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要考高分,就要明晰高考複習策略!
一
要狠抓基礎、養成習慣
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複習應以教材爲載體。在緊密聯系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要養成兩個習慣,一個是盡早訓練,形成正確的答題習慣。另一個是形成關注熱點、拓寬視野的習慣。
二
要圍繞一個中心打好基礎中心就是主幹
從近幾年文科綜合試卷中的地理試題來看,高考考查的主幹知識包括:
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
鋒面、氣旋與反氣旋
氣候的形成因子
氣候類型的分布
氣候特征和氣候類型的判別
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
內外力作用與地殼的變動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征
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農業的區位因素
工業的區位因素
城鎮的規劃與布局
城市化及其問題
人口遷移
文化擴散
旅遊資源的評價
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等
對于這些主幹知識,學生們要准確的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系和縱向聯系,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圖。
三
抓住三種圖表
識別地理特征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
考試也經常以圖表爲載體考察地理知識。圖表可分爲三種:
一是等值線圖,如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二是統計圖表;三是區域地圖。通過一輪複習,學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識別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
四
要走出六個誤區
同學們在複習的過程中,除了要隨時注意適度調整自己的複習計劃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學習的誤區:
1.對自己沒有准確定位,好高骛遠。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學習無計劃,盲目跟從老師。
4.零敲碎打,死記硬背。
5.題海戰術,追求數量。
6.審題粗心,解題方法僵化。
五
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
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産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産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六
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例如:爲什麽亞馬孫河流域成爲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爲什麽成爲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于這一點,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爲自己的知識。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七
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
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恒星日、十太陽日;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産、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八
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
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爲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但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九
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
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
(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
(3)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
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十
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
爲了培養、提高地理運算能力,要做如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換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恒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7. 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
通過反複練習,熟練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
十一
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爲了培養查閱、填繪地圖習慣,要求:
1. 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 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 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能畫出大體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十二
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
諸如:
(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
十三
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現象,當這種一般現象出現了異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麽,這種特殊性的産生是必與其當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關,從而,我們就可得出相應的結論。
如,太陽輻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緯線分布的,根據其熱量的分布狀況,我們將全球化分爲五帶。由此可知,等溫線、陸地自然帶等分布也應沿緯線分布。但在實際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分布並非都沿緯線分布,那麽,這又是什麽原因呢?經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它們的分布還與地表形態、海陸熱力性質、洋流、人爲活動等因素有關。具體分析時,就看當地與其它地區之間的差異是什麽?特殊的差異,也就決定了其特殊性。
十四
抓“對比”、找“異同”
在地理學習中,你會發現許多相似或類似的概念、原理、規律等。理解它們較好的方法就是用圖表進行比較,找出異同。
如同緯度的歐洲西部和北美,爲什麽歐洲西部是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爲主,而北美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解決此問題,我們可以對照兩個區的地形圖,用表格來比較它們所處的緯度位置。
高考地理要考高分,就要明晰高考命題規律!
一
選擇題的命題規律
1.選擇題的命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很少有單一知識點題,多數是前勾後連,牽扯幾個知識點,但深度不大,所以同學們只要認真分析,作對沒問題。
2.多爲連題型選擇題(一個材料包括二至三個選擇題),所以每組題的第一個特別重要,第一個思路就錯了後面兩題很可能也被帶溝裏了。
3.選擇題內容更加關注社會熱點,所以呈現在你面前的一定是你沒見過的,但萬變不離其宗,考的還是那些原理,所以不要被表面的材料嚇住。統覽給出的幾道選擇題,看一下它們之間是否具有條件繼承關系、後面題目對前面題目有無啓示、每道題用哪個條件,所有條件是否都用到了。
4.給的材料與你的日常認知相沖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熱帶雨林,但問爲什麽水資源短缺;我們平日學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積由河流帶來,但高考給你的材料是某條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決定;我們平日做的題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戶籍人口,但高考給你的圖卻是戶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們平時學的河流峽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蝕形成,但到高考時答案卻變成了“地殼”發生了上升運動。我們覺得森林的土壤熟化度高,磷的含量應該更高,但由材料推導出的答案是高海拔的草甸最高,因爲再往上突然一點也沒有了。
因此我們面對今年的高考題也要有這種思想准備,一定要根據材料推導答案。只有從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時才調動舊知。(這條也適用綜合題)
二
選擇題應試策略與技巧
(一) 應試策略
1、沉著冷靜,相信自己判斷
2、認真審題,選擇題材料兩種呈現方式,一種是區域圖(有時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呈現,不給圖,但考的是圖),這種題,注意時間、空間,即我們常說的時空分布,勾畫關鍵詞,限定詞,特別注意圖例、圖例、圖例(重要知識說三遍)。另一種是統計圖或統計表,這類題除找准關鍵詞、限定詞外,特別注意縱橫坐標代表的意義和數量值,然後在分析時注意時間變化,而不是只注重空間變化。
3、先易後難,跳過難題或自己認爲沒有把握的題目,回頭再做。高考有20%的分數不是爲我們准備的,放棄吧。
4、認真檢查,但不要輕易改動答案。但第一組題可以改動答案,因爲這組題是容易出錯的,開始心浮氣躁的,錯的概率大。其它也不是說不能改,如果你明顯覺得錯了該改就改呗。
(二)應試技巧
1、做到“三審”:一審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專業的術語轉化爲人話(你能懂的話);二審題幹設問(畫出關鍵詞、限定詞);三審選項(找出合理、正確並與材料和題幹設問有關的選項)。
2、選擇題看到平時從未遇見過的陌生表達語的選項,要慎選,可能是正確答案。(只是可能,有的學生不會的知識點太多,亂用還埋怨老師)。
3、慎用宏觀的知識點去解釋和推理微觀或小區域的題(高考題喜歡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區域的題時,勿鑽牛角,想常識(這種題現在很少了)。做小區域題還真得需要鑽點牛角,找與材料有關的選項,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
4、平日的模擬題多用排除法,三同一不同選一不同,但高考題的水平多高呀,很少給你這樣的機會,多用直選法,也就是找出與設問相關度最大的選項。但如果出現用排除法的題也不妨一用,如高考考的是新情境、新名詞、新區域,往往排除三個最熟悉的選項,而選擇最陌生的選項。選擇題的最後一句話要特別注意,關鍵詞往往在這裏。當然,隱藏在設問中的限定詞更重要。
5、實在不會做的題就跳出來,不看材料,只看答案。例如某題目“與坡度有關而與海拔無關的是”,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不選;降水迎風坡隨著海拔升高先增加後減少,不選;水熱狀況都變了,植被肯定變化,不選;最後只能選最不熟悉的積雪厚度。
6、選擇題做完抓緊塗卡,塗完檢查一遍,以免出現塗錯的情況,45分鍾之內必須把與選擇有關的工作全部幹完(所有文綜選擇題)。
7、選項錯誤的幾種情況:
(1)因果顛倒
(2)前後矛盾
(3)表述絕對化
(4)概念混淆
(5)表述錯誤或不完整
(6)以偏概全,以點帶面
(7)與題幹設問無關
三
綜合題應試策略與技巧
綜合問答題解題技巧和規律(一)
下筆前的准備工作讀完了材料之後不要急于下筆寫答案,在下筆做題之前先做四個工作:
一是找出設問中的行爲動詞(描述、分析、說明、提出等);
二是找出設問中的關鍵詞(特點、原因、意義、建議等);
三是找出設問中的限定詞,以確定答題方向;
四是找出與該設問有關的圖文信息(特別是圖中信息),而不是所有信息。
(各省市試卷例如北京卷、天津卷等都是一段材料後對應一個題幹設問,感覺就簡單,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一堆材料分成不同的區塊,與相關的設問一一對應)
統計近八年全國卷,行爲動詞有:
①簡述(闡述):簡單扼要敘述,根據材料羅列要點;
②分析: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結果。
③說明(解釋):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其中原理、成因類相當于分析,規律特征類相當于簡述。
④推斷(判斷):根據事實或前提推論。
⑤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事物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⑥提出(指出):下一步准備怎麽幹,提出論點看法,提請考慮幹什麽。平日考試還經常用到。
⑦對比(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後對比或並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間的差別、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
⑧評價: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布局進行實施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
這幾年對這些行爲動詞的要求雖然比以前寬松了,但對于分析(必須有因果)、對比(兩個方面都答)、評價(正反兩方面)還是要特別注意的。
(一)關鍵詞最重要,主要有以下四類
1、特征(特點、差異、變化)。對應的行爲動詞一般是“簡述”,思維含量最低,就是把圖或文中的信息概括一下,例如根據等高線判定地貌特征可以從“以何種地形爲主”“地勢的高低起伏”“各種地形的分布(此條只大範圍地區用)”等方面答;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規模大小、商品率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組織答案。差異就是對兩地的特征進行比較找出不同。變化就是對同一事象找出時間差異。
2、原因(條件、依據、理由、來源、區位優勢、各自優勢)。這些成因類的題,“依據”最好回答,把圖文材料中與設問有關的論據表述出來即可;“原因”這個關鍵詞考的最多,對應的關鍵詞是分析或說明,必須有因果,有時還要交代一下背景(分值多的時候是個得分點,分值再多的話結論也是得分點);“理由”介于依據和原因之間,有時是依據,有時是原因;“條件”類似于原因,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但組織答案比原因簡單些,與材料的相關性更大些,原因分爲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條件分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但條件又分爲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區位優勢即有利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3、影響(危害、貢獻、價值、益處、利益、作用)。影響分不利影響(危害)和有利影響(貢獻、價值、益處、利益、作用),從對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方面組織答案。高考題總是很小的切口,所以一定是讓你分析其中的某一方面,例如“經濟價值”“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等,注意答環境影響時捎帶著說一下帶來的次生災害。
4、措施(辦法、建議),對應的行爲動詞一般是提出、指出等,也就是下一步怎麽幹。模板有工程(技術)措施,生態措施,管理措施、意識措施。但高考題設問很細小,一般是讓你從某一個方面往深處挖掘。
(二)語言表達時要落實三要領
1、條理性:一個問題答一段,每答完一句空出兩三個字的空隙再答下一句。這樣條理清楚,脈絡分明,也可分點敘述;不要自始至終一個段落,連標點符號也點不全。兩個方面答題前綴上關鍵詞。
2、層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給閱卷教師造成不分主次、不著邊際的不良印象。盡量少而精,問什麽答什麽。但如果沒把握,怕漏答知識點,根據目前的評分標准,則不如適當多答(注意是適當)。
3、完整性:答題時要求將地理原理與題目設問之間串以一個個地理鏈,使之巧妙相接,盡量具體詳細,但如果沒把握,可適度模糊處理,否則可能會自露馬腳。
不要忘了最後的結論,有很多時候結論是得分點。
再碎念幾句:
1、對于平時大題易失分的同學,若總分8分,可分答5條。材料分析模板活用。區域題,最後要點真的湊不夠了,生拉硬扯往地形和氣候兩方面考慮,綜合題想清楚原理大膽寫,每個要點都有因有果,論證充分。千萬別每個要點三個字五個字。認真讀題,綜合題材料都比較精煉,沒一句廢話,要將材料吃幹榨盡,圖及圖例,有時候占到了三分之一的答案。
2、大題答完後感覺答的不理想時,仔細看一下圖例,圖例中沒有多余的信息,如果你的答案沒有考慮這些信息,往往忽略了這部分的得分點。
3、兩個選修題就答環境保護,除非連讀三遍材料還是一點也不懂,可以嘗試答旅遊地理。一旦選擇就不要更改,千萬別答了三行了,一看答不下去了,再用筆劃掉選擇另一個題目。
地理考試中考生常見的能力問題
①審題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題目沒看完就開始作答。
②讀圖和提取資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題條件。
③不能准確認定區域位置,對地理空間位置的相互關系把握不准。所以碰到世界地理的題應該先把七大洲輪廓圖用幾何圖形畫出來,考小圖想大圖。
④審題時不善于抓住關鍵詞,不能准確理解題目的設問重點,導致答非所問。
四
綜合題答題過程
第一步審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圖材料,文字要畫出關鍵詞,進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圖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條件,包括圖例、注記、數字、線條、方向、經緯度、關鍵地點等,分析材料含義和用意,可能用在什麽地方,然後將所有能用的條件歸納,准備用。
第二步審設問:找出行爲動詞,關鍵詞,限定詞,注意限定詞有時好幾個,而這幾個方面正是答題的方向。通過題目中的問題,先將材料吃幹榨盡,找出與本問題相關圖文信息,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系平時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題框架系統。如分析某地的農業區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和交通、市場、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
第三步語言表達:用自己形成的答題框架系統,聯系題目給出的條件,進行逐項表達,每個要點二句話。
第四步檢查答案和條件:看所給條件是否全部用上,與答案進一步對應補充。
本公衆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視頻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系小編刪除。來源網絡,略有修改,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