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無錫市二院心內科,很多無錫人都會翹起大拇指:在全市率先成立“無錫二院胸痛中心”,在全國首創“無錫胸痛中心全市模式”,至此,一大批心腦血管疾病猝死患者從“死亡線”上被救了回來,病人入院到血管開通平均時間爲70分鍾,最短的僅需30分鍾,遠低于國家規定的90分鍾的救治時間。
“與死神賽跑”的背後離不開一個人——楊承健,正是在他的帶領和推動下,無錫市心血管疾病微創介入治療水平跨入新台階,屢創生命奇迹。
39歲出國留學深造
如今,行政上雖已退居二線,但作爲無錫市二院首批雁陣領軍人才、醫院心內科學科帶頭人、無錫市太湖人才計劃領軍人才,楊承健依然“活躍”在臨床一線,從事帶教、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手術等工作,從他大學畢業進入無錫二院至今,他一直致力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一幹就是30多年。
1995年,他在無錫第一個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極大推動了無錫微創技術在心髒病中的治療。2000年,已經39歲的他作爲當時無錫市衛生局“三名工程”(名院、名科、名醫)的拔尖人才,毅然選擇出國留學,師從新加坡國家心髒中心聞名于世的心髒專家林延齡教授。兩年時間,他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前沿專業知識,熟練掌握了射頻消融及冠脈介入技術等多項高新技術。雖然在新加坡拿到了行醫執照,但是他謝絕了恩師的挽留和豐厚的待遇,懷抱著一腔熱血毅然回到無錫。
第一次上台手術曾被趕
“技術的提升肉眼可見,但影響我一生行醫理念的是導師對患者獨特的關懷態度。”楊承健回憶:“第一次在新加坡中央醫院上台做手術,導師問我,這個病人家庭情況怎麽樣?肝功能怎麽樣?檢查的指標怎麽樣……我被問得三不知,只知道他是一個血管堵塞的病人需要手術,結果我立即被導師從手術台上趕了下來。”楊承健說,至此以後,他將導師的話牢牢記在心裏:醫生只要上台手術,就必須要全面了解患者,包括他周圍的環境、工作情況、壓力等,是否是造成疾病的誘因,醫生看的不是病,是病人,一個醫生只有全面關注這些,才有資格給患者手術,而不是“住院醫生問病史,主治醫生做准備,主任醫生開刀”的狀態。這種關愛、服務病人的理念以及科學、嚴謹的態度,對楊承健影響很大。
當好“領頭人” 打造優秀團隊
回國後,楊承健教授與同事一起,在無錫率先開展了冠狀動脈內金屬支架術、單極標測法射頻消融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先進技術,極大提升了無錫心內科的整體診療水平。然而,他也倍感作爲開展新技術的帶頭人壓力很大。
“我要把從新加坡學到的理念和技術帶給更多的同事,作爲領頭人,每一台手術都不能失敗,那種壓力可想而知。”楊承健說,醫生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患者才會認可。他是這麽說,也是這麽做的。他是無錫唯一同時具有心髒介入技術、冠脈內支架術、射頻消融術、起搏術及先心介入治療四項准入資格的專家。
一位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發心跳驟停多次的患者被緊急送往心髒導管室進行急診心髒介入手術。然而患者病情再次惡化,又一次發生室顫繼之停搏,意識障礙,呼之不應。聞訊趕來的楊承健立即組織搶救,立即給予除顫、心髒按壓……在短短2分鍾內就使患者恢複心跳,又立即帶領醫務人員在第一時間爲患者成功進行了急診冠脈支架植入術,挽救了患者年輕的生命。如今無錫二院的心血管內科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疑難病例的救治方面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平均每年開展心髒微創手術2000余例,憑著過硬的介入治療技術,將一大批猝死患者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創新模式“與死神賽跑”
2015年,楊承健牽頭組建的無錫二院胸痛中心正式成爲國家級認證單位。2017年,“無錫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成立,他指導胸痛中心按照低-中-高的危險程度建立危險分層制度,對急診入院患者進行評估,建立“4個24小時”的制度,24小時胸痛急診值班,24小時綠色通道開放,24小時導管室值班,24小時冠脈介入小組值班。這種院前、院內、上下級醫療機構、120系統無縫對接、信息共享的救治模式,實行了繞行急診和CCU,進一步縮短救治時間,爲急性心梗患者贏得心肌,贏得了生命。在他的帶領下,從病人入院到血管開通時間平均爲70多分鍾,最短的僅需30分鍾,遠低于國家規定的90分鍾的救治時間。
他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擴大胸痛中心的覆蓋範圍,曆時8個多月,遍布錫城5大區,700余名醫務人員參與,織出了一張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網。與此同時,他還牽頭成立無錫市胸痛專科聯盟,整合全市25家胸痛聯盟成員單位,在全市範圍內開展胸痛篩查、預防、診療及雙向轉診、遠程會診、業務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構建連續性的“篩查、幹預、隨訪、診療、康複”的預防與救治體系,建立了更全面高效的胸痛救治體系,爲廣大胸痛患者及時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胸痛中心年度最高榮譽“胸痛中心突出貢獻獎”、“護心使者”、享受國務院津貼、江蘇省勞模…….這些榮譽是行業對楊承健的肯定。很長一段時間,他一直住在離醫院不足500米的家屬樓,手機24小時開機,不管白天、黑夜,爲了能在最短時間出現在病人眼前。
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就會一直幹下去,直到幹不動的那天。”楊承健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季娜娜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