叻沙(馬來語:Laksa,或譯喇沙)是一道起源于南洋的面食料理,爲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叻沙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不同族群和地方對于叻沙的做法和味道也有極大差異。
新馬一代有一個特別的族群,峇峇娘惹。如果你去過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州府古城馬六甲,這座建于1403年的古城中,有兩條最著名的古街,荷蘭街和雞場街,盡管這裏是異國他鄉,當你行走在這裏時卻毫無違和感,在古城的街頭,娘惹餐館、娘惹糕點、娘惹黃梨餡餅……娘惹菜肴是馬來西亞最具特色的一種菜系了。
在娘惹菜肴中最爲經典之作就是叻沙了。美國CNN把馬來西亞槟城亞參叻沙列爲世界排名第七的必嘗美食,國外媒體來評價一個美食最喜歡用到“你死前最想吃什麽”來突顯這個美食的特殊和地位,也是非吃不可的美食,在國外媒體的榜單中,叻沙屢屢榜上有名,但叻沙是什麽?
搞清叻沙之前,必須先要了解一番娘惹和娘惹菜肴。
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早期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也被稱爲“土生混血華人”。這一獨特群體的出現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七下西洋時曾五次到過馬六甲,船隊每次回國時都有部分隨從留在馬六甲,這些留下的隨從和留居海外的華人商人迎娶了當地的女子爲妻,生下的男性後代稱爲“峇峇”,女性則稱“娘惹”,此後便逐漸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
娘惹族群保留了一些中國文化的習俗與色彩,例如他們的傳統中國婚禮,又融合當地馬來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娘惹文化”。他們使用的娘惹語參雜方言與馬來語,此外娘惹服飾、娘惹繡珠、娘惹餐具等別具盛名,其中以娘惹菜肴最脍炙人口,娘惹菜肴的烹饪講究中式多變的技巧,配合南洋的香料制作的醬料。
叻沙源于古印度的梵文Laksha:意思就是數量非常多。叻沙在新加坡跟馬來西亞一帶,就是民間家常的味道,哪裏都可以吃得到的庶民美食,它就好像日本的拉面、台灣的鹵肉飯,或是泰國的酸辣蝦湯,只是叻沙可以千變萬化,每一家的做法與材料都不一樣,它能給一個家庭主婦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只要是濃郁口味的香料湯頭,加上米制或面制條狀物,均可從之。
唯一一樣的是吃法:「要盡可能湯與料一起入口,感受那多層次滋味的變化。」
叻沙也細分派別,細分下來主要有四大門派,這四大門派的叻沙,風味南轅北轍、完全不同。
咖喱叻沙:流行于中、南馬的咖喱叻沙也是食用最廣的一款,咖喱叻沙中絕對不能省略的配料有豆芽菜(最好是肥肥短短的怡保豆芽)、豆腐蔔(炸裏面很膨松的油豆腐)、魚餅(魚漿制品),還有「屎蚶」、一種迷你型赤貝。
亞參叻沙:用鯵科的甘望魚熬濃稠的魚湯,重用羅望子(亞參)酸味造就的亞參叻沙,流行于馬來半島北方,如槟城等地,風味特色是酸辣味,明顯帶著暹羅風味。馬來西亞半島北方若幹州,食物口味受泰國影響較多,而南方則受印尼影響較大。
東海岸叻沙:顧名思義流行于馬來半島東海岸,特色是白湯,湯底加了很多椰漿。
砂拉越叻沙:隔著南海的東馬、婆羅洲,湯頭重用Balacan(香港人譯爲「馬來盞」),是種用蝦苗發酵然後幹燥成的加工食品。馬來西亞名菜馬來風光,也就是蝦膏辣炒空心菜,用的就是馬來盞。