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趙李南
■相關公司:三達膜(688101,SH)
■市值:77.99億元(截至7月21日)
■核心競爭力:自主研發的膜材料研制與組件生産技術、膜軟件及設備應用解決方案;一系列從膜工程-膜軟件-膜組件-膜材料的核心技術組合
■機構眼中的公司:“中國膜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域的開拓者,業務具有顯著的抗周期屬性”;“膜工業全産業鏈專家,設備工藝軟硬結合”
17歲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31歲拿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學位,33歲成爲廈門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這是“學者”藍偉光;33歲成立三達膜,39歲時三達膜在新加坡上市,47歲時三達膜完成私有化摘牌,55歲三達膜在A股科創板上市。這是“企業家”藍偉光。
與上市公司董事長比起來,藍偉光更多時候還是以“學者”身份示人。“我們公司的人都不叫他董事長,而是叫他‘藍博士’。”三達膜副總經理兼董秘戴曉星說道。
“我實際上是偶然走上科技創業這條路的。科研成果産業化,說來容易做來難。自己不努力,指望別人把你的成果産業化,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學者”藍偉光在接受《專訪董事長·第三季》專訪時,如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打開視頻,聽藍偉光說說三達膜的發展之道
創辦三達膜:把市場的難題作爲科研的課題
“我打算把市場的難題作爲科研的課題,計劃開設的膜技術公司正好可以推動我在廈大的科研工作。”——藍偉光回憶創辦三達膜的初衷
“如果當時廈大按約定給我正教授職位,我可能就不會去創辦三達膜了。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作爲廈門火炬高新區第一家由留學生創辦的企業,三達膜的誕生頗有些機緣巧合。
1996年,藍偉光從新加坡學成回國。此時的藍偉光已不再是當年集美大學水産學院的一名“助教”,而是在國際膜應用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了。
“那個時候,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不多。基于當年我在國外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一開始跟廈大校方說好了,回國後我是可以破格晉升爲正教授的。但我從教育部國家留學服務中心拿到派遣證到廈大報到後,校方說我不能報評正教授了,理由是出國之前沒有評講師,現在剛回國就給副教授已經是破格了。”
“雖然我能理解校方改變初衷的理由,特別是對于自己的母校而言。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僅以副教授的待遇條件,難以說服我的太太跟我一起回國,因爲那時她在新加坡囯立大學有穩定的工作。于是,我向時任廈門大學相關負責人申請,在廈門火炬高新區開個膜技術公司,想賺一點顧問費寄回新加坡付組屋的分期付款,以減輕我太太的壓力。”藍偉光回憶道。
“(時任)校長說可以,但前提是不能影響教學和科研。我說沒問題,我打算把市場的難題作爲科研的課題,計劃開設的膜技術公司正好可以推動我在廈大的科研工作。”藍偉光說道。
藍偉光在三達膜生産車間
獅城讀研:化學系學霸爲深造漂洋過海
“曾經有人問我,人生至今什麽時候最幸福?我答,剛從集美大學水産學院的老師變成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的時候。”——藍偉光回憶新加坡求學時光
藍偉光與膜結緣,說來還是與他在集美大學水産學院那段從教的經曆有關。
1981年,藍偉光以福建全省化學單科第二名的成績考進廈門大學化學系,專業細分時選修有機高分子,期待畢業後能夠分配到專業對口的武平林産化工廠(現在已經成爲藍偉光全資控股的企業)工作,因爲女友(後來成爲藍太太)在師範院校就讀,畢業後要定向回武平一中任教。然而,彼時女友卻希望未來能跟著他在海邊工作生活。
爲了遂女友的願,大學四年級時,藍偉光報考了廈門大學海洋環境化學專業的研究生,並考出了超越錄取線一大截的成績,因而引起了到廈門大學招聘老師的集美大學水産學院領導的關注。他向藍偉光許諾,只要願意放棄讀研去水院,可以把他女友一起調到水院。藍偉光喜出望外:和女友一起離開閩西的大山,奔向閩南的大海,不正是自己跨專業考研的初衷嗎?
由此,藍偉光成爲了集美大學水産學院一名年輕的助教。一年後,女朋友成爲藍太太,也如願從武平一中調到集美大學水産學院工作,從此夫唱婦隨,成就了一段合作科研、一起發表學術論文的佳話。
早年藍偉光與外國專家探討膜技術
“那個時候水産學院的老師能在《水産科學》發表一篇論文就很高興了,如果能在《海洋學報》發表那就更激動了。我把論文發在了《海洋學報》,彼時對于水産學院的老師而言,更是很大的成就。我還記得,當時我在廈門大學的導師楊荪楷教授到美國去參加國際會議,偶遇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黃明強教授,後者對我們在水化學方面所做的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由此,我獲得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漂洋過海到獅城,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曆程。”
“曾經有人問我,人生至今什麽時候最幸福?我答,剛從集美大學水産學院的老師變成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的時候。那時候的感覺最美妙,因爲突然之間解決了困擾自己多年的錢的問題。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個月在國大(新加坡國立大學)領了獎學金,特地到新加坡金融中心的錢幣兌換商那裏把它換成人民幣,數了一遍又一遍,才交給即將回國的廈大校友,讓他轉交給我還在集美大學水産學院工作的太太,讓她還上出國時向同事借的機票錢”,藍偉光笑著說道,“說實話,我們兩個都是考上大學才出來工作的農家子女,夫妻倆在水産學院教書,家庭負擔重,每個月都入不敷出。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也沒法理解我們當年窮困潦倒、寅吃卯糧的窘境。”
與膜結緣:從海水中“走”出的科研路
“到了新加坡,才知道水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解決水問題,實現自給自足,是新加坡的囯家戰略與全民共識。”——藍偉光解釋與膜結緣的背景
“離開水産學院之前,我的導師曾從新加坡寫信到廈門詢問,太太要不要隨行。當時,我猜不透導師此問的含義,怕家人隨行會引起導師的不悅,故而回信說不要。”藍偉光說起這段往事,仍然感歎:“文化差異導致判斷錯誤,到了新加坡才知道,導師的本意是看到我與太太聯合發表的那些論文,猜到我們是一對科研夫妻檔,特地幫我太太准備了一份研發助手的經費。”
我答複導師說太太不同行之後,導師用那筆經費另外請了一個研究助手與我一起做課題。閑聊之中,我發現她的工資比我的獎學金還高,就在那兒想:“假如當時不要誤會導師的本意,讓太太同來島國,夫妻倆每個月賺的錢省下來寄回老家,很快就可以在武平縣城蓋房子了,那是我在先父臨終之前對他的鄭重承諾。”藍偉光感歎道。
時任新加坡總統納丹授予藍偉光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不過,東邊關了門,西邊卻開了一扇窗。導師發現藍偉光悶悶不樂後,就跟他說,有個海水淡化課題,若申請到經費,可以讓他太太過來。“不知是想多賺點錢的心太迫切,還是家庭團聚的力量太大,我這個一開始連海水淡化的英文詞都不懂的人,竟然現學現賣,用英文寫出了一份像模像樣的proposal(提案),而且還申請到了經費,實現了家庭團聚夢。”藍偉光回憶道。
“到了新加坡,才知道水的重要性。當時新加坡的水供完全依賴鄰國馬來西亞,但相互之間總有紛爭。一有不合,馬國總以斷水相威脅。所以,依靠科技解決水問題,實現自給自足,是新加坡的囯家戰略與全民共識。”藍偉光解釋道。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四周都被海水包圍。新加坡不是沒有水,而是水太鹹,無法直接利用。所以一開始,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把眼光盯著海水,試圖找到技術可行、經濟上又能接受的方法,把身邊的海水變成可以飲用的水。”藍偉光進一步解釋。
然在科研探索的過程中,藍偉光夫婦發現,通過膜技術,把汙水資源化、實現廢水的再生與循環利用,成本比海水淡化低的多,技術更簡單,經濟性更好,從而催生了新加坡的新生水。對此,藍偉光戲稱:“有心栽花花後發,無心插柳柳先蔭。”
談科研成果轉化:堅持實用主義哲學
“逆向思維、目標導向,把市場的難題作爲科研的課題。”
——三達膜的經營理念
“實際上我本身的博士研究課題既不是研究膜技術,也不是探索海水淡化的。然而,當時在新加坡,做海水淡化,國家有戰略上的大需求,我個人則有家庭團聚的小需要,兩者結合,讓我轉換了跑道。”藍偉光稱。
從本質上,新加坡關心的是如何實現水供的自給自足,不再依賴鄰國馬來西亞。至于可以飲用的水是來自海水淡化、還是汙水資源化,新加坡政府其實並不太關心,因爲建國總理李光耀堅持,新加坡要秉持“實用主義”的哲學。這也給了藍偉光很大啓發。
藍偉光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合影
藍偉光曾經說過:“我在新加坡那兒最大的體會是,只要你有好的idea(想法),錢從來不是問題。盡管如此,能把科研成果轉化爲生産力的學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還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缺乏一座溝通的橋梁。”
藍偉光出生于1964年,童年的成長經曆與隨後所接受的教育讓他對那個時代的記憶與感受特別深刻。到了新加坡,他深受李光耀“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把自己從一個純粹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者轉換爲致力應用技術開發的專家,並爲他所創立的三達膜確立了“逆向思維、目標導向,把市場的難題作爲科研的課題”的21字方針作爲經營理念,在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軌道上持續奔跑了24年,藍偉光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題,也創造了産業應用的佳績。
曲折A股上市路:感歎科創板是爲三達膜“量身定制”
“它爲我們科創人提供了一個打造品牌、融資發展、成就夢想的舞台,可喜可賀。”——藍偉光談科創板
“三達膜2003年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因爲招股說明書全面披露了三達膜的財務數據,市場發現原來從事膜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利潤這麽高。因爲這個原因,客戶壓價、競爭對手挖人,員工自主創業,市場上效仿的人也越來越多,三達膜的發展確實經曆了曲折的曆程。”藍偉光毫不掩飾三達膜發展之路上的坎坷。
“現在全國各地有數十家膜技術與工程公司是三達膜的前員工或者是我在廈門大學的學生創辦的。站在三達膜創始人的角度,培養了這麽多競爭對手,有的還不尊重知識産權、不遵守市場規則,如果我說自己不傷心難過,也不真實。不過,更多的時候,我是站在廈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科技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市場的良性競爭是必須的。因此,面對目前市場上許多人把三達膜稱爲分離膜産業的‘黃埔軍校’、培養膜技術開發與應用人才的搖籃時,我還是挺欣慰的,甚至引以爲傲。”藍偉光表示。
藍偉光與三達膜的膜元件
三達膜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後,企業信息全面披露,導致知識産權無法得以有效保護,三達膜經曆了一段艱辛的曆程。然而,藍偉光面對現實不埋怨,而是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不斷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010年,國內知名的私募鼎晖投資率先發現了三達膜的投資價值。幾經溝通,鼎晖投資與藍偉光達成了聯手把三達膜從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的共識。
2011年,藍偉光夫婦與鼎晖投資共同投資近三億美元,將三達膜在新加坡交易所除牌。隨後,三達膜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在中國申請重新上市的漫長曆程。
“2017年12月26號那天,三達膜主板上市聆訊會,我跟我們財務總監唐佳菁與(原)一創摩根的兩位保薦人去參加答辯,現場感覺非常好,以爲自己清晰准確回答了所有問題,未料結果竟然被否了。說實話,當時我們團隊非常沮喪。”藍偉光回憶道。
沖刺主板上市被否後,藍偉光曾與鼎晖投資商討是否友好分手,准備聚焦從事小衆市場的過程工業分離膜業務。然而,鼎晖投資在三達膜上市被否的艱難時刻給予藍偉光鼓勵與支持,至今仍然讓他感動萬分。藍偉光向記者表示,現在市場上的股權投資基金,良莠不齊,很幸運有鼎晖投資與東方富海兩家國內頂級的私募基金相伴,同甘共苦、相互信任。
“2019年3月1號,科創板上市細則出台,我認真讀了一遍後喃喃自語,這不正是爲我們這些科創人量身定制的嗎?三達膜最適合上科創板了,我們之所以創立二十多年,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與挑戰仍能屹立不倒,正是依靠我們的科研水平與創新能力。”藍偉光稱。
藍偉光和夫人陳霓在三達膜上市儀式上的合影
藍偉光表示:“如果不是真正的科技創新,爲什麽三達膜的人出去開了幾十家公司,我們還能引領膜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方向,沒有被其他公司瓦解掉?有些前員工出去重新開一家公司,成本比三達膜要低得多。他們只會投機取巧,用不當的方法挖走一些三達膜的客戶。但他們瓦解不了三達膜的核心競爭力,複制不了三達膜的科技創新能力。”
藍偉光稱:“我對科創板的評價是,它爲我們科創人提供了一個打造品牌、融資發展、成就夢想的舞台,可喜可賀。”
而當記者詢問如何看待三達膜的股價表現時,藍偉光回答:“我只負責把三達膜帶到正確發展的道路上,希望能爲股東創造價值。我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三達膜作爲一家圍繞膜技術開發與應用深耕24年的專業化科創型企業,資本巿場的投資人會發現它的價值,並在價格上有所反映,讓我們共同期待。”
談三達膜未來發展:打造膜應用生態圈
“膜産業前景廣闊,水務投資我們會有所取舍,未來會更加聚焦于應用膜技術實現汙廢水資源化方面的項目。”——藍偉光談三達膜未來發展
藍偉光向記者表示:“三達膜要做一個産業鏈,上遊研制膜材料,下遊致力膜應用。依靠三達膜的核心競爭力,圍繞膜産業鏈做一個膜應用生態圈。”
“一開始,我自己在廈大當教授,到企業做服務,相當于一個點。後來成立三達膜,創立伊始,我把它定位爲膜與用戶溝通的橋梁,相當于一條線。隨著三達膜規模的不斷擴大,三達膜把‘構築應用平台、提供解決方案’作爲新的定位,相當于一個面。如今,三達膜在科創板上市之後,我們圍繞膜産業鏈,打造膜應用生態圈,相當于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的立體三達膜。我們希望做一個不一樣的科創板企業。”藍偉光稱。
膜材料的下遊應用廣泛,凡是涉及到分離工藝的生産過程,皆有膜材料的用武之地,包括制藥、水處理、水淨化、食品飲料、原油采掘、石油化工、核電站等等。
“我們發現,各行各業都可以用到膜技術,但目前國內對膜技術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膜用于水處理’這個簡單的層面。其實,膜技術是過程工業料液分離純化、産品質量提高與生産收率提升、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領域的重要手段,水處理僅僅是膜技術其中的一項應用而已。三達膜在國內醫藥化工、輕工發酵、石油化工、生物質加工等領域深耕多年,雖然專業人士都知曉三達膜的價值及其扮演的角色,但在更大範圍內‘藏在深閨無人識’。”
翻開三達膜2019年年報不難發現,三達膜的主營業務主要包括了兩大塊,分別爲膜技術應用和水務投資運營。而三達膜2017年主板上市被否就與公司水務投資運營有關。藍偉光向記者透露,因爲當時資本市場環保熱,所以當時中介機構簡單地把膜技術與水處理劃了一個等號,希望三達膜多加強水處理業務,由此三達膜投資了一些汙水處理廠。2017年12月,三達膜在主板上市時因汙水處理廠的無形資産與應收賬款過高而未過會。
針對膜技術應用與水務投資運營之間的關系,藍偉光向記者分析道:“三達膜致力于打造與完善膜産業鏈,而水處理是膜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可以這麽說,傳統的汙水處理不一定需要膜技術,但要實現汙水的回收利用與廢水資源化,迄今爲止,尚未發現有比膜技術更好的手段與方法。膜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很寬泛,遠遠不止水質淨化與醫療廢水處理。無論是生産醫藥産品還是人工洗腎、血透腹透等等,都需要用到膜技術。我覺得膜技術的潛能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膜産業前景廣闊,水務投資我們會有所取舍,未來會更加聚焦于應用膜技術實現汙廢水資源化方面的項目。”
(本文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圖表制作:梁枭)
記者手記|市場獎勵聰明和勤奮的人
藍偉光最大的特點是,他把學術和生産力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采訪結束,藍偉光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亦學亦商、思維敏捷、快言快語、面對問題不回避,對三達膜未來的發展目標很清晰。
市場獎勵聰明的人、勤奮的人,不那麽聰明的人、懶惰的人則會被逐漸淘汰。這是我觀察了這麽多上市公司之後得出的結論。
市場的本質就是競爭,競爭會導致優勝劣汰。“倒爺”、“房叔”們發財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核心競爭力”。藍偉光就是把學術轉換爲生産力,進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代表之一。
藍偉光的科學研究,給他帶來了數十億元的財富。這是市場對他聰明和勤奮的獎勵,科創板正是他展示的舞台。
人民日報曾在評論中這樣描述科創板的重要作用:“設立科創板是落實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改革舉措。”科創板的企業家們,正在“科技強國”的戰略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每經記者 趙李南
記者:趙李南
編輯:梁枭
視覺:帥靈茜
排版:梁枭 楊詩涵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