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 冬日佳節孟冬有立冬,仲冬有冬至,季冬有臘日除夕。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同屬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人們習慣叫“過十月一”。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制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衣節”。據說這個節日來源于孟姜女千裏尋夫的傳說。立冬爲冬日始。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至是全家團聚慶豐年的節日,在農曆裏,冬至是一年中排在最後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天家家戶戶吃“湯圓”,象征家庭的和諧與團圓。古代中國天文學家根據氣候的變化規律,把一年分爲二十四節氣,每兩個星期定一個節氣,冬至就是其中的一個。這一天,距離農曆新年還有六個星期,也就是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的意思就是“冬季到了極點”,這個“極點”指的不是氣溫,而是地球與太陽的關系,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冬至”原是農民農忙之後慶豐收的節日。周代把元旦定在冬至日,漢武帝重修曆法,改元旦在正月初一,自此曆代相沿未改。由于元旦曾定在冬至日,因此,曆代皇帝仍把這一天當作元旦一般大事慶祝一番,也因爲這個緣故,今天許多華人還有過冬至增添一歲的觀念。在新加坡,一般華人家庭都有過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每逢節日前夕,菜市場小販就開始售賣糯米稞,人們買回糯米稞之後,喜歡制成粉紅及白色兩種大小如小圓球一般的”湯圓“,以示吉利。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爲”佛成道節”。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
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幹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顔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爲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接下來的就是除夕新年的一系列節日了。
文章終于寫完了,釋筆而立,卻不能躊躇滿志,終是做的太少。自漢武帝重修曆法,綿延千年,民國開始公元紀年至今,民間卻仍以陰曆記事,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這些傳統節日重花重月更重人。上已的“蘭葉春葳蕤“于王氏父子,但更重魏晉人的風神,重九尚菊,誰又能忘淵明獨立孤傲的人格魅力,冬日賞梅,無數的詩篇口不斷吟。無論儒家自然的人化,還是道家人的自然化,實質是:天人合一,天人同構。漢代的人文覺醒達到高峰,獨尊儒術,以建功立業,征服自然爲榮,即儒家自然的人化。到漢末卻陷入經學的古井,再也沒有活力。而此時道教借一鬥米教,大行天下,卻又是人的自然化,直接就有魏晉的談玄說理道風四盛,在政治高壓,戰亂頻仍下仍達到人性及思想解放的高潮。再從戰國成書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伏羲八卦》到明《本草綱目》,人與自然的和合,天人的合一同構,都是主要的闡述對象。都自然而然地體現在民族傳統中,影響著代代生活在大河,江水之間的人們。曆史是一條長河,祖先代代理水而至今,清者濯我纓,濁者濯我足。離棄傳統,沒有了水源,人何以生!嗚乎,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