的優異成績,背後的思考。
2019年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宣布,新加坡教改進入了“終身學習” 階段。圖爲2017年新加坡輔華小學的科技融入數學課程。黃建賓攝影。
文:黃敦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教師培訓院長劉依玲曾代表新加坡參與 OECD 2030 教育倡議,劉依玲(Ee Ling Low)指出,教育不只是教育,還是新加坡的命脈,老師們如同新加坡的建國者。在新加坡,教育改革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提到教育成功,很難不讓人想到新加坡,2015年新加坡15歲中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拿下數學、科學和閱讀三個冠軍。2016年TIMSS(國際數學和科學評量)新加坡的中學生和小學生也拿下世界第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院院長劉依玲(Ee Ling Low),可說是亞洲參與全球教育變革最廣、最深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
她是師資培育者、教育研究者、也是政策參與和制定者,她代表新加坡參與美國名校史丹福與哈佛等名校的教育創新計劃,也是 OECD 2030 教育倡議的新加坡代表。
今年7月接受《親子天下》的專訪,劉依玲從國際與新加坡曆史的脈絡雙管齊下,帶領讀者了解,新加坡教育在國際評量的優異成績,背後的思考不只是教育政策,而是思考教育放在全球變遷中的策略定位。
劉依玲指出,教育不只是教育,還是新加坡的命脈,老師們如同新加坡的建國者。在新加坡,教育改革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在變動快速的世界中,多數問題與挑戰的答案,都藏在新加坡幾十年來,師資培育者、教師、家長、甚至整個社會都養成的共識:每個人都要有面對經常變動的彈性、終身學習的意願、培養面對未來所需的特質。
劉依玲也將參與今年9月份舉辦的2019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擔任主講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院院長劉依玲(Ee Ling Low)。講者提供。
Q:你參與全球的教育改革、倡議,譬如,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的邁向未來計劃(NIE Moving Forward)、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國際教師政策研究、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全球教育創新提案、還有OECD 的2030教育倡議。在其中有看到全球教改的共同趨勢嗎?
A:在探討教育的趨勢之前,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先看看在當今全球發展中,教育所處的位置。
譬如大家很關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由技術和數字演進所驅動,創造了在經濟、社會跟文化層面巨大的改變。改變非常快速。
我們因此要重新思考怎麽生活、工作、學習、甚至怎麽買東西。學生花很多時間獲得的知識,很快就過時了。以爲特別的事物,也會很快變得尋常無奇。
很多工作正被機器人取代,但也有很多新的工作問世,這些新的、或是尚未問世的工作,是沒法從現在學業的角度來准備的。
《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這本書的作者史瓦布(Klaus Schwab)說得很好,現在中産階級的工作,無法保證未來能有中産階級的生活模式了。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6年跟2018年發布的“未來工作”調查報告,受訪的雇主認爲未來工作上最相關的十大能力是什麽。二次調查雖然只間隔3年,雇主心中的十大能力優先級已經出現變化,而且有2項掉出榜外。
未來工作的關鍵能力, 批判性思考更顯重要
數據源:世界經濟論壇(WEF)2015年跟2018年,分別抽樣問各國雇主對未來工作技能調查,2015年問對2015-2020年預測,2018年問對2018-2022年的預測。
制表:施雲心、祁若昀、吳碧芳
Q:新加坡這幾年的教育也重新聚焦,例如,讓老師教更少,但是學生學更多、減少考試、增加 STEM 課程。新加坡未來的教育改革重點是什麽
A:新加坡隨著國家的發展跟需要,有很多階段的教育改革。
從1960年代教大家怎麽生存,1970年代強調效率,1980年代是能力爲本。
到了1990跟2000年代,新加坡進入了價值取向,以及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並且引入了二個重要的倡議,分別是1997年的“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以及2005年的“少教多學”(Teach Less, Learn More)。
這已經可以看到未來導向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未來的重要觀念,而且在教室中,也是以學生爲核心。
不過,我們現在又進入了下一個教育階段。
我們的教育部長王乙康在今年3月5日宣布,新加坡進入了“終身學習”(Learn for Life: Remaking Pathways)階段。
這裏有2個重點,一是幫助學生學會持續學習,一是幫助現有的工作人口學習新技能,並且有配套措施,例如“未來技能計劃”(Skills Future)。
這在學校要怎樣進行呢?我們正在培養一種心態,要在學習的樂趣跟教育的嚴謹性中求平衡。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也很積極地協助建立新加坡成爲終身學習者的國家。
我們的方式,就是爲了未來的學習者,培育准備好面對未來的老師。
所謂准備好面對未來的老師,有2個重點,一個是終身學習的心態,另一個是准備好面對未來的特質。
在終身學習心態方面,我們教老師們從人生的4個面向著手(“4” life),這是雙關語,也是爲了人生(for life)的意思,內容包括了life-long, life-deep, life-wide, 以及life-wise。
‧ Life-long:要他們從職前到專業的教師,在老師的生涯中,能夠持續學習、成長與發展。
‧ Life-deep:要他們透過新加坡教師訓練計劃從職前到在職,不斷深化他們的專業。
‧ Life-wide:我們會提供各種本地和全球的觀點,介紹各種型態和數字相關知識、技能。
‧ Life-wise:我們提供個人化的指導,也強化價值觀導向,讓老師有很強的專業精神和價值。
至于准備好面對未來的特質,我們期待、而且要形塑他們成爲創造知識、促進學習、打造學習環境、養成人格和教育變革的領導人。
Q:在教改中,新加坡政府怎麽幫助老師轉型、過渡到新的方向與做法?其中又有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呢?
A:首先要認識一個前提,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所以我們進行大量的投資。教育是投資的關鍵,能讓人們在不確定的未來獲取成功所需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
教育本身就要有能夠持續變動的彈性,要能時時有新的演進跟改變。
就實際的做法,教育部、教育部的新加坡教師學院、還有國立教育學院會跟學校合作,提供師資培育的素材、說明會、工作坊等,讓老師提早准備,面對新的做法。
老師們也都知道,我們的系統需要時時檢討、評估跟改善。
我們每一科的課程有一個5年的循環,在第2、第3年時都有期中檢討。新加坡的老師們已經習慣要常常轉型了,這是他們專業的一部分。
Q:學生、老師、和整個教育體系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哪些資源或因素,可以幫助老師們在下一波教育改革中成功?
A:這要回到“終身學習”這一點。
我們的老師們是專業人士,而作爲專業人士,他們知道要不斷改善自己,讓自己更精進。要成爲大師,是要花很多時間的。這些持續發展的範圍,包括所屬專業的內容,例如專精的科目、課程與政策、教學方法、以及提升自己的層次。
幾年前,新加坡發展出“教師成長模式”(Teacher Growth Model, TGM),明確地畫出老師們要在5個領域學習所需要的專業特質,教師們必須是倫理道德的教育者、稱職的專業者、能與人協作的學習者、轉型的領導者,以及小區的創生者。
所以,當本地或是全球教育有那些改變時,老師都可以在上述不同的專業特質分類下,報名上課。
新加坡也提供老師很多進修的方式與課程、活動,老師們也可以在學校透過教學觀摩、影片來學習。
老師們除了自己學習到新知,也會把創新、刺激與啓發帶回學校、教學現場。
Q:你在全球教育政策與研究的深入參與,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可否跟我們分享,持續投入的動力是什麽?最想啓發教育從業人員什麽?
A:我一直都想要教書,投入教育界。而且我人生遇到的很多老師,更強化了我的想法,他們不只學識淵博,而且還是令人驚豔的榜樣。
其中一名是我在中學遇到的陳老師(Mrs. Cecile Tan) 。她教我的,不只是知識,還有生活中的機會教育,讓我們知道怎麽做個好人。我從她身上體會,要做個好老師,就要在教書時,把學生時時放在心中。
無論是我在培育未來的老師、教育研究、或參與教育政策時,都一直這樣做。
我深信,教育能把每個學習者的潛能發揮到最大,這爲我的生命帶來很大的意義。而且,當我想到新加坡的未來老師跟他們的學生,因爲我這樣的投入,可以迎向亮麗的未來時,也感到很驕傲。
Q:新加坡政府如何跟父母溝通,改變他們的想法、贏得支持?
A:父母仍是整體教育非常重要的夥伴和利害關系人。如果沒有父母,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不會發展成今天的樣貌。
教育部花了不少時間,透過這裏的媒體傳播相關的訊息,學校也花了時間利用家長跟學校的會議,讓家長參與教育。
很多學校有很好的家長支持團體,他們是很重要的改變媒介,協助影響其他家長的想法。我們也有跟家長的焦點團體討論,這樣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麽,也有助于讓他們了解,爲什麽有些事情要那麽做。
另外,新加坡社會很敬重老師和教學專業。
整體說來,大家認爲老師是建國者,因爲他們孕育了國家的未來。
根據2018年瓦爾基基金會(Varkey Foundation)的調查,63%的新加坡人認爲學生很尊敬老師,這在35個國家中排名第6。31%的新加坡家長鼓勵孩子當老師。這種對老師的正面評價與心態,以及我們的延伸教育和學習,都幫助家長在很多改變中能夠隨之轉化。
我想,大家面對改變,應該是抱著開放、而不是害怕失敗的心態,而且可以從中學習,對未來抱持希望。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跟全球化,這是很重要的。
無論是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老師、師資培育者、校長、父母、或是社會中的任何成員,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最好的一切。
我想再次強調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所提出的,我們要在學習的樂趣跟教育的嚴謹性中求平衡。我們希望孩子有最好的,但那並不意味要幫他們在學業上拿到最好的成績,而是要幫他們作爲“全人”,把潛能都發揮出來。
超越素養這件事,老師們更要聚焦看對學生的影響。
如果你能感動學生、觸動他們的生命,用正面的方式影響孩子,啓發他們對別的生命帶來正面的影響,那就成功了。
我們要用這種深沉的熱情,想要改變我們所教育的生命,來驅動我們,才能夠持續站在教學專業的最高境界!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爲親子天下微信公衆號(微信號:cn-par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