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港股市場走出了一波大牛市,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同樣可圈可點。德勤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不包括從創業板轉主板上市的公司在內,當年有逾161家新股登陸港交所,數量較前一年增加了34%。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雖然2017年港股市場未能蟬聯全球最大IPO市場地位,但2018年香港市場“同股不同權”架構和H股全流通有望開啓,相信香港市場將更具吸引力。
今年IPO市場將更樂觀
2017年香港IPO市場表現不俗。不僅有國泰君安、九龍倉置業等重磅大市值個股隆重登場,又有衆安在線、閱文集團等新經濟新星閃亮上線。從IPO數量上來看,無論是主板還是創業板在數量上都創下了曆史新高。
數據顯示,7月份IPO市場表現最佳,上市27家公司。再從募資額來看,香港交易所在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成爲募資額最高IPO交易所,但在2017年被紐約證交所奪走這一桂冠。紐交所從第3位上升至首位,而港交所下滑至第4位,落後于上交所和納斯達克。
2017年老牌券商國泰君安和科技金融保險股衆安在線在港募資額超過100億港元,突破50億港元募資額的有6家公司。市場人士表示,香港IPO市場整體來看平均集資額整體呈現縮水的態勢,超大型新股數量也有下滑的表現。此外,從德勤的數據來看,共計有30家海外公司赴港上市,分別來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以色列等地,融資額達到123億港元,同比增加14%,而上年同期則有10家海外公司赴港上市,融資額僅爲108億港元。海外上市公司赴港勢頭增加,也反映了在互聯互通的作用下香港市場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加。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展望2018年,港股IPO市場的前景會較2017年更爲樂觀。一方面,2017年港交所建議修訂香港創業板以及主板規則,同時提議設立創新板,進一步拓寬香港資本市場上市渠道,以吸引更多尚未盈利的新經濟公司赴港融資集資。2017年年末香港市場通過了“同股不同權”架構,政策的放寬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公司赴港上市,將成爲2018年香港市場IPO的重要催化劑。另一方面,市場熱議的H股全流通試點開啓,這對港股市場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利好,將令香港上市更具吸引力,推動新股赴港上市熱潮。類似于小米、螞蟻金服、平安好醫生、微醫、點融網、陸金所、平安證券等內地的科技類公司有很大機會在港股市場進行上市,另外航母級公司沙特阿美或有機會考慮選擇港交所上市,因此2018年港股IPO市場將大概率表現優于2017年。
新經濟公司料受寵
2017年港股上市的公司中,互聯網和科技方面的“新經濟公司”成爲募資主力,其中前十大募資IPO中衆安在線、閱文集團、易鑫集團和雷蛇都屬于“新經濟公司”,分別募資136.83億港元、95.74億港元、67.66億港元和47.46億港元。隨著互聯網及新興科技的興起,港股的IPO市場生態也在發生改變,而從這些“新經濟公司”招股時均獲得大幅超額認購的表現來看,投資者對這類企業抱有極大的熱情。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2017年無論是美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科技股的爆發都是支持大市的重要力量。在2017年,衆多“新經濟股”登陸港股市場,在全年最受歡迎的“新經濟公司”股東中,不僅有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身影,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等知名大佬也紛紛作爲股東爲其“背書”。香港投資小散戶們急切抓住科技等高成長性行業到來的機會,是引爆散戶投資者打新熱情的直接原因。市場人士預計在內地完善相關行業法律法規後,香港市場在2018年有望迎來更多金融科技企業上市。
花旗(Citi)大中華區股權資本市場聯席主管Bruce Wu表示,香港允許雙層股權結構,對于尋求保留更大控制權的科技創業家格外有吸引力,有助于香港成爲有這些特質的企業的一個更可行的上市場所。亞洲有很多“新經濟公司”上市,比如金融科技企業和生物科技企業。這類IPO有具備吸引力的定價和良好的上市後表現,意味著香港的機構投資者更樂意以一種與美國機構投資者相當的估值眼光接受這些企業。
博時基金滬港通基金經理招楊表示,香港市場以前是由境外機構投資者占據主導的市場,他們對新興産業的認知不夠。同時A股的投資者由于資金的管制,以前很少配置港股的新興産業板塊,因此造成港股的新興企業板塊估值較低。隨著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通,以及兩地來往資金通道的增加,南下資金不斷湧向香港市場,內地基金對港股的投資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青睐港股中代表內地未來高速成長、估值還偏低的中小盤新興産業股。隨著兩地互聯互通的加強,港股市場配置新興産業將成爲一個必然的選擇。(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