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哪位說過:女人可以不穿旗袍,但衣櫃裏不能沒有一件旗袍。
這話有道理,大有道理。如今旗袍被譽爲國服,是女人最愛的傳統服飾之一。王家衛在《花樣年華》裏,讓張曼玉換了23件旗袍。而李安在《色戒》裏,更是讓湯唯換了27套旗袍。由此可見,國人對于旗袍有多偏愛。其實,旗袍出現至今,也不過百多年。但是,學界和民間對于旗袍形成的時間,乃至對于旗袍本身的定義,都還有些爭議。
在《辭海》裏,旗袍被解釋爲:“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制服。下擺不開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 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但也有人說,旗袍是民國以後的産物,跟滿族袍服關系不大。比如鄭逸梅先生在《服禦之變遷》中就提出:“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禦之”。而在晚清徐珂《清稗類鈔 》中,又記載 :“八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蓋即古人男子有裳、婦人無裳之遺制。”今天,予言茶事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國服旗袍,看一看它的前世今生。
一、清朝滿族女子服飾變化
今天我們將旗袍視作滿清女子穿著的傳統服飾,但實際上,如果歸根朔源的話,旗袍源出于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袍服。滿族統一遊牧民族後,繼承和發展了這種傳統袍服。清兵入關後實行八旗制度,所以旗人所穿服飾又統稱旗袍。但是這時候的旗袍是不分男女的,直到後來順治頒布服裝禁令:男從女不從。即男人服飾仿效遵從漢服,女人則繼續保持滿族傳統服飾。
清朝前期,滿族女子所穿的“旗袍”比較寬大,因爲方便日常生活,方便騎馬出行。到後來生活安定,變身貴族以後才慢慢修改,窄如直筒,胸、肩、腰、臀完全平直,袍子的長度剛好蓋過腳面。如果不用衣領的話,則用圍巾遮掩。後來逐漸改良,增加了衣領的造型。“旗袍”面料多爲綢緞,袍面繡滿花紋,搭配“十八鑲”裝飾技巧哦,穿起來極其華美,盡顯東方女人端莊典雅之美。
二、國服旗袍的驚豔現世
清朝覆滅以後,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追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風潮,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女子服飾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民國才女張愛玲在《更衣記》中記載: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爲了效忠于清朝提倡複辟運動,而是因爲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另外,翻查當時的報刊資料,我們也能從中看出民國時期旗袍留下的始末。1920年1月18日上海《時報》載:“近來上海女界旗袍盛行。 ”同年《解放畫報》也記載:“不料上海婦女,現在大制旗袍。 ”而《中國衣冠中的滿服成分》同樣記載:“近日旗袍盛行,摩登女士爭效滿裝。 ”
從這些記載裏,我們不難發現,旗袍在1920年前後開始流行于北京和上海,但在六七年以後,就迅速向南方傳播,進入廣州和香港等地。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旗袍在國內流行了20多年。從電影明星胡蝶、民國才女張愛玲到宋氏三姐妹,無不愛穿旗袍,引領一時風潮。1929年,民國政府將其確定爲國家禮服之一。
在這20年裏,旗袍的樣式進行了諸多改良。早期旗袍的顯著特征是倒大袖,到了20世紀30年代,倒大袖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袖旗袍,兩邊開衩較高,腰身更加貼合身材,凸顯曼妙曲線,並且第一次出現了肩縫和裝袖,改良了胸省和腰省,甚至襯以墊肩。從此,旗袍基本上奠定現代旗袍的設計基礎,擺脫了傳統旗人袍服的舊制。
三、建國時至80年代初旗袍被動消失
新中國建立以後,百廢待興。全國上下,不分男女,全部投身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來,爲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而奮鬥。但是,華麗但不方便勞作的旗袍,不適用于戰後重建運動。所以,建國後,旗袍逐漸被上衣下褲的服飾所取代。當然,在一些重大慶祝活動或外事活動時,還可以穿戴。
等到了60~70年代,社會風雲突變,旗袍成了“封建糟粕”和“資産階級情調”,遭到廣泛的批評和抵制。因此,在這一階段,旗袍幾乎從人民的視線中消失,幾乎看不到任何蹤迹。當時世界範圍內,只有台灣、香港和國外部分華人,選擇旗袍作爲日常服飾,在國內已經沒有人穿了。
甚至在這一階段,對于旗袍的研究都被劃爲禁區,不然敢碰,否則的話要拉出來批鬥。這一特有現象知道文革結束,實行改革開放以後,才有所好轉。因此,自建國至80年代初,是我國旗袍服飾設計、穿戴和旗袍文化研究的相對沉默期,旗袍消失于世人的眼光之外。
四、80年代至今旗袍從常服變身禮服
80年代以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席卷全國,人們的觀念再次被刷新和洗禮。很多事物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特征,旗袍也不例外,它不再是資産階級的産物,也不再是封建糟粕,而是代表著老百姓對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所以,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旗袍開始重新回歸大衆視野,處于恢複發展階段。
到了90年代以後,改革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群衆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老百姓對穿衣打扮的需求開始變化多樣,豐富多彩起來。女性對于美的追求開始凸顯,細長高挑,平肩窄腰的身線成爲大衆審美的最愛,而旗袍恰好能夠襯托這種身材之美,因此被女性所喜愛。再加上自90年代開始,我國傳統文化開始複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旗袍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象征之一,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東方古典女性身姿之美。
改革開放以後的旗袍設計,除了保留傳統流暢線條外,逐漸加入了更多時尚元素,不僅國內設計師喜歡設計款式新穎的旗袍,就連國外大牌設計師也參與進來,旗袍在世界著名時裝周上展出,轟動世界。此時的旗袍從設計、到材料乃至生産工藝,都有較大的突破,受到了世界服裝界的廣泛關注。從90年代開始,國家領導人出訪時或者有外事活動時,領導人夫人和女性外交官員經常以一身得體旗袍亮相,一次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早在1984年,旗袍就被指定爲女性外交人員的禮服。到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旗袍成爲禮儀服裝,並在以後的重大賽事活動和會議期間,基本上都遵循這一傳統。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皆是如此。2011年的時候,旗袍手工制作工藝成爲國務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旗袍不僅在中國國內如此盛行,在國際華人世界,旗袍同樣受人重視。新加坡總統夫人,經常穿旗袍參與活動,彰顯華人身份。馬來西亞更是專門發行了一套郵票,上面是各民族傳統服飾,其中華人女性服飾就是旗袍。
總之,旗袍從出現到現在,不過百余年的曆史,但已經經曆了萌芽、發展、繁榮、冷落、消失、複蘇、發展到興盛的過程,可謂經曆過人生的巅峰,也感受過漫長的低谷,如今又再一次向世人展現出中國傳統華服之美。一個世紀經曆了幾次演變發展,無疑爲她增加了內涵深度,同時也展現了旺盛頑強的生命力。我們應該爲這種頑強贊美,我們應該繼續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相信在未來的時間裏,旗袍將繼續創造屬于她的燦爛輝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