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1600字,讀完需要6分鍾)
這裏是深圳,七夕,打開大衆點評,預定晚上福田區的海底撈,顯示排位要一個半小時;
一水之隔,港股市場,2020年8月27日,海底撈股價突破50大關,創下曆史新高。
吊詭的是,8月25日,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出現了上市以來首次虧損,淨虧損達9.65億元;
在股價大漲下,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以190億美元(約260億新元)的身家蟬聯新加坡首富之位,而去年他們登上榜首時財富爲138億美元。
聰明的四川老哥張勇
企業家選擇國籍,是個人行爲,通常來說也輪不到誰去說三道四。但一些新聞連起來看,還是挺讓人不是滋味的:
老板本是四川人,靠四川火鍋發家致富,突然成了新加坡人,公司本體注冊在英屬維京群島,控制國內的海底撈,讓國人有點被割韭菜的不爽感。
今年疫情期間,餐飲行業哀鴻遍野。海底撈創始人卻幹了賣股票套現、從銀行貸款補貼公司的“聰明事”。
5月7日,海底撈發布公告稱,股東SP NP Ltd.及LHY NP Ltd.擬以每股33.2港元的價格配售4700萬股股份。配售計劃涉及15.6億港元。根據公開資料,SP NP Ltd.以及LHY NP Ltd.爲海底撈創始人團隊的各自持股通道。也就是說,張勇等創始團隊套現了15.6億。
在張勇團隊套現前3個月,海底撈剛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貸款21億元人民幣。2月22日,海底撈對媒體表示,已從中信銀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銀行獲得信貸資金21億元人民幣。其中,2月19日,首批8.1億元貸款已經到賬。海底撈方面稱,此次合作爲銀行主動接觸,雙方自2月12號開始商談貸款相關事宜。在防疫緊急授信流程下,僅三天時間完成審批。
然後,疫情期間,海底撈還有疑似賣慘營銷的騷操作。今年疫情初期,海底撈就曾自曝日虧“8000萬”,僅僅在春節期間海底撈也曾自爆10天虧損7億不止。在今年的4月份,關于“海底撈漲價”的新聞又一次被推上了熱搜,遭到了網友們的紛紛吐槽。
但就在“海底撈漲價”熱搜過去4天後,海底撈就馬上對外發布致歉信,稱漲價系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從即日起所有門店菜品價格恢複至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准。
這些讓人不得不嘀咕幾句:共渡時艱之際,張勇,這位新加坡籍四川老哥,是不是太聰明,小日子是不是太“巴適”了?
中小火鍋店倒閉,龍頭攻城略地
《2020年1—7月火鍋業生存報告》顯示,今年前7個月期間,有65.1%商家沒有關閉門店,但有21.1%的商家關店1~10家,但是也有13.8%有新開門店。
與此同時,海底撈卻在攻城略地,大肆擴張。上半年淨開店167家(17年+98家,18年+200家),期末達到935家門店,67家位于境外。
可以說,疫情催生馬太效應,強者愈強,火鍋行業正在進行新的洗牌,海底撈、呷哺呷哺是洗牌的最大受益者,因爲空出來的市場正在被他們迅速地占領。
頭部企業依托強大的資金、供應鏈、管理等優勢進行迅速擴張,並且可以依托自身品牌力價值獲得漲價的話語權;腰部的小型品牌及底部的單體店,未來的生存空間將愈發狹窄。
此外,海底撈2018年招股書顯示原來的租金占比是4%,疫情期間2020年上半年已經占了0.9%不到了——海底撈在店鋪選址方面,是什麽樣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而一般餐飲品牌,房租占比往往占整體業績的25%左右,可以說海底撈”節省“的租金都是純利潤。
其實,麥當勞、星巴克、ZARA等也是這方面的”高手“,屬于商業地産引進的主力品牌,享受的是主力品牌的租金優惠(承擔吸引人流等作用)。
疫情讓其它中小品牌哀鴻遍野,死傷過半,留下的都是這些主力品牌,就更有”議價“能力了。
此外,疫情催生了海底撈的線上紅利。
在報告期內,雖然到店收入大幅下降,但是外賣訂單卻迎來劇增。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外賣業務實現營收4.096億元,同比去年1.83億元增長了123.7%,占總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6%增至4.2%。
今年3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外賣成爲各家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的重要手段,有91.6%受訪企業在疫情期間發力外賣産品。
8月,海底撈官方宣布,針對家庭、企業、團隊聚餐等大型用餐場景,推出外賣火鍋團餐業務,完善線上布局,海底撈對于風險的把控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從發展趨勢看,下半年海底撈將有明顯恢複,業績有望顯著反彈。從格局層面,此次衛生事件使得不少餐飲企業被迫退出,對包括公司在內的頭部品牌而言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
而這一切的良好預期,已經提前被海底撈的股價反映了。
投資咨詢,商務合作,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