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上市
在亞洲,內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重要競爭對手是新加坡,因爲它正在努力塑造成爲一個中小型公司上市的良好場所。以全球標准衡量,新加坡交易所充其量只不過是個二流股市,它在2005年8月的總市值爲3,000億美元,是三年多來的最高點,只占世界資本市值的0.5%,世界排名第24位。即使與同地區市場相比較,新加坡也落後于日本、中國香港、澳大利亞、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和印度。
不過,這並不妨礙新加坡吸引海外尤其是中國內地公司去那裏上市。2003年有58家公司在新加坡IPO,融資總額達到19億元,其中49%是外國公司,中國公司有15家,占26%。
令人感興趣的是,新加坡市場的再融資能力相當不錯,2003年高達21.3億新元。2004年,新加坡的IPO規模36億新元,與2003年相比幾乎翻了一番,新上市公司有82家,其中中國公司有35家。但自2005年1月起的7個月裏有34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其中只有12家來自中國內地,數量明顯有所下降。
截至2005年8月,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共有83家,在境外市場上可能僅次于香港的280家,但如果再加上中國香港的52家和中國台灣的12家,新加坡市場上共有150多家來自大中華地區的上市公司。2005年6月,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總共659家,其中本土公司459家,占了70%。
投資新加坡股市新股的效益一般不佳。2004年,《海峽時報》指數有13%的升幅,而購買100新元新股卻要虧損3.2新元。2005年上半年,《海峽時報》指數上漲了7%,購買新股的投資者卻虧損了20%。例外的是中國內地公司,2004年的34只中國內地新股爲投資者平均提供了高于首發價17.7%的回報,而另外48家非中國內地新股的績效卻是16%的虧損;中國新上市公司能勝出33.7個百分點,質量之優由此可見一斑。
2004年首發上市的中國公司,在第一天交易收盤時的股價平均高出開盤價30%,如麥達斯(Midas)控股公司(爲中國運輸業和基礎設施業生産壓制型鉛合金産品和聚乙烯管)2004年3月23日上市,從每股23分的開盤價上升到收盤時的71分,漲幅達204%。
2005年的前6個月中,中國新股在新加坡股市的上市狀況有好有壞,最佳者是經營大豆産品的山松生物科技公司,2005年5月的股價爲每股57分,到了6月底,已達到每股72.5分,上漲了26%。另一家華地控股(China Great Land,海南的建築公司)2005年2月上市時爲每股21分,幾個月後卻跌了43%,每股只有12分。
到2005年年底,新加坡的《海峽時報》指數有45只成分股,包括4家中國內地公司,分別是市值爲27億新元的中遠航運、12億新元的冠捷科技(電腦顯示器生産廠家)、生産食品的大衆食品和旺旺控股,後兩家公司的市值分別爲10億新元和15億新元。與同時期由33只成分股組成的香港恒生成分股指數中有9家中國內地公司相比,新加坡股市中的中國公司的影響力要差得多。
新加坡股市中83家中國內地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約150億新元,在5,000億新元總市值中僅占3%,如果把香港和台灣包括在內,中國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的資本市值中約占19%。截至2006年7月底,共有351家中國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內地企業的市值約爲44,203億港元,占了港股總市值的44%。
本篇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