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世界主要大國都在關注著東亞。在這一年,中國第二代領導層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改革開放,中國開始卸下铠甲,擁抱世界,加入世界大市場。
改革開放在當時備受爭議,不僅國內有保守派反對,在國際上,中國也落入了一個尴尬的境地。
在東方世界,社會主義陣營認爲中國倒向了西方,因而內心生出了嫌隙。如阿爾巴尼亞這種曾經的友好國家,甚至直接在國際上罵中國,和中國斷絕來往。
而在資本主義世界,無論是歐美還是東南亞、南美的國家,都還保持著對中國的提防,畢竟中國曾是他們的“敵人”。
而東南亞是冷戰時期美蘇爭奪的重點,在冷戰高潮期,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眼裏是個積極輸出共産主義革命的紅色巨人,各國一度對中國懷有敵意。
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去東南亞訪問,尤其是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敞開胸懷對談,解開雙方的心結,東南亞國家才加速接受了中國。
訪問新加坡的兩天裏,李光耀對小平同志的評價很高,他曾說:“如果鄧小平生在新加坡,他和新加坡都會取得成功;而我生在中國,可能一文不值。”
那麽在70年代,小平同志爲什麽要去新加坡訪問?他在新加坡和李光耀談了什麽?這次訪問對中國又有什麽影響?
一、新加坡,熱帶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
從古至今,人類的高級文明成果都是溫帶國家産出的,而熱帶地區的文明程度一直很落後,哪怕到了工業時代也是如此。
但是在20世紀,熱帶地區卻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發達國家,它的名字叫新加坡。
新加坡自60年代建國以來,經曆了西方的第一輪産業轉移,加上越戰時期的美國支持,積累了大量財富。
在70年代後期,新加坡成爲亞洲GDP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工業水平世界領先。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時,新加坡已經是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是能媲美日本的電子産業中心。
可誰能想象,在新加坡獨立之初,這裏還是一片人口密集的窮困荒地,當地人以漁業和農業爲生,幾十萬人無法用電,治安、醫療、教育都很差。
新加坡在10年間就完成了質的蛻變,成就讓整個東亞地區矚目,尤其是中國。
早在1976年,中國政府曾邀請新加坡領袖李光耀訪華,晚年的毛主席拖著病體見了一次李光耀,這是毛主席在生命最後一年見到的少數幾個外國領袖之一。
隨後,李光耀遊覽了中國,見識到了中國特殊的國情,他評價:“中國人民是全世界最團結、最勤勞的群體,假以時日,給中國人一個機會,他們必將改變世界。”
在李光耀離開中國時,他也向中國領導人發出邀請:“未來一定要來新加坡看看”。
轉眼,就到了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李光耀對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發出了邀請。
當年11月,小平同志率領訪問團先去了泰國和馬來西亞,最後來到了新加坡,對新加坡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訪問。
鄧小平來新加坡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經濟上的,一個是外交上的。
在經濟方面,鄧小平要看看新加坡的發展模式,一探李光耀是怎麽在這個彈丸之地打造出經濟神話的。
在外交方面,鄧小平要跟李光耀“交交心”,畢竟中國在冷戰早期和東南亞國家關系較爲緊張,鄧小平想以新加坡爲突破口,改變中國在東南亞的形象。
二、“任何問題都可以談,任何錯誤都可以改”
1978年11月12日,鄧小平和李光耀握手的照片傳遍世界,這次訪問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進程。
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國際政壇都認爲此行是一次政治聯絡。中國和新加坡作爲全世界僅有的兩個華人當權國家,西方認爲中國要拉攏新加坡打造“華人聯盟”。
然而,西方人完全不懂中國政府的態度。
首先,當時的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和中國最疏遠的國家之一,兩國政治上很難達成什麽協議。
其次,鄧小平此舉經濟目的第一,政治目的第二,而僅有的政治目的,則帶有“去意識形態”色彩。
當時,新加坡和中國沒有正式建交。小平同志要訪問這樣一個沒有和中國建交的國家,此舉引起國內的反對聲。
但小平同志說:“去新加坡利大于弊,必須要去。動蕩時期結束了,中國要以新的姿態搞外交,我來開個頭。”
而鄧小平來到新加坡後,李光耀帶著小平同志參觀了新加坡的市容,滿眼的高樓大廈讓小平同志非常動容。
隨後,李光耀又帶著小平同志來到新加坡東北部的新興工業園區,參觀了當地的電子廠。當時新加坡已經是和日本媲美的工業中心,生産的電子産品遠銷全球。
小平同志對李光耀說:“新加坡的成功的確是個奇迹,這裏沒有被外國殖民,沒有當誰的附屬國,或被某大國專門扶持。新加坡人是靠自己振興了國家,這在全世界非常罕見,新加坡的經驗比日本更能讓中國受益。”
在當天晚上,李光耀和小平同志進行了會談,這次會談進行的時間很長,以至于差點錯過了晚宴。
小平同志和新加坡內閣官員們先談了新加坡的現狀,新加坡的工業化、廉租房、高度法制,都讓中國官員耳目一新。
同時,李光耀親自向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包括比較敏感的政治問題——東南亞共運。
冷戰早期,東南亞地區共運蓬勃發展。越南戰爭後,東南亞的緬甸、老撾、馬來、印尼等國都有大量共産黨員活動,其骨幹都是華人華僑。
當時,以中蘇爲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支持東南亞華人共運,給東南亞各國政壇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當地政府因此一度疏遠中國,甚至歧視華裔。
小平同志聽了李光耀的話,他沒有展露出任何不滿,而是淡淡地問:“你需要我們怎麽做?”
這句話讓李光耀非常驚訝,作爲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小平同志沒有爲這些行爲做任何的爲何和辯解,只是問他該怎麽做。
李光耀說:“不要再往東南亞輸出革命,不再支持遊擊隊,也不向東南亞搞意識形態廣播。”
小平同志聽完後說:“可以,解決問題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中國政府對此持開放態度,任何問題都可以談,任何錯誤都可以改。”
李光耀對此非常動容,畢竟新加坡是個彈丸小國,別說和中、美、印、蘇這樣的大國對等談話,哪怕在旁邊的印尼、馬來、泰國面前,新加坡都很難擡得起頭。
沒想到小平同志卻如此尊重他,以務實的態度接受他的建議,這讓李光耀感慨不已。
三、訪問新加坡,讓中國下定決心開放國門
兩國元首會談後,李光耀拜服在鄧小平的胸襟和格局之下,因此當鄧小平結束訪問之後,才有了那句感慨:
“如果鄧小平生在新加坡,那他肯定會帶著新加坡繁榮起來;但如果把我生在中國,我覺得我不可能有現在的成就。”
而在11月中旬訪問新加坡結束後,中國政府再次邀請李光耀來中國看看,李光耀欣然接受。
說起來,新加坡地少人多,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更沒有工業底子。
但是該國能在短短十來年裏發展爲工業中心,除了靠馬六甲海峽的區位優勢外,引進外資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在當時的中國,“外資”兩個字沒幾個人敢提,因爲它和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初期,搞經濟的官員知道單憑中國國內,是很難“平地起高樓”的,所有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設備、人才、銷售渠道,基本都在外國人手裏。
但是引進外資與否,還要看中央的意見。
但鄧小平同志在完成1978年的多國訪問後,回國就發表了《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文章。
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全黨要改變老觀念,不能覺得非公有制就不好,而要接受私有制的發展,搞“有公有私”的新經濟模式。
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新加坡引進外資的經驗,他向全黨全國普及道,新加坡當年引進外資進來,有諸多好處。
首先,外資帶來了技術和設備,這些東西本土花多少精力,也很難短時間內造出來;
其次,外資創造了利潤,其中2-3成用來交稅,政府就有錢了;
最後,工人們也拿到了高工資,富裕起來了,這還能進一步帶動消費,整個經濟就開始盤活和發展。
70年代末,中國和新加坡簽署了貿易協定,新加坡的資本最先進入中國,隨後是日本和其它西方國家。
之後,中國在東南地區大量開辦工廠,並設立了幾個“經濟特區”,給予經濟關懷政策,鼓勵外國人來中國投資。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連續派遣幹部去新加坡學習,新加坡政府則專門在南洋大學開辦了培訓班,給中國官員上課。這些留新官員,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李光耀再次來到中國訪問,這時候廣東沿海的深圳、廣州、珠海都在高速發展。
李光耀看到了中國的成就,他贊賞中國的成績,並認爲中國在未來可能比新加坡發展得更好。
在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當他看到深圳、珠海等地的高樓時不禁念叨:“很好,這些城市現在有點新加坡的樣子了。”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新加坡經驗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孫景峰、劉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