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影響力,遠超出殘酷的戰火,因爲戰爭總有落幕的時候,但文化卻可以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
縱然朝代不斷更叠,曆史的車輪也從未停歇,但唯一能夠流傳至今的,卻依然是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我國就進入了曆史上的巅峰時刻。
那時不僅形成了萬邦來朝的盛大局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帶有中國華標簽的文化,開始不斷向整個亞洲輻射。
尤其是唐朝時期由于政治、軍事,以及經濟、文化達到鼎盛,所以來自世界各國的遣唐使,開始出現在唐朝的大街小巷。
據史料記載,在唐朝289年曆史中,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向唐朝派出遣唐使的數量,合計高達227次。
其間,日本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平均20年派出1次遣唐使,這就足以說明古代中國的影響力。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代中國強盛時期,所締造出來的中華文化圈,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可謂深遠。
但隨著王朝更叠速度過于頻繁,以及大分裂階段的削弱,使得中華文化日漸式微。這就導致中華文化圈內的一些國家,開始大張旗鼓的“去中國化”。
第一、日本
日本在中國近代史中,充當了侵略惡魔的角色。並且在教科書中和老百姓心目中,對日本人的憎惡程度達到了極點。
談及日本的“中國化”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時期。因爲早在六七百年前,日本就開始向隋唐派遣留學生和僧人。
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學習隋唐時期的先進文化、技術等。在現代社會中日本文字,以及很多古建都有中國的影子。
只不過在進入了近代之後,開始了狂熱的“去中國化”熱潮。進入21世紀之後,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卻無法擺脫中國的影子。
第二、越南
在我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之後,由于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分裂和戰爭,所以安南脫離了我國的實際控制。
而越南的曆史起源就是安南國,作爲我國曾經的藩屬國,可以說上至政治、軍事、文化,下至老百姓的生活習俗等,基本上都是照搬照抄于我國。
由于越南人的祖先乃交趾郡人,所以長期以來都隸屬于中原王朝。所以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並且越南還曾一度以“小中華”自居。
隨著中原王朝日漸衰落,越南也開啓了去中國化之路。文字、語言、習俗力求“去中國化”,甚至還試圖篡改曆史。
第三、韓國
韓國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圈中的一員,並且深受中原王朝影響。韓國的前身是朝鮮,但此朝鮮並非現在的朝鮮,而是朝鮮半島統一之後的國家。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韓國從服飾、語言、文字等方面,都非常依賴中國的文化。甚至每一個人韓國人身份證上,都有一個中文名字。
韓國去中國化的態度極爲強烈,將漢字、漢語徹底廢除,另起爐竈創造了新文字,這其實就是全盤否定了曆史。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韓國居然和中國“搶文化”。
在傳統文化和節日上,韓國將中國節日直接申遺,這種無恥的做法實在令人不齒。比如,韓國將端午節申遺成功,成爲了重要的無形文化遺産。
雖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在幾百甚至幾千年之後,也就沒有人會追究了。
第四、新加坡
在所有去中國化的國家中,新加坡可謂是最積極的一個國家。相信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本土人口特別少,大約有70%以上都是華裔。
但就是這樣一個東南亞國家,居然成爲了去中國化的排頭兵,並且也是一個已經完全西化的國家。
新加坡作爲二戰後才成立的小國家,由于70%以上都是中國人的後裔,所以談及新加坡時或許會有親切感。
然而新加坡華人,並不推崇中華文化,他們不願意承認中國人的身份,而且連中文都不願意講,將英語作爲官方語言,並且徹底成爲了東方的西化國家。
結 語
“去中國化”,說白了就是隨著社會發展,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希望能夠擺脫這種文化的影響。
實際上大家能夠反過來想一下,“去中國化”也正說明了,在古代社會中國的巨大影響力,相信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和祖國強大,中華文化圈終究會再次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